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述林

述林

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出品,触摸战争年代的另一种路径——普通人故事中的1931—1945中国往事。
  • 字数: 31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钧 主编
  • 商品条码: 978754958929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86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张钧主编的《述林(2016\1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1931-1945中国往事)》是口述历史类Mook,致力捕捉大历史中普通人的独特记忆。内容选材主要取自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现有的采访。涵盖近百年中国历史的讲述,将为《述林》的存续,提供丰富的选题灵感。
作者简介
张钧,目前任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首席记者。 
目录
辗转
少年漂泊记(潘际銮)
老迈的学童生涯(金敬迈)
没有毕业的联大学生(周锦荪)
孙景瑞辗转求学路(孙景瑞)
直击
父亲口中的“西安事变”(卫道然)
武工队里的高中生(李耐因)
我在山东做敌工工作(符浩)
我在湖南打游击(谭昆山)
随军家属的战时生活(谢雪萍)
跨洋
远征缅甸第一枪(罗远跃)
南侨雄鹰长空逐日(彭嘉衡)
报务员(吕和声)
演绎
孤岛及沦陷区的上海影剧界(吕玉堃)
抗战演剧队(胡宗温)
韦家院坝16号(任宗德)
甘粕正彦之死(张奕)
后方
从未抵达的前线(夏世铎)
在伪满军校“反满抗日”(刘凤卓)
在“保小”长大(王敏清)
在陕北公学的日子(徐桑楚)
附录
微言抗战
后记
摘要
前言

自2002 年底,崔永元团队开始做口述历史的收集工作,至今已近14 年。数千老人、数十万分钟的历史记忆通过影像得以留存,但除了少数影像在电视和网络上以电视栏目、纪录片的形式有所披露和传播,绝大多数内容都未面世,依旧存于磁带和硬盘里。
2012 年2 月,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成立,口述历史资料的整理出版被提上日程。挖掘整理现存的口述历史资料,不定期地出版《述林》,就是这种努力的一次尝试。
我们希望它的出版,能为仍显荒芜的口述历史出版领域送上一点切实的果实;为对中国现当代历史仍保有热情和兴趣的朋友开一条回望过去的小路;为那些拿出宝贵时间坐在摄像机前和我们分享自己人生经历的老人,送去一点微薄的慰藉——如今他们正日益衰老,有的已离我们而去。
口述历史中最核心的东西是人。《述林》也将始终把个人的命运置于大历史的背景之前,用人物、故事、细节去勾勒口述历史视野下的中国历史。《述林》的内容,将主要取材于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现有素材。数千老人,涵盖近百年中国历史的讲述,将为《述林》的存续,提供足够多的选题灵感。
把原生态的口述变成更具历史价值和阅读快感的文本,是《述林》努力的方向。书中呈现的文本,是我们运用历史学方法对原始文本进行校订、注释、考证,对口述者讲述的历史背景、史实和细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以辨析后的产物。文字上,在不损害口述者原意和其口语化特点的前提下,我们主要做了“缩水”工作,“水”是口水——口语中的零碎、重复的内容,与主题不相关的累赘表达,等等。我们希望在《述林》中展现的文字,是通顺的、亲切的、逻辑清晰的。而每篇正文后的“校注手记”,则是采访者或校注者对口述者、历史背景和相关事实的介绍和补充,希望这些手记,能够为读者的阅读,清除一些障碍。
取名“述林”,是因为这名字简直就是我们研究中心最好的代称。
述是讲述,林喻众多,“述林”者,众多讲述的集合也。林是树组成的,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的纹理,切开来都有自己的年轮,而对每个老人口述历史的采访难道不正是勾画纹理、抚摸年轮的过程吗?
架桥筑屋,木可堪材;构建历史,口述历史也是重要的史料来源。我们十多年所做的,不正是这让木成材的工程吗?
我们不指望一夜成林,只希望通过对《述林》日积月累的浇灌,一棵棵小树苗能早日长大,直至林立。

    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
    2015 年11 月16 日





后记

到2015 年,抗战胜利已经七十年了。七十年的时间,足以让一个人的一切消逝,年轻的容颜、爱情、活力、记忆,甚至生命。就像书中那些老人讲述的一切,其实在七十年前就已经结束,都不在了。
但是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这些事情应该是真实发生过的。当兵、求学、逃难、出国,这些年轻人在硝烟弥漫的中国土地上艰难地展开着自己的生活;沦陷区、游击区、解放区、大后方,不同属性的土地上都有年轻的中国人顽强成长;仇恨、恐惧、愤怒、喜悦、难过,人类的种种情绪更不会因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消磨殆尽。
这正是我们希望读者,特别是年轻的读者能感受到的。我们试图通过二十一位老人对抗日战争的点滴回忆,使今天的年轻人对那场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战争产生一点新鲜的感受。你们甚至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他们当中的一个,想象自己在那样的境遇里可能会有怎样的选择。人性从来都是接近历史真相最好的工具,善良或者贪婪,今人古人并无不同。如果能洞悉人性,你就很可能会洞悉历史。
我们希望这些老人的讲述能带给你更多关于抗战的故事和细节,尽管这些故事和细节有时会显得琐碎、絮叨,但它们会让你暂时从正面战场、敌后战场、飞机大炮这样的暴烈中挣脱出来,历史在非黑即白的世界之外,还有很多值得触摸和探寻的所在。
这些老人后来的人生境遇、社会地位各不相同。我们在编辑此书时,也刻意消解掉这些标签,这不重要。在书里,在1931 年到1945 年的十四年间,他们是更为平等的一群人——战争阴云下的年轻人。
巧合的是,完成这些口述稿的校注整理工作的一群人,绝大多数也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和有的老人当年的年龄差不多。我相信,在字斟句酌的推敲,对当年历史背景的探寻,对主人公个人命运的追索中,今天的这些年轻人也获益匪浅。
时隔七十年,两代年轻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了一次对话,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张钧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