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老子·庄子彩图馆

老子·庄子彩图馆

品读传世经典,汲取无穷智慧。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世待人,还是经商置业、从政为民;无论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总能在《老子》和《庄子》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 字数: 89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作者: (春秋)老子,(战国)庄子 著;黄威 编;刘凤珍 丛书主编 著
  • 商品条码: 978751135897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27
定价:¥3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老子》又称《道德经》,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寥寥五千言,却包含了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立身处世、治国安邦等方面的内容,堪称是中国智慧第一书。《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思想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十余万言,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对宇宙大道、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生命的价值、道德的标准等,都有详细的论述,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 《老子》和《庄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世待人,还是经商置业、从政为民;无论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本书收录了《老子》八十一章及《庄子》三十三篇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对每篇作品进行全解、详注,并配以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
老子又称老聃,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担任东周王室的柱下史。庄子,名周,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间。关于庄子的生平,人们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他是楚国贵族,因战乱逃往宋国,在宋国当过漆园吏。
黄威,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编辑工作,业余时间坚持写作。曾从事过百科全书等工具书及人物传记类图书的编撰工作,对社科类图书特别有兴趣。
目录
上篇老子
道经
第一章天地之始
第二章功成弗居
第三章圣人之治
第四章和光同尘
第五章多言数穷
第六章谷神不死
第七章天长地久
第八章不争无尤
第九章持而盈之
第十章明白四达
第十一章无之为用
第十二章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宠辱不惊
第十四章执古之道
第十五章微妙玄通
第十六章致虚守静
第十七章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大仁大义
第十九章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独异于人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圣人抱一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物或恶之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宜戒轻躁
第二十七章常善救人
第二十八章常德乃足
第二十九章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不以兵强
第三十一章恬淡为上
第三十二章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不自为大
第三十五章往而不害
第三十六章柔弱刚强
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
德经
第三十八章处实去华
第三十九章贱为贵本
第四十章有生于无
第四十一章大器晚成
第四十二章或损或益
第四十三章无为之益
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
第四十九章圣无常心
第五十章出生人死
第五十一章尊道贵德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行于大道
第五十四章善抱大道
第五十五章物壮则老
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
第五十八章福祸相倚
第五十九章长生久视
第六十章治国烹鲜
第六十一章各得其所
第六十二章万物之奥
第六十三章为大于细
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
第六十五章善为道者
第六十六章不争之争
第六十七章持保三宝
第六十八章不争之德
第六十九章哀者胜矣
第七十章被褐怀玉
第七十一章知不知矣
第七十二章自知自爱
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民之轻死
第七十六章柔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功成不处
第七十八章柔之胜刚
第七十九章报怨以德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第八十一章为而不争
下篇庄子
内篇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
外篇
骈拇
马蹄
肤箧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运
刻意
缮性
秋水
至乐
达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游
杂篇
庚桑楚
徐无鬼
则阳
外物
寓言
让王
盗跖
说剑
渔父
列御寇
天下
摘要
《老子》又称《道德经》,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称老聃,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曾担任东周王室的柱下史。相传,东周末年,老子归隐,在途经函谷关时,遇到了守关的长官尹喜。尹喜向老子问道。老子遂留下这五千余字的《老子》。该书原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德经》、下篇《道经》,后改为上篇《道经》、下篇《德经》。 虽然只有短短五千多字,却不妨碍《老子》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学说。在《老子》中,老子用“道”来解释宇宙万物,将道看作万物的本源。道先天地而生,至虚至无,却是万物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所有事物都要遵循于道,天地万物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运动不止,垂示给人很多迹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德就是道发生作用的方式和成果。人们要通过德理解道:道是独立不改的客观规律,无所不包,周行不殆,对任何事物而言,都是绝对的,不可能被超越的。而任何事物对道而言,都是相对的、有限的,都有正反两面,且正、反皆可相互转化。一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重为轻根,静为燥君”。老子的思想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对中国哲学影响匪浅。 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字数的多少,甚至也不在于其是否为读者指出了明确的生活方向,而在于它能让读者挖掘出多少宝藏。《老子》为读者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思考空间,数千年来,人们不断从中得到新的体悟。无论是修身养性,还是写诗作文、为人处世,甚至是治国理政,个中智慧都包容在这本书中。 在修身养性方面,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要求人尽其所能地放宽心胸,如大道一般包罗万象,注而不满,酌而不竭。同时,老子又提醒人们不要沉溺于感官享受,“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过度的欢娱会极大地危害人的身心。而老子本人就是一个极好的养生例子,传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多岁,即便有些夸张,在那个战乱迭起、民不聊生的春秋年代,他能安然地度过晚年也极为不易。通过阅读《老子》,人们可以树立起更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态度:温和不争,虚怀若谷,浑朴纯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69年到公元前286年之间。关于庄子的生平,人们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他是楚国贵族,因战乱逃往宋国,在宋国当过漆园吏。庄子继承并发扬了老子“道”的学说,其著作《庄子》一书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思想的另一部重要之作,是中国古代精神自由史上的第一名著,在中国古典文学、哲学、艺术、思想史上均具有不可动摇的“绝对经典”地位。 《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 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罗万象,对宇宙大道、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生命的价值、道德的标准等,都有详细的论述,内容博大精深,行文恣肆汪洋,涵盖了天地无为、万物齐一等重要思想法则。作为道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一起并称为 “老庄思想”,和儒家、墨家形成鼎足之势,影响了中国文化两千多年。 庄子的文章不仅极富思想性,还有很高的艺术性。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数庄子的成就最高。他的文章瑰丽奇美,富于幻想,即便是描写平凡小事,也能写出排山倒海的气势。南宋文学家刘辰翁称庄子“不随人观物,故自有所见”。庄子在文学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非常擅长运用比喻、寓言,他因事譬喻,随物赋形,寓中设寓,同时又文情奔放,行文多变,将恣意飞扬的文风和张扬的想象力、深沉的思想完美交融。 本书是《老子》与《庄子》的合集,收录《老子》八十一章及《庄子》三十三篇内容。为了全方位、多层次展示《老子》与《庄子》这两部巨著,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对每篇作品进行全解、详注,并配以精美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使读者获得丰富的想象空间和高雅的艺术享受。 品读传世经典,汲取无穷智慧。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世待人,还是经商置业、从政为民;无论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贾,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总能在《老子》和《庄子》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