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重庆谈判纪实

重庆谈判纪实

还原真实历史瞬间
  • 字数: 77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作者: 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重庆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红岩革命纪念馆 编 著
  • 商品条码: 978722910967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749
定价:¥101.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以大量珍贵的照片、丰富而又比较完整的资料,再现了当时举世瞩目的“重庆谈判”这一历史事件。这对研究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我们学习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伟胆略和英勇气概,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为资料性文集,主要根据档案、书刊材料以及回忆性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分为14个部分:(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对时局的声明,(2)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来渝共商国是,(3)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到达重庆,(4)毛泽东在渝期间的活动,(5)各党派团体和知名人士对时局的声明与呼吁,(6)海外报刊发表评论,(7)国共两党代表商谈经过,(8)《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签字,(9)毛泽东返回延安,(10)国共两党代表在重庆继续商谈,(11)国民党破坏“双十协定”,(12)围绕《沁园春·雪》在重庆的斗争,(13)国共两党代表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14)回忆录,全面、系统、完整地再现了“重庆谈判”的背景及全部过程,并附有大量珍贵历史图片。
目录
总序章开沅1
序周勇1
增订再版前言1
编辑说明1
序言王炳南1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对时局的声明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目前时局的宣言3
新时期的路标——论中共中央关于时局宣言延安《解放日报》社论5
中国国民党为抗战胜利告全国同胞书8
二、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来渝共商国是
蒋介石致毛泽东的第一封电报15
毛泽东致蒋介石的第一封复电16
蒋介石致毛泽东的第二封电报17
毛泽东致蒋介石的第二封复电18
读蒋主席再致延安电重庆《大公报》社评19
蒋介石先生哿电书后重庆《新华日报》社论22
我们的抗议重庆《新华日报》社论25
解决问题的关键莫一尘30
蒋介石致毛泽东的第三封电报32
毛泽东致蒋介石的第三封复电33
致毛泽东先生电胡适34
致蒋介石主席电褚辅成35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三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36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改变战略方针的指示——目前方针着重于夺取小城市及广大农村38
毛泽东关于抗战胜利后的方针给饶漱石等的指示39
中共中央关于日本投降后的形势、任务和方针的指示40
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43
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离渝赴延迎接毛泽东主席时发表的声明45
三、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到达重庆
在重庆飞机场向记者的谈话毛泽东49
毛泽东抵渝商讨团结建国大计50
毛泽东先生到重庆子冈52
迎毛泽东同志来渝重庆《新华日报》社论55
毛泽东先生来了!重庆《大公报》社评57
迫切的期待重庆《新民报》社评60
力争和平争取民主重庆《新蜀报》社论62
毛泽东先生到了陪都重庆《益世报》社论64
毛泽东到了重庆成都《华西晚报》社评66
团结在望国家之光——欣闻毛泽东先生抵达重庆西安《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社论68
