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康德与中国当代美学发展思路

康德与中国当代美学发展思路

  • 字数: 219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蓝国桥|
  • 商品条码: 978752273752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0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康德深刻地影响着中国 当代美学的发展思路。本书 从转向、问题、个案、实践 四个方面凸显这一主旨。对 于其价值姿态选择,已从近 现代的仰视抬高,折向当代 的平视-对话;对于其阅读 空间,则由近现代的文化- 救世,向当代的时事-泽述 和理论-学理拓进。问题的 存在是理论发展的机缘,本 书反思了二元论、第三契机 、与马克思的关系、告别康 德等复杂议题,并试图以康 德的学理来剖析马克思的不 平衡关系问题。劳承万构建 的审美中介论、美(乐)学 形态论和诗学形态论,即三 论美学体系,融入了康德的 思想观念。中国当代的审美 -文学实践与康德美学具有 亲缘性,《白鹿原》和《人 向消息》就是其侧影。本书 表明,掠过康德我们将有坏 的美学,超越康德才会有新 的美学。
作者简介
蓝国桥 1974年生,广西都安人,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文学博士,曾在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论著有《王国维与康德美学》《康德美学论》(合著)、《中西文化形态论》(合著),在《文艺理论研究》《学术研究》《人文杂志》《现代哲学》《广东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上海文化》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德育》、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博士后科学基金一等资助等多个项目。
目录
导言 我们仍是要康德 一 研究现状和趋势 二 反思的双重价值 三 理论预设与方法 四 本书框架及内容 第一章 康德美学中国阐释由近现代到当代的转向 第一节 价值取向由中国近现代到当代之演进 一 近现代仰视:抬高康德之价值取向 二 当代的俯视:降低康德之价值取向 三 当代的平视:平放康德之价值取向 四 价值取向与康德身体美学之意味 第二节 阅读空间从中国近现代到当代之拓展 一 近现代文化:救世之康德阅读空间 二 当代的时事:译述之康德阅读空间 三 当代的实践:理论之康德阅读空间 第二章 康德美学之中国当代阐释的问题与求解 第一节 中国当代康德美学阐释的诸多问题扫描 一 批判哲学二元论问题指责 二 康德审美第三契机的误读 三 与马克思的异常复杂关系 四 学界有关告别康德的言说 第二节 康德识见与马克思不平衡关系问题求解 一 问题提出及其解答状况 二 康德扬弃资本主义精神 三 康德对旁观立场的推崇 四 康德对创造人格的追慕 第三章 康德与劳承万的学术轨迹及其美学创新 第一节 美学家劳承万之学术轨迹论略 一 苦难的人生经历 二 边缘的学术道路 三 沉重的文化使命 四 师承康德专家韦卓民及其他 第二节 从康德观念到劳承万的美学创新 一 创新美学格局:从中介论到形态论 二 内化康德面貌:审美四契机及其他 三 康德学说功能:从坐标图到参照系 四 康德美学效应:个人与文化双救赎 第四章 康德学说与中国当代审美经验反思侧面 第一节 文化主体性与陈忠实《白鹿原》朱先生形象的魅力 一 朱先生的文化心理结构 二 文化心理结构的强震荡 三 伦理与历史的二律背反 四 心理结构的主体性氛围 第二节 李约热《人间消息》的二律背反现象及其别样叙述 一 “这个世界寒风刺骨”:人间的艰难 二 “这个世界春暖花开”:人间的希望 三 “我有自己的一条路”:别样的叙述 结语 康德与中国当代美学本体阐释的三种发生路径 一 传统西方美学:本体阐释的“形而上”路径 二 马克思主义美学:本体阐释的“形而下”路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