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众文化与自我认同

大众文化与自我认同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 作者: 孟鸣岐 著 著
  • 商品条码: 9787539244563
  • 版次: 0
  • 开本: 大32开
  • 页数: 0
定价:¥21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理性从思想解放开始,但因为普遍性的一致性要求而成为消除差异的霸权话语,从而窒息了文化的活力。现代性不承认特殊性,因而使许多民族文化出现了认同危机;譬如,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华民族仍然有“被开除球籍”的忧虑。目前,我们需要某种理智,协调各种差异的因素,从而实现差异共存、共生的合理性。后现代主义就是要消除超越特殊存在的一元论的努力,因为各种特殊视角为了独占普遍真理的地位而造成了许多矛盾和冲突。现代性是要消灭差异,而后现代性则要求包容差异。如果说现代性是通过消灭差异而实现同一,那么后现代性无非是通过包容差异而实现共存的统一,这类似于中国古代所说的“和而不同”。譬如,在现代性语境中,女权主义的口号是:男人做的事情,女人也能做;在后现代性语境中,新女权主义的口号是:男女都有自己的特长,因此女人能做的事情,男人未必能做。再有,在现代性语境中,世界历史似乎是人类各民族通过单一的道路而进步的过程;在后现代性语境中,人类的历史是各民族文化之问通过对话而都有自己独特演化的过程。现代性的话语是对与错,而后现代性话语是对话与妥协。 然而,后现代主义往往以话语竞争替代真理的追求,因此,它是无原则的学说。我们的任务应该是:接受所谓后现代主义提出的挑战,重新思考现代性及其人类的认同问题,为这些问题寻找新的、有原则立场的实践基础和理论说明。 我们已经知道,大众文化是现代性认同危机的集中体现,因此大众文化研究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研究的重要途径。大众文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同时又体现着现代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认同危机是这种社会矛盾与危机的表现形式之一。
作者简介
孟鸣歧,1966年1月出生,山东沂水人。200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过合著多部,主要有:《历史  理解  意义——历史诠释学》、《历史哲学——关于历史性概念的哲学阐释》、《哲学基础》等,译着《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合译)。
目录
总序 序 导论:我是谁?——大众文化语境中的叩问   一  问题的提出:关注文化就是关注人自己   二  建构论视角下的大众文化研究   三  大众文化与人的自我存在   四  大众文化与三种社会身份   五  自我认同的新空间与新机制   六  作为意识形态和媒介权力的大众文化   七  结论:大众文化是一种具有人文精神品格的文化形态 第1章  什么是大众文化   一  已有界定的考察   二  两个基本前提   三  四个必要条件 第2章  大众文化中的自我   一  大众文化与作为自然存在物的自我   二  大众文化与作为有意识存在物的自我   三  大众文化与作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的自我   四  大众文化与作为从事活动的自我 第3章  大众文化与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   一  走向后现代状态的知识分子   二  大众文化与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危机   三  后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空间 第4章  大众文化与青少年的自我认同   一  社会化与青少年的自我认同   二  大众文化是青少年自我认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三  大众文化、青少年亚文化与青少年的自我认同   四  大众文化如何影响青少年的自我认同? 第5章  大众文化与女性的自我认同   一  被重写的身体:女性性别的文化建构   二  看与被看:大众文化语境中的女性   三  被奴役的与被解放的:大众文化与女性的自我认同 第6章  大众文化:自我认同的新空间   一  文化的时空转换与自我认同   二  大众文化是一种城市文化空间   三  大众文化是一种视觉文化空间   四  认知测绘:大众文化空间的行走指南 第7章  大众文化:自我认同的新机制   一  信息化机制   二  时空非地域化机制   三  时尚机制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