团结第一昆明《云南日报》社论70
和平建国的途径桂林《广西日报》社论72
送毛主席飞重庆萧三74
赠毛润之老友柳亚子77
毛泽东,你是一颗大星臧克家78
人民的勋章王亚平81
欢迎毛泽东主席84
向毛泽东主席致敬85
祝毛泽东主席身体健康86
一群女工致毛泽东同志的信87
农民的希望李俞88
响应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的号召90
拥护毛泽东主席争取和平的主张91
制止内战要求和平93
你给中国人民带来无限的光明和希望95
四、毛泽东在渝期间的活动
蒋介石欢宴毛泽东国共两党领袖晤谈99
毛泽东、周恩来访问各方友好100
毛泽东会见王昆仑等“小民革”领导人101
毛泽东会见阳翰笙、冯乃超、于伶102
毛泽东参加中苏文化协会庆祝《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盛会103
民主同盟中央常委欢宴毛泽东等毛泽东会见邹海滨及各方友好106
蒋介石宴请毛泽东等介绍毛泽东等与国民党党政人士及参政员会面107
毛泽东会见邓初民、翦伯赞、周谷城、史东山等文化界人士108
王世杰往访毛泽东毛泽东往访于右任、戴季陶、白崇禧、吴稚晖会晤韩国临时政府人士109
苏大使馆举行盛大茶会招待各党派领袖及各国使节毛泽东等应邀出席110
蒋介石和毛泽东单独会谈111
白崇禧往访毛泽东赫尔利、魏亚特分别设宴招待毛泽东毛泽东出席军委会胜利茶会112
毛泽东接见中国妇女联谊会代表应邀出席邹海滨等人宴会113
蒋介石夫妇举行茶会招待彼得罗夫大使毛泽东应邀作陪114
毛泽东与蒋介石共观京剧115
毛泽东对重庆《大公报》记者发表谈话116
宋庆龄、于右任分别宴请毛泽东117
毛泽东等走访柳亚子,书赠《沁园春》咏雪词118
毛泽东、周恩来等访问英法大使并赴加拿大大使茶会119
冯玉祥宴请毛泽东等120
毛泽东会见郭沫若夫妇121
毛泽东、周恩来招待各国援华团体,感谢对边区和解放区的援助122
孙科宴请毛泽东等123
毛泽东宴请张澜、沈钧儒、黄炎培等民主同盟领导人124
毛泽东、周恩来和蒋介石会谈125
赫尔利欢宴毛泽东等毛泽东等招待在渝外国记者应邀出席戴季陶、白崇禧宴会126
毛泽东对合众社记者发表谈话127
毛泽东第三次看望张澜128
毛泽东宴请中国青年党在渝中委129
毛泽东会见三位美国士兵130
蒋介石邀宴毛泽东和赫尔利大使午餐131
毛泽东招待产业界人士茶会132
毛泽东在国民参政会茶会上发表演说133
大公报馆总经理胡政之宴请毛泽东和中共代表团134
毛泽东答路透社记者问135
毛泽东会见青年党领导人蒋匀田138
毛泽东会见青年学生139
毛泽东致函柳亚子140
《会谈纪要》定稿毛泽东出席张治中举行的欢送晚会141
张治中举行宴会欢送毛泽东142
毛泽东在张治中举行的欢送会上发表演说145
蒋介石夫妇邀请毛泽东等共进午餐147
毛泽东返回延安前与蒋介石继续晤谈148
五、各党派团体和知名人士对时局的声明与呼吁
中国民主同盟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151
中国第三党领袖章伯钧对目前时局发表谈话154
中国青年党对目前时局发表主张156
中国经济事业协进会发表对时局严重献言158
中国妇女联谊会对时局宣言160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为庆祝胜利告国人书163
成都文化界对时局的呼吁166
昆明教育文化界庆祝胜利大会宣言169
昆明各界人士为庆祝胜利及和平建设新中国通电171
中国能否取得和平重庆《新华日报》社论174
大局关键在团结——希望重庆谈判迅速完成西安《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社论176
我们要!成都《新中国日报》社论178
致国共两党领袖电何香凝180
致国共两党领袖的公开信张澜181
解决国是问题的最后方案柳亚子183
要有一个真正的和平赵子宣等187
国共谈判之我见范增华189
统一团结商谈的经过如何?重庆《益世报》社论191
关于国共谈判答读者问重庆《新华日报》编辑部194
民主的政治与民主的军事不可分割重庆《新华日报》社论198
六、海外报刊发表评论
蒋介石要求中共领袖赴重庆会谈美国合众社述评203
美国必须阻止中国内战美国《工人日报》社论204
美国不要帮助中国内战,应该做的是争取和平美国《纽约时报》社论206
国民党一党专政在战后中国是没有地位的美国《华盛顿邮报》社论207
中国的危机得到缓和——两位领导人将举行会晤英国《泰晤士报》述评208
毛泽东在重庆——中国团结的希望英国《泰晤士报》述评210
国共两党领袖讨论日本投降之后中国之新的任务苏联《红星报》述评211
巩固亚洲各国的民主制度,中国将起决定作用苏联《消息报》评论212
重庆会谈的因素里昂胡槊杜埃213
延续中的国共谈判菲律宾《华侨导报》社论216
从毛泽东的谈话说起菲律宾《华侨导报》社论219
纽约中国学生呼吁祖国团结,主张用民主方法制止内战危机221
纽约侨领李国钦致电毛泽东主席,要求保持中国的团结,建立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家222
加拿大九团体联名致电国共两党领袖,要求防止内战,取消一党专政,完成民主联合223
