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罗密欧与朱丽叶/查尔斯兰姆改编

罗密欧与朱丽叶/查尔斯兰姆改编

  • 字数: 12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书籍出版社
  • 作者: (英)查尔斯·兰姆(Lamb,C.),(英)玛丽·兰姆(Lamb,M.) 改编,杨莉 编译 著
  • 商品条码: 9787506816250
  • 版次: 0
  • 开本: 32开
  • 页数: 0
定价:¥1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翁的早期作品,虽属悲剧,但与同期的喜剧精神相通,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情节既单纯又曲折。其中罗密欧和朱丽叶在月夜阳台的抒情对话,一直被后人奉为赞美青春与爱情的经典颂歌,也是莎翁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 罗密欧和朱丽叶来自于水火不容的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大家族。两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不幸的是,罗密欧在一次冲突中杀死了朱丽叶的堂兄提伯尔特,被逐出维洛那城。 朱丽叶的父亲逼她嫁给帕里斯伯爵。万般无奈之下,她接受劳伦斯神父的建议,以假死来逃避婚礼。于是,家人将她葬在家族墓地。不明就里的罗密欧闻讯潜回维洛那城,服毒殉情。醒来后的朱丽叶看到死去的爱人,悲痛万分,用短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对情人殉情而死。他们的鲜血最终消除了两大家族的仇恨。 《一报还一报》是莎翁的中期作品。这一时期由于莎翁的思想深度和现实主义深度的增强,《一报还一报》以及《终成眷属》等“喜剧”也显露出阴暗的一面,笼罩着背信弃义、尔虞我诈的罪恶阴影,因而被称为“问题剧”或“阴暗的喜剧”。 维也纳城的公爵性情温和,面对城内的“偷欢”之风,不忍执行严酷的律令,便假装外出,委托“圣人”安杰罗管理维也纳一段时间。安杰罗上任期间,克劳迪奥把朱丽叶“拐走”了。依据律令,安杰罗将克劳迪奥收监并判以极刑。克劳迪奥的姐姐伊莎贝拉来求情,安杰罗为其美貌所动,逼她以贞洁来换取弟弟的生命。伊莎贝拉毅然拒绝。 化装后的公爵了解内情之后,心生一计:他让伊莎贝拉假装服从安杰罗,让安杰罗的弃妇玛丽安娜代伊莎贝拉赴约。 然而安杰罗背信弃义,仍想杀害克劳迪奥。被激怒的公爵在“返回”维也纳的那天,当着众人的面,巧妙揭穿了安杰罗的阴谋,并宣布废除那项严酷的律令。 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伊莎贝拉嫁给了公爵,克劳迪奥也娶了心爱的朱丽叶。 1608年之后,莎士比亚创作呈现出脱离现实、转向梦幻世界的倾向。 以幻想来解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风格也为之一变,充满童话式的想象,节奏也变得明快。这一时期又称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时期。 《暴风雨》便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米兰公爵普洛斯比罗被弟弟安东尼奥篡夺了爵位,只身携带襁褓中的独生女米兰达逃到一个荒岛,他依靠魔法成了岛的主人。后来,他制造了一场暴风雨,把经过附近的那不勒斯国王和王子费迪南及陪同的安东尼奥等人的船只弄到荒岛,又用魔法促成了王子与米兰达的婚姻,结局是普洛斯比罗恢复了爵位,宽恕了敌人,返回家园。 玄妙的幻想、瑰丽的描写、生动的形象、诗意的背景使《暴风雨》成为莎士比亚后期戏剧艺术的代表作。 《冬天的故事》的故事开始于冬季,西西里国王里昂提斯无端地猜忌王后赫米温妮与自己的朋友――波西米亚国王波力克希尼斯有染,派人去毒死波力克希尼斯,并以通奸罪把赫米温妮打入监狱。在狱中赫米温妮产下一个女婴,起名潘狄塔。失去了理智的里昂提斯命人把婴儿扔到荒野。 一个老牧人捡到了潘狄塔并将她抚养成人。赫米温妮在大牢中病死。里昂提斯终于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 16年后,潘狄塔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她与波西米亚国王波力克希尼斯的儿子弗罗利泽相恋,但遭到父亲波力克希尼斯的强烈反对。弗罗利泽和潘狄塔逃到了西西里。最后,潘狄塔被发现是西西里的公主;而最神奇的是,王后赫米温妮并没有死,一家人终于得以大团圆。 本剧是莎士比亚笔下最成功的传奇剧之一。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有时空的转移、季节的转换,讲述了两个家族、跨越两代人的一段悲喜交加的故事。正如剧名所暗示,这个故事最适合在漫长的冬夜围炉聆听。
作者简介
