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家与美好生活:打造一个舒适安定有趣的生活空间/蔡颖卿作品

家与美好生活:打造一个舒适安定有趣的生活空间/蔡颖卿作品

  • 字数: 24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作者: 蔡颖卿 著作
  • 商品条码: 978756992028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5
定价:¥7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诚品喜爱的畅销作家、“生活美学”代言人——说话之道看蔡康永,生活之道品蔡颖卿。蔡颖卿是诚品书店喜爱的生活美学家、畅销书作家。举办的每一场分享活动都座无虚席。出版了十几本图书,本本畅销,销售达百万册,堪比蔡康永。已出版多部“生活美学”畅销书,千万级微信公众号十点读书多次力荐。用心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是名副其实的生活家。☆有温度的生活空间设计读本——本书是蔡颖卿 “生活美学”代表作,如何透过空间设计实践对生活的想象,感受到生活本质的美。空间是容器,盛装的是生活,不强调自己的设计表现,而是对理想生活的表达。从对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慢慢细说各种设计理念和空间美学,数百张实拍照片今夕对比解说,向你完整呈现30个空间的生活表达。☆豆瓣评分高,读者口碑好——喜欢蔡颖卿的读者说:“我花很多的时间去读蔡颖卿,又花很多的时间把她的书分享给朋友们,并非因为她多么高明,而是因为她的观念和生活好正常,简直太正常。恰是这种正常,在今天显得格外高明。”“从蔡老师的书里,我看到,学会生活是一件大学问。她所有的体悟都来自于自己绵密的行动,这也是我特别推崇她的原因。而她的神奇力量也在于,能够让我也开始实践这样的行动。”蔡颖卿就是有这样神奇的力量,让每一个遇见她的读者,把念想化为行动,把坚定转为信仰。☆适合时代主题,契合国家号召——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上,特别强调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蔡颖卿的所有作品传达的都是借由双手用心经营生活的理念,学习做一个懂得珍惜物、用、情、感的生活者。不失去生活中的每一项平衡,也不失落在物质丰裕的表象中。从生活中感悟爱,并将爱返还给生活。这是蔡颖卿献给每一位读者美好生活的礼物。
内容简介
打造一个舒适、安定、有趣的生活空间,可以带给自己和家人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个空间能带给人的安慰,是其他事物难以比美的。蔡颖卿从自己对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先是家的空间,然后延伸到其他生活空间,慢慢细说各种设计理念和空间美学,并不强调自己的设计表现,而是出于对理想生活的表达。
空间的源头一定是生活的舒服、实用,美观是很后的;无须以他人归纳的“经典做法”来框限自己对空间的理解,而应回到生活的基本需求来;用心地清洁与维护,爱惜居家环境会使生活更丰富;把家弄得可爱开朗一点,不只为孩子也为自己……通过《家与美好生活(打造一个舒适安定有趣的生活空间)》一书,蔡颖卿帮助你以生活的主见与眼光、实用与美感兼备的思考和打破惯性的勇气和想象力,来自己动手打造激起眷恋与信赖感的美好生活空间。
作者简介
蔡颖卿,台湾有名畅销书作家、生活美学家,生平优选的志愿是为家人经营出讲究而不品质,精致而不浪费的生活;二十余年来以此为目标努力不懈,并向朋友推荐这种实作的生活哲学。著有《妈妈是很初的老师》《我的工作是母亲》《在爱里相遇》、《厨房之歌》《小厨师――我的幸福投资》等。
目录
序文
“触类旁通”的生活家
设计者的美学,使用者的观点
空间是生活的舞台
空间把我们带回更稳定的生活
生活,其实能过得更好
砖与我,与我的空间设计
第一部  我与生活空间的故事
不怕,为什么要怕?空间,表达生活眼光
变与不变?自己装修一个美好的家
再说“不变”?旧而不厌,天长地久
“该”字底下的功课?希望空间能抚慰、爱护、欢迎你
打造反哺之屋?我心中的豪宅就是“好宅”
两个人的餐桌,两个人的家?生活的美好体会
年轻人的筑家之梦?在有限的预算内,创造更高的生活价值
