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社会问题与文学想象

社会问题与文学想象

  • 字数: 289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作者: 杨庆祥 著
  • 商品条码: 978753216373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07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如果把杨庆祥的学术批评理解为是搭建一扇通向“文学―历史”认知的大门的话,“80后”写作与1980年代文学(史)这两个专题领域,便是这扇大门很重要的两座柱石。前者是生于1980年的杨庆祥必然要直面的问题;后者则是其浓厚历史意识生发、激荡的原点。连接这两座柱石的圆拱,是杨庆祥对文学(史)与社会史的关系的建构,而圆拱合龙的根本,杨庆祥认为是文学,文本的社会参与性,而非修辞性。《社会问题与文学想象(从1980年代到当下)》正是杨庆祥搭建这座拱门的努力在文本上的呈现,亦可看作是一部杨庆祥私人的阅读史,一部他寻找真实世界的历史。
作者简介
杨庆祥,1980年生,文学博士,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诗人,批评家。出版有思想随笔《80后,怎么办》,诗集《这些年,在人间》《我选择哭泣和爱你》,评论集《分裂的想象》等。曾获中国年度青年批评家奖,第十届上海文学奖,首届《人民文学》诗歌奖,第三届唐?青年文学研究奖,第二届《十月》青年作家奖,第四届冯牧文学奖,2015人文社科拥有影响力青年学者奖等。曾担任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第五届老舍文学奖评委。
目录
第一编 80年代:文学与社会的互动
80年代:“历史化”视野中的文学史问题
在“大历史”中建构“文学史”——关于“重返80年代文学”
潘晓讨论:社会问题与文学叙事——兼及“文学”与“社会”的历史性勾连
路遥的自我意识和写作姿态——兼及1985年前后“文学场”的历史分析
社会互动和文学想象——路遥的“方法”
小屋的恐惧和救赎——《山上的小屋》中的历史讲述
死去了的小资时代——重读《波动》序言
阿三考——由《我爱比尔》兼及王安忆的写作症候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大讨论”的述评与思考
“第三代诗歌”:命名与建构
第二编 “80后”写作:从成长中解放
“80后”与我们这个时代——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演讲
从成长中解放
抵抗的“假面”——关于“韩寒”的一些思考
从小资产阶级梦中惊醒——张悦然《家》中的历史意识和主体想象
罪与爱与一切历史的幽灵又重现了——由张悦然的《茧》再谈“80后”一代
小说即“往生”——读蔡东
故事尽头,洗洗睡吧——由《鬼雀》谈甫跃辉
读伤心的故事别伤心
回到现场的精神角力——新世纪“80后诗歌”的美学倾向
第三编 21世纪写作:对话与重建
历史重建及历史叙事的困境——基于《天香》《古炉》《四书》的观察
重启一种“对话式”的诗歌写作
鲁迅的精神传统——谈孙郁《鲁迅遗风录》
巨人行走于时空或少年敬泽的青鸟之旅
世纪的“野兽”——由邓一光兼及一种新城市文学
注释的审判——宁肯的《三个三重奏》
“辩证的抵抗”——由胡淑雯兼及一种美学反思
出梁庄,见中国
“在天空中凝结成一个全体”——《凤凰》的风景发现和历史辩证法
截句:文体与意境
“似乎都有余力再造一个世界”——《五人诗选》序
跨越时空的对话——第四届冯牧文学奖答谢词
代后记 通向真实的世界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