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调查研究丛书-乡村新内生发展道路的中国探索:基于云南红河县乡村振兴的调研

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调查研究丛书-乡村新内生发展道路的中国探索:基于云南红河县乡村振兴的调研

  • 字数: 301
  • 出版社: 社科文献
  • 作者: 文军//吴越菲|总主编:何明
  • 商品条码: 97875228351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2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乡村转型发展是多要素 、多层次、多功能和多过程 的复合系统的发展。本书立 足于中国乡村发展的现实情 境和实地调查,基于“理念- 主体-资源-行动-结构”的多 维分析框架,系统性地探索 “上下联动、内外共生”的乡 村新内生发展道路。作为“ 中国乡村社会大调 查”(CRSS)项目系列成果 之一,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系 统论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新 内生发展模式的著作,为世 界减贫事业和乡村发展提供 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同时 ,也对促进新内生发展理论 的国际对话大有裨益。
作者简介
吴越菲,社会学博士,上海市 “晨光学者”。主要从事城乡社会学、 社会工作与社区治理等领域的研究。 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 会学系讲师。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逻辑架构 第三节 红河县乡村调研概况 第二章 红河县经济社会发展及乡村振兴基本状况 第一节 红河县发展历史、行政架构 第二节 红河县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第三节 脱贫攻坚战的成就、经验及其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第三章 理念层面:营造新内生的文化氛围 第一节 价值导向:坚持“新内生”发展目标 第二节 党建引领:打造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核 第三节 文化更新:移风易俗与乡风文明建设 第四节 地方认同:传承发扬本土特色文化 第四章 主体层面:实现社区化的赋能增效 第一节 个体赋能:村民自主性培育 第二节 群体赋能:乡村组织化建设 第三节 家庭赋能:家庭发展能力提升 第四节 社区赋能:建构乡村社区情感共同体 第五章 资源层面:推动跨地域的资源流动 第一节 资源评估:立足地方社区的发展策略制定 第二节 资源整合:基于优势资源的特色产业建设 第三节 资源再生:城乡融合中的跨地域资源协同 第四节 资源共生:“一核多维”的乡村整全建设 第六章 行动层面:强化多向度的关系实践 第一节 本土参与:社区居民的协商整合 第二节 上下联动:不同层级政府的互动 第三节 外部参与:市场主体的行动介入 第四节 网络联结:多向度的超地方实践 第七章 结构层面:构建高韧性的治理体系 第一节 机制建设:以共治为核心的协同治理 第二节 技术创新: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治理 第三节 集体应对:以互惠为方式的风险治理 第四节 情境互动:以共生为基础的情感治理 第八章 探索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新内生发展模式 第一节 多重张力并存:红河县内生发展的现实情境 第二节 五向度发力:红河县乡村振兴的新内生实践 第三节 模式初探:乡村振兴新内生实践特征与导向 第四节 未来展望:推进中国乡村振兴实践的再深化 第五节 研究讨论:拓展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知识图景 附录 红河县乡村振兴特色发展典型案例 附录一 超地方资源整合模式:朝阳村案例 附录二 共生式民族团结典范:扎么村案例 附录三 下沉式基层党建经验:老博村案例 附录四 全要素组织带动方法:勐龙村案例 附录五 集群化产业转型发展:龙普村案例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