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武术的文化生产

中国武术的文化生产

  • 字数: 178.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戴国斌 著 著作
  • 商品条码: 97872081287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9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语境中,如何从历史发展中寻找当代武术文化生产的经验,是本书的出发点。对此,戴国斌编著的这本《中国武术的文化生产》从武术文化生产的基本特性出发,以“文化转换”为线索,通过文化意义及社会谱系的重组,对武术文化及武术发展进行了一次寻求新解的尝试。
首先,本书考察了狩猎之射的文化转换,分析了西周将“射”转化为“国家大事”——用作武士教育内容,成为天子、诸侯及贵族的政治生活,融入社会秩序的再生产——的政治化过程,以及“射”文化对新技术、新项目、新的文化意向的种种生产。其次,从使用者和使用方式的视角,考察了格杀之剑到文化之剑的演变,并通过优选者的政治“剑花”、贵族与官员的社会“剑花”、士人一族的理想“剑花”、武术人的技术“剑花”、大众的健康“剑花”而描绘了剑的文化传奇。第三,集中武术文化生产新材料的运用,通过仿生学转换梳理了武术文化生产象形取义的拳术化、养生化和游戏化倾向,以及武术根据动物化运动意向进行的会意生产。第四,聚焦武术文化生产的空间,分析了门户的技术生产和社会生产,以及门户生产的策略、生产方式等,并借助“新体验”探讨了门户知识的生产与传播以及门户的形成。第五,在近代以来武术现代化生产背景中,以“国家武术”为线索重点探讨了武术现代化“自上而下”的军事化、体育化和竞技化生产。第六,将研究视野扩展到非专业生产领域,并通过武侠的生产,分析文艺界的武术再生产。很后,在整理武术发展相继完成的“与现实政治的结合、与社会精英的共鸣、与传统文化的结盟、与百姓生活的融合、与西方体育的嫁接”的历史历程之后,本书认为,正确地对待传统和西方两大文化资源,在武术的数字化生存、文化生产的青年化转换中推动当代武术的发展,是武术历史发展的延续,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作者简介
戴国斌,1963年生,江苏宝应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博士。完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研究。现任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院长、中国武术博物馆馆长,兼任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武术项目)秘书长、中国武术协会常委、中国武术协会科研委员会副主任等。曾获江苏省武术比赛少年组拳术优选。
参与编写、统稿、主编10余本教材,获上海市很好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0年、2014年)。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10余项课题研究。成果先后获上海市研究生很好成果奖暨全国百篇很好博士论文入围奖、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一等奖、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四、七届)学术年会“很好论文”奖、“十五”期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二等奖、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专著二等奖。
目录
前言
一、武术文化生产的现状:“冷”与“热”
二、当代文化生产的理论背景
三、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四、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五、武术文化生产的基本特性
第一章 文质彬彬:狩猎之射的文化转换
第一节 周天子“养诸侯”之法
一、以“与于祭”和“进爵绌地”控制诸侯
二、弓矢的符号化
三、侯的拟人化
第二节 社会秩序的再生产
一、物的社会地位
二、射的消费方式
三、评价标准
第三节 射之文化
一、新技术
二、新项目与新品种
三、射的文化意象
第二章 象形取义:武术的仿生学转换
第一节 象形化生产:产生新的活动方式
一、效动物之攻击力而拳术化
二、效动物之生命力而养生化
三、效动物之形与态而游戏化
第二节 会意性生产:增强文化的表达力
一、模仿动物的运动意向
二、以动物喻人
第三节 矛盾性生产:人对动物的矛盾心态
一、“人化的珍爱”与“物化的利用”的对立
二、爱与惧、敬与戏的混杂
三、“形似”与“神似”的对立
第三章 剑的传奇:文化意义的重组
第一节 用作格杀的兵剑
一、兵剑的使用
二、兵剑的制作
三、兵剑的使用方法
第二节 用作控制的王之剑
一、珍之若宝与赏之示宠
二、权力的有限让渡
第三节 充满社会意义的剑
一、纹刻社会等级的佩剑
二、进阶之梯的剑
第四节 文化征途的武术剑
一、使用方法的文化
二、大众神话的道具
第四章 门户空间:社会谱系的重组
第一节 技术空间:流派与拳种的生产
一、门户文化生产的策略:差异化竞争
二、门户文化生产的方式:二元对立
三、门户文化生产的动力与成果:新体验、新流派与新拳种
第二节社会空间:武林的生产
一、门户社会关系类型和社会关系的形成
二、家的门户生产了武术社会
第三节 “生万物”的空间:门户的流动性和异质性
一、流动:门户空间的动力机制
二、异质:门户空间的结构特征
第五章 国术表征:自上而下的政治化生产
第一节 “身体不如人”的尚武
一、病夫的号脉
二、病夫的药方
第二节 尚武风潮下的武术现代化生产
一、武术现代化的军事化生产
二、武术现代化的体育化生产
三、武术现代化的竞技化生产
第六章 侠义想象:武侠的大众化生产
第一节 武侠的人格
一、武侠之“侠”
二、武侠之“武”
三、士人的“武”与“侠”
第二节 武打片的武侠生产:从“功夫武侠”到“文化武侠”
一、以“真实的打”塑造了“功夫武侠”
二、以“喜剧的打”塑造了“平民英雄”
三、以“审美的打”塑造了“文化武侠”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