菲律宾洪门复兴委员会等致电国共两党领袖暨国民参政会,要求政府释放张学良、叶挺暨全国政治犯,实现真正民主政治224
七、国共两党代表商谈经过
两党代表谈判的情况227
毛泽东关于与国方会谈致刘少奇电259
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和国民党谈判情况的通知261
中共中央关于撤退江南部队向北进军问题给华中局的指示263
中共赴渝谈判代表团关于目前的宣传方针问题致中央电265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部署致中共赴渝谈判代表团电267
中共中央关于和国民党谈判的第二次秘密通知269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目前宣传方针问题的通知270
中共中央关于和国民党谈判及目前时局的通知272
刘少奇关于目前形势与对美方针给张爱萍的指示274
张镇呈蒋委员长有关毛泽东于重庆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谈话内容报告275
钱大钧、戴笠呈蒋委员长有关徐冰对民主同盟传达毛泽东来渝态度报告277
政府代表王世杰与毛泽东谈话记录279
蒋介石日记选编285
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致国务卿288
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致国务卿290
美国驻苏联大使哈里曼致国务卿291
周恩来致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292
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致国务卿294
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致毛泽东295
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致国务卿296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吴国桢致美国公使衔参赞罗伯逊298
美国驻华代办罗伯逊致国务卿300
美国驻华代办罗伯逊致国务卿301
八、《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签字
历史意义的文献在愉快融洽中产生305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306
国共谈判的成果与今后的任务延安《解放日报》社论310
和平团结、民主统一的基础——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代表会谈的结果重庆《新华日报》社论313
政府与中共的会谈重庆《中央日报》社论317
团结会谈的初步成就重庆《大公报》社评320
未解决的问题重庆《新民报》社评324
和平团结之喜报重庆《新蜀报》社论326
欣闻统一团结会谈已获协议重庆《益世报》社论328
国共会谈公布以后成都《新中国日报》社论331
欣闻团结谈判初步成功西安《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社论333
中国民主同盟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335
关于国共会谈致读者的信《群众》杂志编辑部340
重庆谈判——内战危险在减少英国《泰晤士报》述评343
中国趋向团结的重要协定英国《泰晤士报》述评344
督促谈判原则之实施——国共联合公报读后感言菲律宾《华侨导报》社论346
关于国共谈判公报南君348
英美报刊评论国共两党会谈纪要综合评述350
九、毛泽东返回延安
毛泽东离渝返延,张治中、王若飞同行355
毛泽东平安返回延安,两万多人涌向机场迎接356
毛主席回来了358
延安中央大礼堂举行盛大晚会,欢迎张治中将军362
关于重庆谈判毛泽东363
中共中央关于“双十协定”后我党任务与方针的指示369
中共中央关于过渡时期的形势和任务的指示371
十、国共两党代表在重庆继续商谈
国共两党代表继续谈判的情况375
国共两党本阶段会谈纪要(摘要)392
张澜关于请延揽左舜生、李璜出席政治协商会议致函国共两党代表394
中共代表关于国共会谈恢复铁路交通问题真相答《新华日报》记者396
恢复交通的一个建议——铁路线上不驻兵不运兵重庆《新华日报》社论398
立即实行地方自治根绝国内纠纷重庆《新华日报》社论400
建设东北必须实行民主重庆《新华日报》社论403
十一、国民党破坏“双十协定”
蒋介石九月十七月致阎锡山电407
胡宗南十月二十四日致高树勋电408
刘峙致杜元中酉铣戍电令409
国民党第一战区“清剿”计划411
中共迅速实行谈判诺言撤退江南新四军413
为了实现和平团结新四军受命撤到长江以北414
江南新四军开始撤退重庆《新华日报》社论416
新四军浙东纵队北撤途中国民党军不断拦击419
美军干涉我国内政真相421
国民党调动二百万大军发动全面内战的真相423
