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权力的文化逻辑

权力的文化逻辑

  • 字数: 424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朱国华 著 著作
  • 商品条码: 978720813428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68
定价:¥8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朱国华著的《权力的文化逻辑(布迪厄的社会学诗学)》旨在对布迪厄的社会学诗学进行一个较为系统的批判性阐释和研究。除了序跋之外,全书共分七部分。导论“文化与权力”勾勒了布迪厄社会学诗学的主要特征,认为可分为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旨在考察艺术消费的社会学美学;以及文学现代性视野中的、旨在考察文学生产的文学社会学两部分。靠前编“实践与反思:布迪厄社会学要旨”,侧重于从宏观层次描述布迪厄思想大系,主要是讨论哲学和社会学层面的布迪厄。第二编“文化再生产与符号暴力”简述了布迪厄若干重要社会理论,包括他的教育社会学、语言理论、性别支配理论、知识分子理论和阶级理论。第三编“趣味:区隔的逻辑”和第四编“文学现代性的别种解读:文化生产场理论”均为本书重点。前者探讨了布迪厄的社会学美学,后者论述了布迪厄文学场理论。结论部分批判性质疑了布迪厄社会学诗学的有效性限度。附录部分收录了一篇布迪厄社会学诗学的代表性译文。
作者简介
朱国华,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分别获文学学士、博士学位。1986-2001年,任教于东南大学,2001-2003年,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迄今,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6年被选为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秘书长兼法人代表。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很好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赴美国杜大学访学一年。2009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1年,任《文艺理论研究》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2015年3-8月,赴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任不错访问学者。从1986年开始至今,发表论文百余篇,著作有《权力的文化逻辑》、  《文学与权力:文学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  《乌合的思想》等,译著有《海德格尔的政治存在论》,散文集有《兄弟在美国的日子》。
目录
序言方克强
导论文化与权力
一、布迪厄:社会学的不朽者
二、文化政治与现代主义经验
三、社会学美学与文艺社会学
四、布迪厄的意义与研究策略
第一编实践与反思:布迪厄社会学要旨
第一章陌生人:布迪厄的生活轨迹与学术性情的发生
第一节生为陌生人
第二节从人类学到社会学
第三节从读者到作者:走向辉煌
第四节从学者到文化角斗士
第五节误解与理解
第二章继承与断裂:布迪厄的哲学思想渊源
第一节与常识决裂:布迪厄与法国认识论传统
第二节关系性、专断性无意识结构及其他:布迪厄与结构主义
第三节身体性、政治介入和哲学现成品:布迪厄与现象学
第三章继承与断裂:布迪厄的社会学思想渊源
第一节学术与政治:布迪厄与马克思
第二节符号维度与合法性:布迪厄与韦伯
第三节社会事实、分类及分化:布迪厄与涂尔干
第四章布迪厄的方法论与理论图式
第一节超越对立
第二节建构对象与关系主义
第三节反思的三重奏
第四节理性与价值:学术的政治使命
第五章主要概念工具
第一节习性
第二节资本
第三节场域
第四节实践
第二编文化再生产与符号暴力
第六章文化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
第一节符号暴力与教育再生产
第二节阶级习性与教育期待
第三节国家暴力与精英生产
第四节理论争鸣、教改方案与跨语境效应
第七章语言交换的经济
第一节述行句的社会条件
第二节国家体制与合法语言
第三节语言市场、语言习性与价值预期
第四节语言市场的权力关系
第五节命名与符号权力
第六节对布迪厄语言理论的省思
第八章符号暴力与性别支配
第一节符号暴力
第二节男性统治的逻辑
第三节超历史性别结构、符号财产与无望的乌托邦
第四节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语境中的布迪厄性别理论
第九章知识分子场
第一节知识分子的定义与系谱
第二节知识分子场:对知识分子的祛魅
第三节知识分子:被统治的统治者
第四节超越批判与建设的对立?
第十章社会空间与社会阶级
第一节马克思与韦伯的理论遗产
第二节社会空间的结构
第三节社会世界的表征与阶级斗争
第四节过时的理论建构?
第三编趣味:区隔的逻辑
第十一章艺术编码的社会条件
第一节艺术感知的生成
第二节艺术能力的社会学
第三节艺术能力的历史性
第四节艺术接受与艺术教育
第五节卡里斯玛与社会不平等
第十二章阶级习性与美学性情
第一节趣味与阶级区隔
第二节合法趣味与美学性情
第三节文化意愿:中产阶级的趣味
第四节工人阶级:必然性的选择
第十三章美学个案研究:摄影术与艺术博物馆
第一节摄影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阶级习性与作为艺术的摄影
第三节模仿艺术的艺术
第四节艺术博物馆:虚假的文化承诺
第十四章当代语境中的布迪厄美学社会学理论
第一节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与艺术祛魅
第二节福柯、德里达与媒介:布迪厄与后现代主义
第三节解码与抵抗:布迪厄与伯明翰学派
第四编文学现代性的别种解读——文化生产场理论
第十五章当代文论语境中的布迪厄
第一节创造者神话与社会学
第二节拒绝本质主义:对内部、外部阅读的双重超越
第三节文学场:辩证超越的逻辑
第四节布迪厄文学社会学的当代效应
第十六章颠倒的经济:文学场的结构
第一节文学场:信念的生产场
第二节限制生产与大生产:文学场的结构
第三节占位、位置、性情与可能性空间
第四节正统与异端:文学场的符号斗法
第五节理论与实践:布迪厄文学场的跨语境运用
第十七章文学场的历史发生与文学现代性
第一节纯粹美学的发明
第二节双重结构与符号财富的生产
第三节文学场的内忧
第四节文学场的外患
第五节文学现代性与现代主义
第六节第三世界视野中的文学场理论
结论对反思性社会学诗学的反思
一、假如无魅可祛……
二、文学自主性的悖论
三、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四、最后的理论盘点:从文学的观点看
附录一译文
摄影的社会定义
附录二引用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