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宽容

宽容

  • 字数: 272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时代华文书局
  • 作者: (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 著;端木杉 译
  • 商品条码: 978756991593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0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宽容》是一部人类“不宽容”史,也是一部人类沉痛史,更是一部人类的抗争史。房龙在书中通过一系列影响世界两千多年的有名历史人物的悲惨遭遇,剖析了人类为追求思想的权利所走过的悲剧性历程,揭示出一条无数人付出血与泪的代价才换来的真理――只有宽容不同的思想,人类才可能获得进步与解放。
从古希腊,中世纪到启蒙运动,房龙不厌其烦,将一部欧洲的“思想解放史”写成了一部宽容与专横的斗争历史。善与恶,黑暗与光明,进步与反动的不断搏杀,使人类理性的光芒不时,透过历史的浓云密雾得以显现。
作品以深厚的人文关照及倡导思想自由的精神,解析了人类为寻求思想的权利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类思想解放史。借助于房龙极其有名的“宽容”之眼,让我们重新发现和更深入地认识几千年来政治、文化、社会的曲折发展历史和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漫长历程。
作者简介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Hendrik Willem Van Loon),荷裔美国人,有名学者,作家,历史地理学家。1882年出生在荷兰鹿特丹,他是出色的通俗作家,在历史、文化、文明、科学等方面都有著作,而且读者众多,是伟大的文化普及者,大师级的人物。主要著述有:《荷兰共和国的衰亡》(又名《荷兰共和国兴衰史》)(1913);《荷兰航海家宝典》(又名《航行于七大洋的船舶》)(1916);《美国的故事》(1917);《古人类》(1920);《文明的开端》;《人类的故事》(1921),初期版本译名为亨德里克·范·隆;《圣经的故事》(又名《漫话圣经》)(1923);《宽容》(又名《人类的解放》)(1925);《美洲的故事》(1927)《制造奇迹的人》(1928);《伦勃朗的生平与时代》(1930)。
目录
序言001
第一章无知的暴政001
第二章希腊人010
第三章禁锢的开始044
第四章上帝的晨光053
第五章囚禁071
第六章生活之纯080
第七章宗教裁判所089
第八章艰难的求知103
第九章向印刷文字开战113
第十章历史写作的普遍性与本书的特殊性120
第十一章文艺复兴124
第十二章宗教改革132
第十三章伊拉斯谟143
第十四章拉伯雷156
第十五章旧世界的新招牌166
第十六章再洗礼教徒184
第十七章索兹尼家族195
第十八章蒙田204
第十九章阿米尼乌斯211
第二十章布鲁诺220
第二十一章斯宾诺莎226
第二十二章新的天国238
第二十三章太阳王249
第二十四章腓特烈大帝253
第二十五章伏尔泰256
第二十六章百科全书272
第二十七章革命的不宽容279
第二十八章莱辛288
第二十九章汤姆·佩恩300
第三十章最后一百年305
后记 但是这个世界并不幸福311
摘要
终其一生(苏格拉底被处死时已年逾七旬),苏格拉底都在竭尽全力告诉世人,他们正在虚度年华,过着毫无意义的生活,他们把大把的光阴虚掷在了那些空洞的欢乐和虚无的胜利上,一味挥霍着伟大的神灵所赋予的各种恩典,为了获取哪怕只是几个小时的虚荣和野心的自我满足。他是如此坚信人的崇高使命,从而彻底打破了旧哲学的藩篱和束缚,而且甚至比普罗塔格拉走得还远。普罗塔格拉提出:“人是衡量世间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则进一步宣称:“人内心的无形意识是(或者应该是)世间万物的最终的评判标准;塑造命运的不是神灵,而是我们自己。”苏格拉底:“世界上没有人有权力告诉别人应该信仰什么,或者剥夺别人自由思考的权利。”“然而绝大多数人都顺潮流而动。他们从小接受教育,经商的人总是低人一等,上不了台面,也许生意是不足挂齿的,但人们总得选择是进办公室还是进贫民窟。为信念宁愿饿肚皮的人相对是少数,大动乱后没过几年,我们便发现大多数政府官员和军官都并非情愿地跑起生意来,而十年前他们是绝不会问津此事的。此外,由于他们中多数人的家庭世代从事行政工作,指挥别人轻车熟路,于是慢慢地,他们发现自己在新领域里混得如鱼得水,日子过得既富足又美满,大大超乎之前的预想。”自人类形成之时起,就似乎有一条不可避免的规律,即少数部分聪明的男女统治别人,而多数不那么聪明的男女则被别人统治。两类人在不同时代中分别有不同的名字,一方代表力量和领导,另一方代表软弱和屈从,分别称为帝国、教堂、骑士、君主和民主、奴隶、农奴、无产者。但是,操纵人类发展的神秘法则无论是在莫斯科,还是在伦敦、马德里和华盛顿,都异曲同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它常常以怪异的或伪装的形式出现,披上拙劣的外衣,高喊对人类的爱、对上帝的忠实和给绝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好处的谦卑愿望。但是在美丽的外壳下面却一直藏有并继续藏有原始法则的严酷真理:人的第一职责是生存。一些人对于人类是脱胎于哺乳动物这样的事实感到很恼火,也对这种论断很反感。他们把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称作是“唯物主义者”或者“犬儒主义者” ,如此等等。他们一直把历史当做娓娓动听的神话故事,因此一旦发现历史也是一门科学,同样需要遵循那些操纵其它事物的无可动摇的规律时,他们就惊得目瞪口呆。没准他们也许还会反对平行线公理和乘法口诀表吧。“宗教对他们来说意味着解脱与希望,可以逃离生命的苦海。他们期待死亡瞬间的愉悦,这样他们便可以躲进记忆的集中营,奔向大漠,那里只有他们的忧愁、他们的上帝,无须再看现实的人生一眼。”有个统治者经常犯的毛病——对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一窍不通……他一生戎马倥偬,他认为,致命的弱点就在罗马的军事体制内部,这个体制把边沿地区的防卫任务交给占领地的士兵,而这些士兵早已经丧失斗志,变成了悠闲自得的乡下佬,卖白菜和胡萝卜给那些按说应该远远拒之于国门之外的野蛮人。他建立起一支新型野战军,由年轻机敏的战士组成,一俟入侵便能在数周内开赴帝国的任何角落。这个主意倒是不错。不过,就像所有带军事色彩的好主意一样,需要的花销十分庞大,而这些钱,又不得不以税收的形式落到国民头上。不出所料,百姓们群情激愤,高呼再缴钱就家徒四避了。皇帝答复说百姓们误解了,并把只有刽于手才有的生杀大权交给了收税官,但是一切都无济于事,因为各行各业的臣民兢兢业业苦干一年,到头来反而亏损,于是大批农民纷纷抛家弃业,拥进城内沦为流浪汉。可是皇帝陛下却一不做二不休,又颁布了一项用以解决困难的法令,这表明古罗马共和国堕入东方专制主义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大笔一挥,使所有政府机关和手工业、商业都成为世袭的职业,也就是说,官员的儿子注定要做官,不管愿意不愿意,面包匠的儿子即使有从事音乐或典当业的天才也要继承父业,水手的儿子即便在台伯河划船都晕船也得在船板上飘流一生。苦力虽然在理论上是自由的,但必须在出生地生老病死,不得越境一步,与奴隶无异。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