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屠场

屠场

  • 字数: 309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作者: (美)厄普顿·辛克莱 著 薄景山 译
  • 商品条码: 978754112892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厄普顿·辛克莱曾被列宁称为是“有感情而没有理论修养的社会主义者”,他的作品涉及芝加哥企业主的寡头集团和市政府的一支“贪污受贿大军”,揭露了屠场惨无人道的工作条件和童工的悲惨遭遇,矛头指向托拉斯,厄普顿·辛克莱由此成了美国“揭发黑幕运动”的作家。
    《屠场》一书描写了立陶宛移民约吉斯·路德库斯一家人来美国后的遭遇。该书于1906年在美国出版,该书的面世,触动了肉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也最终惊动了美国政府。
内容简介
    “食品加工车间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腐烂了的猪肉、发霉变质的香肠经过硼砂和甘油处理后再加上少量的鲜肉,和着被毒死的老鼠被一同铲进香肠搅拌机……”这样的食品制造,让人想想就恶心。这就是《屠场》所描写的20世纪初美国食品工厂的真实场景。
    据说,有一天,罗斯福总统在白宫边吃早点边读这本小说。读到那令人作呕的段落,总统大叫一声,跳起来,把口中尚未嚼完的食物吐出来,又把盘中剩下的一截香肠用力抛出窗外。
    《屠场》揭开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水山一角,它不仅使罗斯福总统大倒胃口,也令整个美国社会处于一种怒不可遏的状态。1906年,在罗斯福总统的推动下,通过《纯净食品和药品法》,催生了美国食品安全守护神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作者简介
    厄普顿·辛克莱(1878—1968)出身于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以卖酒为生,收入微薄。后全家迂居纽约。他一边工作,一边求学,先后在纽约市立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读书。15岁开始给一些通俗出版物写文章,靠稿费蛙持生活。1902年参加社会党。后来,辛克莱为一份社会主义宣传周刊《呼唤理性》写稿,在此期间,编辑鼓励他以“工资奴隶制”为主题进行创作。为此,厄普顿·辛克莱特意到芝加哥屠场去体验生活,在那里一待就是七个星期。在屠场,他亲眼目睹了肉食生产的各个工序,见证了工人们的悲惨生活际遇,并于1906年写成了《屠场》。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