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性别化的设计批评

性别化的设计批评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 作者: 张黎 著
  • 商品条码: 978755800288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19
定价:¥5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心理分析学认为,身体经验是性别身份认同的核心基础。从设计学角度而言,私人化的身体经验成为公开化的身份图像,必须经由设计的视觉化呈现,其中主要包括空间、日常物以及时尚等三种设计途径与载体。张黎著的《性别化的设计批评(空间、物、时尚)》从以上三个领域分别梳理了设计文本当中与性别、身体、以及身份等范畴相关的文本并进行论证,验证了“身体―设计―身份”的三维联动范畴体系进行性别视角设计批评范式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
张黎,1982年生,湖北武汉人,现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助理教授,2012年获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学位,2011年成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2010年为香港浸会大学访问学者兼研究助理。主持并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目前已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十余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论文十余篇,多次参加靠前很好设计会议并在会口头发表学术论文,2011年参加由靠前设计研究协会联合会(IASDR)主办、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协办的第四届设计研究世界大会,2013年获得西班牙设计史协会靠前届家电设计史研究基金,2014年参加葡萄牙阿威罗大学举办的“第九届设计史与设计研究靠前会议”(ICDHS);目前已出版著作2本、译著2本、编著1本、教材1本。
目录
引言
一、性别与设计
1.性别研究与设计批评
2.设计批评的性别之问
二、性别化设计批评的历史分期
1.20世纪70年代:摸索时期的政治诉求
2.20世纪80年代:起步时期的女性主义视角
3.20世纪90年代:高潮时期的符号学阐释
4.进入21世纪:发展时期的文化研究
5.国内研究现状
三、理论范畴
1.女性主义与父权制
2.性别范畴
3.身体理论
4.身份认同
5.女性气质
四、研究方法
1.女性主义及其立场论
2.物质文化研究
五、研究思路
1.立论预设
2.章节导论
主体与观看:空间设计批评
一、何谓空间
二、空间设计的身体隐喻
1.空间形式的身体原型
2.两种性别气质的身体隐喻
三、空间划分与身份认同
1.领域划分与主体性
2.空间游走:权力性别化
四、性别维度的建筑意义阐释
1.建筑作为意识形态
2。意义阐释及其机制
3.男性主体的观看机制:鲁斯的建筑个案
五、什么是女性主义设计:建筑视角
1.女性气质设计思维
2.女性作为建筑师
3.性别立场与身体参与
4.他者身份与关怀伦理
六、本章结语
家庭生活与日常经验:物的设计批评
一、家庭生活及其日常物
1.设计-人造物-日常物
2.“家庭生活”批评
3.“女性气质”批评
二、装饰之梦:身体图像的勾勒
三、消费者造物:意义的再生产
四、品位、现代性与身份认同
1.品位的性别等级
2.女性装饰品位
3.新家电与现代性身份
4.厨房设计的政治学分析
五、什么是女性主义设计:物的启示录
1.人造物与身份意识
2.手工艺:基于经验的体验再造
3.女性经验与知识优势
六、本章结语
身体解放与身份焦虑:时尚设计批评
一、时尚的性别立场
1.“时尚”还是“风格”
2.时尚与现代性
二、时尚与身体
1.时尚-设计-身体
2.身体政治学
三、时装设计:女性气质重塑
1.设计师的话语权
2.时尚的轮回
四、时尚的身份消费
1.时尚身份的矛盾性
2.消费的时尚修辞学
五、什么是女性主义设计:时尚视角
1.身体解放与身份焦虑
2.时尚的伦理:可持续与关怀性
六、本章结语
设计史批评
一、设计史的修补与重塑
1.关于谁:使隐身可见
2.为了谁:重构话语与范式
二、“现代主义”批评
1.反装饰原则
2.现代性的男性化
三、“经典设计”批评
1.“新建筑”与“新精神”
2.设计之“好”
四、新设计史的可能性
1.女性主义视角
2.性别意识与立场
3.身体策略
4.物质文化:设计概念扩容
5.日常生活与微观话语
五、本章结语
结语
一、“身体-设计-身份”:设计批评新范式
二、性别范畴的有限性
三、“女性气质”的辩证:可持续与关怀
四、从批判到关怀:性别视角的设计批评转向
五、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导荐语
附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