必须实现“双十协定”延安《解放日报》社论428
危机如何挽救重庆《新华日报》社论432
停止八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延安《解放日报》社论435
怎样实现和平重庆《新华日报》社论438
论国是问题的根本解决重庆《新华日报》社论440
再一次呼吁和平延安《解放日报》社论443
十二、围绕《沁园春·雪》在重庆的斗争
沁园春·雪毛泽东449
致柳亚子先生信毛泽东451
致黄齐生先生信毛泽东452
《沁园春》咏雪词在重庆传诵期间的一场斗争尹凌453
《沁园春》咏雪词在重庆传诵期间若干史实材料补遗尹凌464
《沁园春·雪》唱和(三十六首)476
十三、国共两党代表关于“重庆谈判”的报告
国共会谈经过周恩来493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经过邵力子499
十四、回忆录
挥手之间方纪507
毛主席到了重庆王淮冰512
重庆谈判前后的毛泽东师哲516
回顾重庆谈判张治中525
毛主席到重庆童小鹏537
毛主席到重庆谈判许涤新552
毛泽东主席在重庆的日子石西民567
回忆毛主席在重庆王炳南575
关于重庆谈判〔苏〕列多夫斯基582
红岩初见毛主席戈宝权586
毛主席与冯雪峰汤逊安589
难忘的往事于立群590
一颗大星臧克家592
重庆谈判期间的《大公报》王芸生曹谷冰594
在重庆谈判的前后王芝芙597
重庆谈判期间的《中央日报》王抡楦602
访问毛主席谢爽秋610
冯玉祥宴请毛主席郑继栋612
在重庆谈判期间侯外庐616
同毛主席的一次重要会见谭惕吾620
毛主席同张澜的会见吕光光622
山城重聚许德珩629
同毛泽东主席的一次谈话蒋匀田632
殷切的教诲赵超构637
毛主席对我的教育周谷城640
幸福的接见吴羹梅641
尹瘦石为毛主席画像舒新645
为毛主席治印曹立菴647
忆桂园余湛邦648
重庆谈判四十周年张素初658
重庆谈判期间担任毛主席警卫的回忆唐建贵663
派驻桂园警卫班的回忆李介新668
毛主席会见三位美国士兵定琇678
一等兵海曼会见毛主席〔美〕霍华德·海曼683
一张表现友谊的照片〔美〕爱德华·贝尔686
详细地询问专心致志地听〔美〕韩丁689
心上挂着美国〔美〕杰拉尔德·坦纳鲍姆691
李少石遇难经过张醴泉693
记上党大捷王敏昭696
重庆谈判始末——新史料与再探讨章百家702
摘要
我对四川、对重庆常怀感恩之心,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从1937年冬到1946年夏前后将近9年的时间里,我在重庆江津国立九中学习5年,在铜梁201师603团当兵一年半,其间曾在川江木船上打工,最远到过今天四川的泸州,而起程与陆上栖息地则是重庆的朝天门码头。 回想在那国破家亡之际,是当地老百姓满腔热情接纳了我们这批流离失所的小难民,他们把最尊贵的宗祠建筑提供给我们作为校舍,他们从来没有与沦陷区学生争夺升学机会,并且把最优秀的教学骨干稳定在国立中学。这是多么宽阔的胸怀,多么真挚的爱心!2006年暮春,我在57年后重访江津德感坝国立九中旧址,附近居民闻风聚集,纷纷前来看望我这个“安徽学生”(当年民间昵称),执手畅叙半个世纪以前往事情缘。我也是在川江的水、巴蜀的粮和四川、重庆老百姓大爱的哺育下长大的啊!这是我终生难忘的回忆。 当然,这八九年更为重要的回忆是抗战,抗战是这个历史时期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抗战涵盖一切,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记得在重庆大轰炸最频繁的那些岁月,连许多餐馆都不失“川味幽默”,推出一道“炸弹汤”,即榨菜鸡蛋汤。……历史是记忆组成的,个人的记忆会聚成为群体的记忆,群体的记忆会聚成为民族的乃至人类的记忆。记忆不仅由文字语言承载,也保存于各种有形的与无形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之中。历史学者应该是文化遗产的守望者,但这绝非是历史学者单独承担的责任,而应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我对《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编纂出版寄予厚望。 抗日战争是整个中华民族(包括海外侨胞与华人)反抗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自从19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都是政府主导的片面战争,由于反动统治者的软弱媚外,不敢也不能充分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所以每次都惨遭失败的结局。