查尔斯·兰姆,英国作家,1775年生于伦敦,兰姆出身贫穷,他的父亲是一个律师的随丛兼仆人。兰姆自幼酷爱读书,因为父亲的关系,他读遍了律师家的藏书。他7岁时进入为贫寒子弟而开设的伦敦基督慈幼学校念书,成绩优异,但由于口吃没能升入大学。14岁开始自谋生计,先在伦敦南海公司工作了3年,后在东印度公司工作了33年,直到50岁退休。     作为一位作家,“伟大”之类的称号加不到兰姆的头上,但作为一个 随笔作家,兰姆却是与蒙田并列的具有世界声誉的一大家。     兰姆出身贫穷,他的父亲是一个律师的亲信佣人。他七岁时进入为贫寒子弟而开设的伦敦基督慈幼学校念书,拉丁文学得很好,是高材生,可惜口吃,不能升入大学。他14岁即辍学自谋生活,先在伦敦南海公司、后在东印度公司整整做了三十六年职员,直到50岁退休。所以,他曾经开玩笑说自己的真正著作“全集”就是每天在公司里登录的那些大帐本。     兰姆一生经历平凡但又屡遭不幸。他小时常到外祖母为人管家的乡下田庄去住,认识一个名叫安妮·西蒙斯的小姑娘,青梅竹马,有了感情。但他20岁时,安妮却与一个当铺老板结婚。在失恋的打击下,兰姆一度精神失常,在疯人院住了六周,才得复元。次年,他家里发生一件大祸:他的姐姐玛利因日夜赶做针线活贴补家用,过度劳累,发了疯病,竟拿小刀刺死了自己的母亲。这件事决定了兰姆一辈子的生活道路。为了赡养老父亲、照顾疯姐姐,他把沉重的家庭负担完全挑在自己身上。为了不使玛利流落到疯人院,他一生未婚,与姐相依为命,过着清寒寂寞的生活。     兰姆的文学写作大部分是在下班之后业余进行的。他写过诗歌、传奇、剧本、莎剧论文。美术评论,还和玛利合写过一部《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我国解放前的中译本曾叫作《莎氏乐府本事》)——这原是为英国儿童写的通俗读物,现已成为全世界莎剧初学者必读的入门书。     1818年,兰姆43岁,出了两卷《文集》,打算“封笔”了。但是《伦敦杂志》的一位有眼光的主编向他约稿,文章内容和形式都不限,月出一篇。这对一个作家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机遇。兰姆可以不受任何拘束地写出自己最熟悉、最高兴写的东西。于是他借用一位老同事的名字“伊利亚”作为笔名,陆陆续续发表了大小六十多篇随笔散文.以后出版成为两本书,即《伊利亚随笔》(1823)和《伊利亚续笔》(1833)——这是兰姆最重要的代表作。     兰姆的这些随笔内容多种多样:或写他青少年时代的往事,或写他的亲人朋友,或写他做小职员的辛苦生涯,或写他忙中偷闲的小小乐趣,或漫谈他读过的书、念过的诗、看过的戏、认识的演员,或写伦敦的街景市情,还写乞丐、扫烟囱的穷孩子,写书呆子、单身汉和酒鬼,等等。他的笔法是叙事、抒情、议论互相穿插,使用的语言是白话之中夹点又言,情调是亦庄亦谐、寓庄于谐,在谐谑之中暗含着个人的辛酸。     从文学史的角度说,兰姆的随笔属于英国浪漫派文学运动的一个分支。从思想上摆脱理性主义的约束,追求个性和感情的解放;从创作方法上摆脱古典主义的限制,追求“我手写我心”——在这些根本方面,兰姆和其他英国浪漫派作家并无二致。但不同之处在于:当其他浪漫派作家(如华慈华斯)以农村、大自然。崇高理想、热烈爱情当作自己的汇歌对象时,兰姆在自己的随笔里却以伦敦的城市生活为自己的描写对象;他从城市的芸芸众生中寻找出有诗意的东西,赋予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以一种浪漫的异彩。美国学者安妮特·鲁宾斯坦博士指出:兰姆是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职员、教员、会计、雇佣文人等中下层“白领工人”的代言人。     兰姆生活在18、19世纪之交,当时全欧的最大政治事件是法国革命。兰姆在早年和其他英国热血青年一样,受法国革命影响,结交了一批思想激进的朋友,一同著文办刊,向反动保守势力斗争,同时也受对方攻击。但滑铁卢一战,拿破仑失败,欧洲形势大变,封建势力复辟;英国政府的政策日趋反动,兰姆的朋友们也走向分化,有的受舆论围攻,有的受审讯、下狱,有的流亡国外,有的思想转为保守。在这种形势下,兰姆写文章只谈日常琐事了。批评家贝雷尔说:“兰姆知道自己神经脆弱,又深知自己一生中所要承受的沉重负担,所以他拼命躲进那些琐事里,有意装傻,以免由于激动而变成疯子。”他有他的苦衷。尽管如此,兰姆一生中对于社会下层的穷困者、弱小者、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始终怀着真挚的同情,对于他那些处于逆境之中的思想激进的朋友,如葛德文、亨特和赫兹利特等,他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友谊,并尽力给予支援帮助。这种感情,从他的随笔的字里行问时时可以觉察出来。     兰姆在他的随笔中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文风,那是个性毕露、披肝沥胆的——读了他的随笔,就了解了他的个人经历、性格和感受。因此,他说过:他的随笔集,不需要序言来介绍,因为他的每篇随笔都是自己的“序言”。他的文章写得文白交错、迂回曲折而又跌宕多姿、妙趣横生——这是由他那不幸遭遇所形成的性格,以及他那博览群书所养成的“杂学”所整个决定的。他的风格像是突破了重重障碍、从大石下弯弯曲曲发芽生长、终于开放的一朵奇花。他的随.笔写作,是把个人的不幸升华为美妙的散文作品。他常常板着面孔说笑话。两剿伊利亚随笔肿贯串着一种别人无从模仿的幽默感。这种幽默乃是一颗善良的心所发出的含泪微笑。     应该顺便一说的是:“絮语散文”这个名词是我国“五四”以后对于英国文学中的familiar essay的一种早期译法,今天一般称为“随笔”或“小品文”,其含意自然是“漫谈式的散文”。
目录
罗密欧与朱丽叶 一报还一报 暴风雨 冬天的故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