在力所能及内让生活结出更美的果实?空间与实用
安慰力与安定力?空间与安慰
掌握预算好的办法就是设想周全?预算的演变
展现饮食生活的剧场?餐厅与我
以退为进?在能力范围内选好的
第二部  空间对我的教导
永远离不开清洁的环境美学
从错觉谈装修中的颜色
从比例谈形状的意义
质地到底影响了什么
让光线留住生活的光与热
隔间与功能
既混就要搭
想象力的活用
后记  批判与学习
摘要
自序稳固的家,稳固的生活——砖与我,与我的空间设计十七年的制砖历史,对于父母亲是生活中永存的磨练, 在许多辛苦与挫折中,他们也总能看到自己避过不幸的好运。日子就这样,如砖的印制与烧成、砌叠与支撑, 慢慢稳固了起来,成为蔡家子孙最值得珍惜的回忆。蔡颖卿我在澳门完成这篇可以作为我原生家庭口述历史的作品。述说的人,是我八十七岁与八十三岁的父母亲。而这趟三天两夜的澳门行,是哥哥嫂嫂安排的一趟家庭相聚小旅行。父母亲再过两年就迈入结婚六十周年,回忆起当年家中砖工厂辛苦劳作、奋斗起家的岁月,他们的脸上没有任何的委屈,而是有着一种“也很值得”的生命回甘之意。于是,我以自己的记忆做为引导,与父母亲一一确认细节,在制砖的工法程序之间填写上全家十七年的回忆与情感之后,决定在自己的书中补上这一篇不知该往哪一部收存的文章。不过, 它很可能是这一整本书、或我之所以成为我,最重要的情感源头。希望读到此书的您,在一块砖的制作当中,能了解我想要“砌童年情思于四壁,镌父母恩情传子孙”的心念。大量倚靠人工的制程,反映出一块砖所集结的心力虽然我们家在一九五八年就开始经营砖厂,但直到一九六一年才开始制砖部分的机械化。难以想象父母回忆中用手印砖时期的辛苦景象,那是我还未来得及参与的家庭岁月。一九六一年,家中老幺的我,出生在九月的台风天。那年,为了让砖厂的生产量增加,爷爷奶奶与父母亲投资了十几万元添购设备,从当时父亲担任中学主任月领一千多元的薪资作为推算的基础,母亲认为这笔投资约可估算为今天的两百万元左右。 当时位于台东成功镇麒麟里的砖厂有两家,如果面朝东方,我们在左,镇民代表陈家所经营的在右,两家紧紧相连,陈家的规模大约是我们的一半。麒麟这一区土质均匀,黏度高、含细石少,铁质成分很足够,按照土质成分大概可分为黑与黄两种,烧出的砖块硬度高,颜色也很美。当时机器化的部分只在搅拌与印制,其他工作仍大量倚靠人工,制作的程序真实地反映出一块砖头所集结的劳力与技术。在那纯朴的年代中,每天足足工作九个小时的,不只是我们家十几位长工或临时工,还有我那兼顾工作与家庭,真正是蜡烛两头烧的母亲。工厂并不每日印砖,但是一定要每天掘土备用。母亲是很讲究效率的人,她对工厂生产的期待是一年烧砖九次或九次半。我们家的蛇窑本来只有八目,扩张到十四目之后,每次烧砖大约可得十万多块。开窑后的火头砖(过火的瑕疵品)与破砖约1%~2%,这些不良品母亲既不废弃、也不降价求售,而是以赠品相与买家,告诉他们在有些不太重要的地方就用火头砖,至于有些砌砖难免要断块之处就用那些不够完美的缺角砖。光以此力求节省用料的思考,我相信如今已很少有工地在施作时对材料怀着同样的情感了。在讨价还价与计算成本之际, 我们的金钱观念比过去还要精明, 但对大地的惜物之情,却是年年淡薄了。挖掘制砖用土之前,工人要先锄草,再以锄拍土,检查石块、挑去草根,为材料的纯净度把关。拍松的土先淋水以增加密度,印制时才会漂亮。在未购买搅拌机之前,这份工作完全由人力踩拌,其中辛苦可以由母亲的一句话解读到深处:“我们的土质因为很黏,搅拌机至少要20匹马力才能推得动。”当时并非使用电力发动,而是由柴油内燃机来推动,柴油燃烧的味道不是年轻一代所熟悉的空气臭味,却是我一直以来都深深记得的我们家工厂的气息。母亲以投注于工作的身影, 激励与带动良好的生产力印砖工作日的说法是“做砖仔”,这是小时候我所听到最沉重的一个语词。那一日,代表母亲必须黎明即起,天黑返家,也是十岁时已手足离家、开始独处的我感觉“父母辛苦, 我很孤单”的提醒。但,一个时代的孩子有在那个时代长大的方法,再不愿意,我还是乖巧地接受了生活中的一切,并在长大后永远感谢父母在如此繁重的生活中,仍给予我良好的照顾。要天气好才能“做砖仔”,母亲想必经常渴望风和日丽,却不知我总是很幼稚地想着天天下雨!因为只有下雨能把母亲留在家里。工厂要连做三天,所产的砖才能满埕,埕上新做的湿泥砖,最好是既得日晒又有风干,因为胚太湿,烧时易裂,所以不只做砖看天,砖在埕上待命时,还是祈祷天能善待。如果日照与风吹两个条件都俱足,三天后,砖胚就可进窑待烧。母亲的心愿是待烧的砖永远满埕,因此,这代表我们不只经常要“做砖仔” ,做砖的一日,更要有良好的生产力。所幸,母亲不是一个为了工作而不体谅他人的老板,所以当我随着记忆问起母亲当年工人的时间表时,她只是很简单地说:“没有规定几点开始、几点结束,我一切都配合大家的希望。