只有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由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长期内战的国共两大政党终于经由反复协商达成第二次合作,这才能够实现史无前例的全民抗战,既有正面战场的坚守严拒,又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英勇杀敌,经过长达8年艰苦卓绝的壮烈抗争,终于赢得近代中国第一次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我完全同意《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的评价:“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了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抗战,不仅是反抗日本侵华战争,而且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在“脱亚入欧”方针的误导下,逐步走上军国主义侵略道路,而首当其冲的便是中国。经过甲午战争,日本首先占领中国的台湾省,随后又于1931年根据其既定国策,侵占中国东北三省,野心勃勃地以“满蒙”为政治军事基地妄图灭亡中国,独霸亚洲,并且与德、意法西斯共同征服世界。日本是法西斯国家中最早在亚洲发起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国家,而中国则是最早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的先驱。及至1935年日本军国主义者通过政变使日本正式成为法西斯国家,两年以后更疯狂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由于日本已经与德、意法西斯建立“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所以中国的全面抗战实际上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并且曾经是亚洲主战场的唯一主力军。正如1938年7月中共中央《致西班牙人民电》所说:“我们与你们都是站在全世界反法西斯的最前线上。”即使在“二战”全面爆发以后,反法西斯战争延展形成东西两大战场,中国依然是亚洲的主要战场,依然是长期有效抗击日本侵略的主力军之一,并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2002年夏天,我在巴黎凯旋门正好碰见“二战”老兵举行盛大游行庆祝法国光复。经过接待人员介绍,他们知道我也曾在1944年志愿从军,便热情邀请我与他们合影,因为大家都曾是反法西斯的战士。我虽感光荣,但却受之有愧,因为作为现役军人,未能决胜于疆场,日本就宣布投降了。但是法国老兵非常尊重中国,这是由于他们曾经投降并且亡国,而中国则始终坚持英勇抗战,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赢得最后胜利。尽管都是“二战”的主要战胜国,毕竟分量与地位有所区别,我们千万不可低估自己的抗战。 重庆在抗战期间是中国的战时首都,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所在地,“二战”全面爆发以后更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因而具有多方面的重要贡献与历史地位。然而由于大家都能理解的原因,对于抗战期间重庆与大后方的历史研究长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至少是难以客观公正地反映当时完整的社会历史原貌。现在经由重庆学术界倡议,全国各地学者密切合作,同时还有日本、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外国学者的关怀与支持,共同编辑出版《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这堪称学术研究与图书出版的盛事壮举。我为此感到极大欣慰,并且期望有更多中外学者投入此项大型文化工程,以求无愧于当年的历史辉煌,也无愧于后世对于我们这代人的期盼。 在民族自卫战争期间,作为现役军人而未能亲赴战场,是我的终生遗憾,因此一直不好意思说曾经是抗战老兵。然而,我毕竟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仍愿追随众多中外才俊之士,为《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的编纂略尽绵薄并乐观其成。如果说当年守土有责未能如愿,而晚年却能躬逢抗战修史大成,岂非塞翁失马,未必非福? 2010年已经是抗战胜利65周年,我仍然难忘1945年8月15日山城狂欢之夜,数十万人涌上街头,那鞭炮焰火,那欢声笑语,还有许多人心头默诵的杜老夫子那首著名的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以此为序。 庚寅盛暑于实斋 (章开沅,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现任华中师范大学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