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梦

  • 字数: 22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马拥军 著
  • 商品条码: 978720109272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6
定价:¥2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相信权力至上、金钱多能和“人对人像狼”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还是相信共产主义、靠前主义和“天道好还”的唯物辩证法,这是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必须做出的选择。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把“天下”之“中国”变成了“世界”之一隅。从天下主义迷梦中惊醒的中国人,很终走向了后者所指示的道路。在作者看来,这条道路,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选择,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和人类自由发展的未来,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将成为全世界一切热爱和平与发展的民族和人民共同的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梦:从“天下大同”到“优选一体”的科学发展历程》超越单纯的意识形态,从经济、哲学角度解答了令当代中国人困扰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难题。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之后,历史是就此“终结”,还是向一个新的时代(“社会主义中级阶段”)迈进,让“中国梦”成为像“天下梦”那样的“世界梦”作者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富有创见性的思考。全书行文流畅,表述通俗易懂,是一本理论性与通俗性兼备的思想读物。
作者简介
马拥军,男,汉族,1967年4月生,山东临朐人,哲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兼职:华侨大学科学社会主义与靠前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华东政法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2003年6月被泉州市委授予“泉州市很好共产党员”称号,曾获华侨大学教学很好特别奖、华侨大学科研很好特别奖,福建省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二、三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三等奖),教育部社会科学很好成果奖(二等奖),为福建省新世纪很好人才。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道德哲学。曾主持省、部级课题5项,参加国家课题六项(均排名第二)。
目录
绪论  从天下主义到中国梦
一、天下梦的破碎
二、中国梦的生成
三、中国知识分子的使命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重建
四、自我意识与批判精神
上篇  天朝梦的破碎与中国梦的生成
一、天朝梦的破碎:大同、小康与亡天下
二、中国梦的生成:小康、大同与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一章  中国近现代史的四个关键问题
一、中国的近代是谁的近代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国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社会主义
四、科学发展观属于哪类“科学”
五、本章结论
第二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接续被打断了的“中国”历史
一、“中国”的含义
二、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一一列宁主义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原典中的马克思主义
四、中国“马克思主义化”的可能性
五、中国“马克思主义化”的必要性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的中国化”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与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近代以来的中国处于过渡时期
三、从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四章  世界历史视野中的“中国道路”
一、通往共产主义的另一条道路
二、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区别
三、为什么是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资本主义道路
四、本章结论
第五章  “最终目标”与当前“运动”
一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共户主义
一、“共产主义”不等于“社会主义”
二、“中等收入群体”不等于“中产阶级”
三、“世界历史”不等于“资本主义全球化”
四、“冷战结束”不等于“共产主义终结”
下篇  从中国梦到世界梦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理想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主义义务
第六章  共产主义的本质
一、科学共产主义“共”的是资本,而不是个人消费品
二、共产主义不是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而是历史和经济批判
三、共产主义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一种过渡形态
四、共产主义仅仅是新社会的物质基础,而不是全部
第七章  共产党与社会党的界限
一、中国共产党属于国际共运史的共产主义一脉
二、列宁为什么拒绝了“社会党”的名称
三、跨越阶段还是“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四、辩证法与国际共运史
五、向社会党学习,但不能变为社会党
第八章  需要结构转变与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背景与“文化需要”的外延
二、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性状的改变:从实践到理论
三、需要层次论与人的发展理论
四、需要结构与产业结构
五、需要异化与“需求结构”
六、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动力机制
第九章  需求体系与经济学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财富观的变化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需要状况的变化
三、财富与需要关系的变化所反映的理论问题
四、从“偏好经济学”到“人本经济学”
五、新“政治经济学批判”:扬弃“资本经济学”,建构“人本经济学”
第十章  需要体系与哲学
一、“需要”的层次与“价值”的体系
二、“需要”的异化与资本主义价值体系
三、需要的人化与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工具层面与信仰层面
一、共产主义的前提和中国共产党的任务
二、实用科学与生活科学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层面的失落
四、恢复马克思主义信仰层面的必要性
五、用共产主义信仰破解“2050问题”
结语  从中国梦到世界梦
一、中国梦与文明转型
二、资本家的梦与人民的梦
三、从民族梦到世界梦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