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蒋纬国口述自传

蒋纬国口述自传

◎原稿尘封十年,首次出版!蒋家沉默人物,自述顿挫人生。 ◎最完整的蒋纬国个人生活史,窥视蒋氏父子和抗战史的另类视角。 其说这本访谈录是写我的一生,不如说是写父亲的一生,只是这件事与我有关,所以由我口述写出。虽然是我的自传,但也变成了父亲的别传。 —蒋纬国
  • 字数: 39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出版社
  • 作者: 蒋纬国 口述;刘凤翰 整理 著
  • 商品条码: 9787500098270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490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蒋纬国是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他八十一年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现代史上大部分重要时期。他的身世与经历,他的婚姻与家庭,他与蒋介石、蒋经国的关系,他晚年的政治抉择,都曾经是主导社会新闻、影响政情发展或令社会高度关注的内容。他晚年曾说:“这辈子里,充满了挫折。”《蒋纬国口述自传》这部由他口述的自传,完整地记述了他一生的重要内容。
作者简介
蒋纬国(1916年10月6日—1997年9月22日),幼名建镐,号念堂,浙江奉化人,生于上海,蒋介石次子,蒋经国之弟,乳名建镐。历任国民党装甲兵部队处长、战车团团长、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副司令、司令,陆军指挥参谋大学副校长,“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对于军事战略研究颇有成果,被奉为“军事战略学家”。著有《军事基本原理》、《国家战略概论》、《大战略概况》、《柔性攻势》、《国防体制概论》等。1997年9月22日,蒋纬国在台湾逝世。
目录
谈纬国先生(代序)
第一章 父亲蒋中正
一、抗日战争
二、国共作战
三、台湾之建军备战
四、父子情深
五、几点答疑
第二章 家世与童年
一、身世之谜
二、童年琐忆
第三章 求学历程
一、小学、中学与大学
二、留学德国
三、赴美受训
四、学成归国
第四章 交友、婚姻、家庭
一、求学时代
二、先室静宜
三、吾妻爱伦
四、我儿孝刚
第五章 投身军旅
一、陆军第一师
二、赴印度受训
三、青年军二〇六师
第六章 战地政务
一、构想与实务
二、情报战
三、情报人员善后
四、保密防谍
五、战地政务委员会
第七章 简述装甲兵
一、装甲兵之建立
二、进入装甲兵
三、国共战争
四、徐州会战
五、撤退经过
六、装甲兵在台.湾
七、装甲兵与后勤
八、装甲兵教育
九、装甲兵机动化
十、湖口事件
第八章 任职“国防部”
一、高参室
二、第三厅副厅长、代厅长
三、第五厅厅长
第九章 军事教育与训练
一、筹划战争学院
二、战略教育
三、山地战术训练
四、战略学会
第十章 外国顾问与军官训练
一、实践案
二、培德计划
三、心得与感想
第十一章 军事制度
一、军制学
二、学习德制与美制
三、人事编制
四、编写典令及统一军语
五、士官团与军官团
六、动员体制
七、战争论
八、战备支援
九、预备役
十、攻守一体制
第十二章 联合勤务总司令部
一、接任联勤总司令
二、行政改革
三、技术改良
四、武器制造
五、产销问题
六、战力支援
七、行政阻难
八、研究发展与进修训练
第十三章 “国防部”联合作战训练部
第十四章 “国家安全会议”
一、缘起
二、组织与功能
三、作业方式
四、设置情形
五、变质与现况
第十五章 退出政坛
一、对李登辉的看法
二、候选缘由
三、李焕的如意算盘
四、王升阵前倒戈
五、退出“总统”选举
第十六章 两次手术
一、肝胰手术
二、主动脉剥离症
第十七章 老夫人
一、老夫人在美情形
二、老夫人返台
第十八章 生活琐忆
一、游泳的经验
二、扶乩之奇
三、同名之累
四、翻译
五、升级
六、枪支风波
七、军人素质
八、化敌为友
九、吃闭门羹
十、公路遇袭
十一、解决义演纠纷
十二、不打不相识
第十九章 俄、美之旅
一、访俄缘起
二、旅俄见闻
三、与戈尔巴乔夫会面
四、台湾俄罗斯的合作
五、关于溥仪的小故事
六、访俄心得
七、应邀赴美
八、发表演说
第二十章 水的哲学
一、“国家统一纲领”
二、参谋业务
三、飞机生产
四、行政缺失
五、研究精神
六、革命实践研究院
七、陆军训练作战发展司令部
八、李宗仁当选副总统始末
九、水的哲学
十、空战战术
十一、土洋之争
十二、东北问题
余絮
一、郝柏村――从入阁到总辞
二、积极命运论――“知命善运”的运用
三、“新党”问题
四、两岸关系
五、新同盟会
六、蒋家没落了吗
七、发扬总理建国理论
八、泛东方论
九、《陈洁如回忆录》质疑
附录 蒋纬国上将兵籍表
编辑后记
摘要
