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1767年出生于英国肯特郡梅德斯通,初就读于梅德斯通文法学校,1784年二月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习画。1792年,25岁的威廉·亚历山大岁被选入马戛尔尼团,担任随团画师,出使访华,1793年抵达北京。沿途他对中国的山水、人物、建筑、礼俗、军队、交通等做了大量的描素和绘图。1794年回到英国。十九世纪初,威廉·亚历山大将其画作制成铜版画出版了《中国的风俗》《中国的服饰》等书,第一次以绘画的形式向西方世界清楚形象地展现了乾隆时期的中国,在此后很长一个时期,乃至19世纪40年代,欧洲对中国的印象与认识,都是基础于他的画作和其他人对他的画作的模仿所展现出的中国形象。
1802,亚力山大被任命为大马洛军事学院绘画教授,1808年5月辞职,继而任大英博物馆古物助理管理员职。1816年7月,亚历山大逝于梅德斯通故乡。 托马斯·阿洛姆(Thomas Allom,1804—1872)英国建筑师,画家,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的创始成员。阿洛姆出生于伦敦南部的兰贝斯(Lambeth),父亲是个车夫。从1819到1826年,他师从建筑师弗兰西斯·古德温(Francis Goodwin),并担任他的助手,后来又进入皇家学院(Royal Academy School)深造。作为建筑师,阿洛姆设计或参与设计了英国许多建筑,包括教堂、图书馆等。他还参与了著名建筑师查尔斯·巴瑞(Charles Barry)主持的英国国会大厦威斯敏斯特宫的重建工作。除此之外,阿洛姆在风景画领域也有着非凡的贡献。从19世纪20年代起,他在英国和欧洲大陆旅行途中,留下了大量的风景画作。他也被东方古老的文明与艺术所深深吸引,在伊斯坦布尔、叙利亚以及巴勒斯坦,也都留下他的足迹与画作。
1843年,英国伦敦费舍尔公司出版了一套配文画册《中国:那个古老帝国的风景、建筑与社会习俗》(China: The Scenery, Architecture, and Social Habits of That Ancient Empire),收录了托马斯·阿洛姆百余幅中国题材的绘画作品,并由历史学者乔治·赖特(George N.Wright)加注文字说明。阿洛姆并未曾亲抵中国,他的绘画应该是在参考吸收威廉·亚历山大(William Alexander)等来华画家有关中国题材的作品基础上完成的,有些也加入了画家个人的理解与想象。画册由铜版雕刻印刷,雕工极尽细腻精美。毫无疑问,这为西方提供了照相术成熟以前,有关中国社会生活的丰富历史信息。阿洛姆于1872年逝世于巴尼斯(Barnes),享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