但我们一开工就做足九个钟头。夏天有时六点半就开始,天气太热,大家受不了时,午休有时也会长达三个钟头。” 难怪,在我的记忆中,有时爸爸在黄昏课后载我到工厂一起去接母亲,我会听到散工后, 大家倦累地洗刷着手足头脸时,母亲还在商量地问大家:“明天,我们几点开始工作? ” 老板问雇工几点开始工作是很奇怪的事吧,但我太小,并没有问母亲个中的理由。一直到今天,了解了这个时间弹性如此大的工作实况之后,我才算真正理解母亲当年的辛苦。她要理家、要照顾爸爸、要教养我,还要担心在异乡住校求学的兄姐,谁会比她更需要把工作时间固定下来?但她毕竟没有只为了自己的需要而不顾他人。我问母亲,既然工作程序如此清楚,您也知道每日大约可以生产的数量,难道没有想过让工人去做,自己不用天天去工厂吗?妈妈笑着说,生产量会差很多!也许很多人会认为, 这单纯只是监督的问题,但因为我太熟悉母亲的带领风格,所以了解她话中的深意。如果母亲真正起了监督作用,也是她以自己投注于工作的身影所造成的激励与带动。抓砖、烧砖,是分工中最有技术性的精华环节搅拌成软硬适度的湿泥团,如羊羹般自长方形口缓缓出模,在运输带上往前推送。女工在带上、铁制定寸推送板上进行裁切,尺寸是厚宽长各2、4、8英寸;裁切用的是架上的细钢线,上下提放一次,两条钢线便把一个土条分为三块。这三块砖立刻会由另一个在一旁待命的女工把它夹放到一个模板上。一等模板上放满砖,两边负责端送模板的女工就双手各托一边,往推车上放,然后返回,继续等待另一个模板装满再送。如此来回几趟,等车一满,就向晒埕推去。埕上此时有三位女工,她们会把推车上三个一组的胚砖分开排列在因担心下雨而特意砌高的长台上。为了让胚有足够的日晒通风,上埕的砖胚必须交错互跨,这重新排列的动作, 闽南语叫“抓砖仔”,是印砖分工中最有技术性的环节,一般还是由女工来做,而更有体力的男工则分配于掘土与运土。“抓砖仔”因低层时要弯腰工作,除了体能更辛苦,还要有手法。抓得好的,间距一致, 漂亮稳固;抓得不好,整条垮下坍塌的情况也是有的。我记忆中认识的女工,负责“抓砖仔”的多半是体型较结实、气息沉稳的少妇,而非少女工。做砖是技术的前段,烧砖则是成砖的后段精华。跟面包坊的术语一样——“做面包的是徒弟,烤面包的是师傅。”火一点着,两位男师傅便每十二小时轮班照顾,其间不能长时休息。他们不能太累,否则会瞌睡,而观火候、决定添柴禾,是师傅最主要的工作。烧砖主要的燃料当时已用煤炭,师傅有时为了贪小睡,会多加煤炭以延长可休息的时间, 但这就容易有“火头砖”出现。母亲说,几年过后,她自己也很会观察火候的问题,一看就能判断师傅偷的是哪种懒。她责备师傅的用语让我觉得很有趣:“你们做戏做到老,胡须提在手!”意指演技虽够,却不敬业。果然是母亲的作风,敬业者的扮相与精神、技术与自重,她轻轻带过时,想必我们家师傅会有所汗颜。砖的印制、烧成与砌迭,构筑了家族的记忆与情感做砖的日子,男工约四到五人,女工约九到十人,他们在烈日下的辛劳每年约化成近一百五十万块的红砖,以成功镇为中心,北达静埔,南到隆昌、泰源,用的也是我们家的砖。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后段这十七年间,这些地区中的许多砖造屋,如今还留着那一代工人的辛劳与勤奋。一般大小的砖造屋平均用砖近万块,等于我们烧一次窑,就有十幢住屋能新起完工。讲究一点的人家,隔间为求坚固仍用8吋砖的厚度来相迭,墙壁够厚,这是今天都市型寓所难以比美的浑重。如今所有建材都是轻薄的,而现代建筑或装修又多如“布景”或“牌楼”,堆砌的是表面感,或许我的失望也是因为从小习惯了砖的厚实而产生的。除了供应成功镇与邻近乡里一带的造屋所需,有两到三年之间,我们家曾与邻厂陈先生家合力供应政府建设所需的砖块,最大宗的是绿岛监狱、兰屿监狱与泰源监狱。母亲觉得共存共荣很重要,主动要求与陈先生家合作,陈先生小母亲几岁,佩服她做事的合理与魄力,后来两家因生意而成为很好的伙伴。025 那两三年,是父母亲最辛劳,也是我的能力与情感成长最快速的一段时期。母亲曾累到几次昏倒,也曾因为要了解砖块迭货上船的情状,在骑车赶往港边途中刹车失灵,沿海边大斜坡往下冲。她反应很好,幸无大碍, 但至今我还记得在天黑家中得此消息的惊惶与忧心。十七年的制砖历史对于父母亲是生活中永存的磨练,在许多辛苦与挫折中,他们总能看到自己避过不幸的好运。日子就这样,如砖的印制与烧成、砌迭与支撑,慢慢地稳固了起来,这段辛苦于是成为蔡家子孙最值得珍惜的回忆。我希望能把这篇序与这本书献给我最敬爱的父母,也希望读者能在此后的许多篇章中,寻找到砖与空间最朴实美好的对话。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