《蒋纬国口述自传》的出版,经过整整一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刘凤翰先生被诊断为癌症晚期。他极希望看到书稿的出版,不但多次表达了这种心情,还多次对编校工作提供支持和意见。他希望这部书稿在大陆的出版,是他临终前对蒋纬国先生的最后一个交待。     蒋纬国在口述自传中说:“与其说这本访谈录是写我的一生,不如说是写父亲的一生,只是这件事与我有关,所以由我口述写出。虽然是我的自传,但也变成了父亲的别传”。这部书稿的主要内容,的确大都是围绕“父亲蒋中正”展开的。 所以本书的第一章,即是概述蒋介石一生的功过。蒋纬国强调:1、蒋介石“是积极抗日的”。为了准备抗战,蒋介石在战前已经开始进行60个师的整军计划,以及云贵川的大后方建设;2、蒋介石采取以德报怨、化敌为友的方式,对消除军阀势力,完成国家统一是有功绩的;3、蒋介石的一贯反共,是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分歧使然。他认为,是苏联对中共的支持和美国对苏联的妥协,造成了国民党最后的失败。     不过这部口述自传,毕竟是蒋纬国自己的自传。自传的主要内容,是蒋纬国个人的生活和历史。     有关蒋纬国的身世,一向多有传闻。蒋纬国在自传里承认,自己并非蒋介石亲生。他出生在日本,生父是国民党元老戴季陶,生母是日本人重松金子。但他是一出生就进了蒋家,蒋介石对他更视如己出。而且在整个幼年时代,蒋纬国与蒋介石的关系,甚至比蒋经国更为亲近。蒋纬国活泼聪慧的性格,深得蒋介石的怜爱和欢心。蒋介石对两个儿子“经天纬地”、一文一武的设计也是成功的:蒋经国在苏联学文,造就了坚忍的政治性格和刻苦奉行的作风;蒋纬国赴德国学军,培养出严谨的军人风范。     蒋纬国与蒋经国兄弟之间的关系,也最为人关注。刘凤翰在本书序中提到:“纬国感到最困扰的是:一些小人自愿(非经国先生授意)调查他的小事,提供给经国先生,再由经国先生转告他们的父亲”。他的这种困扰,在这本自传中经常可以得到证实和体会。他与蒋经国之间的间隙,也决定了他后来的政治命运。他与蒋介石父子关系的疏远,始于“湖口事件”。事件发生后,虽然俞大维、刘安祺都向蒋介石说明“此事不关纬国的事”,蒋纬国也曾亲自写过一份“政战改制报告”,呈陆军总司令部说明真相。但是,由于政工系统的变本加厉,特别是蒋经国的影响,使蒋介石对蒋纬国的态度,在长时间内大为改变,认为他“识人不明”,且与东北籍军官走得太近,不堪大用。     蒋纬国说,他一生有两个生活原则,一是 “调皮不捣蛋”,一是“从军不从政”。即使在晚年作为国民党“第二代元老”,尝试着进入政界时,他也采取的是“候选而不竞选”的态度。蒋纬国自我解嘲地说,他的政治能力实在是“有限公司”,因为“政治手段我们是不屑用的,政治人物那种说了会错、错了会赖、赖了就火、火了就整人的做法,不是我从小走的教育路线” 。     但是他晚年从政,却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比蒋经国更早认识到李登辉的台独立场和政治野心。为了阻止李登辉当选连任,使国民党免于被葬送的命运,他在与林洋港、李焕、郝柏村合作,“候选而不竞选”期间,宁愿处在被利用的地位上而毫无怨言,始终积极配合,公开表示“决不退选”。而在被迫退选的情势下,仍坚持要求李登辉放弃台独立场。可见刘凤翰序中所说的纬国“想做事,又不敢光明正大地去做,此种个性,误其终生”,说法并不公正。联系到近一年来,民进党借“转型正义”的名义,大搞“去蒋化”、“去中国化”,蒋纬国当年的忧虑,更让人感慨良多!     大陆改革开放以后,蒋纬国一贯的反共立场有所改变。他晚年明确表示:“我很诚恳地赞成邓老(邓小平)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认为,这句话是有双重意义:对大陆而言,是鼓励他们走总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对台湾而言,就是要打击那些否认自己是中国人的人,同时也让台独运动死心。他又提出一个近似幼稚的主张,即由“新党”和现在存留在大陆的第五代“旧党”整合成第七代国民党,使命不是谁统谁,“而是共同建设新的理想的中国”。这些言论当时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一些台独分子甚至不准他从美国回到台湾,“就是回来了也要驱逐出境”。     从原稿问答部分可以推断,本书的最后一次访谈是在1994年12月28日,蒋纬国时年78岁。刘凤翰先生在序中说,当时蒋纬国已经重病缠身——“体内许多器官多已老化或破坏,完全以药物或洗肾维持,此后对外接触谈话较多,真真假假,无足凭信。”就是在这次访谈中,蒋纬国黯然地说,蒋家确实是没落了,因为“所托非人”(指李登辉上台)。至少这时的他还是清醒的。     因为是口述记录的原因,文稿的内容、观点和材料,经常有所重复。某些章节内还留有一些问答文字,属于未经蒋纬国审订的后来补访的内容。对于这些枝节,我们一仍原貌,未做整理。为了对自传中的一些内容做必要的核证,我在编校过程中,查阅了汪士淳的《千山独行——蒋纬国的人生之旅》、黄嘉瑜等人的《蒋纬国侧写——独立卓行的军事将领》、林朝和的《蒋纬国评传》以及辛灏年的《我在蒋介石父子身边四十三年》等。     最后,感谢凤凰卫视的张林主任,与我们一同工作,终于编好了全部文稿。     而让我们遗憾的是,就在本书将要付梓之际,刘凤翰先生于11月6日不幸辞世了——他念兹在兹的这份心愿,最终竟未能亲见。 郭银星2007年11月20日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