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病理生理学/张根葆

病理生理学/张根葆

  • 字数: 383千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根葆 著作
  • 商品条码: 9787312040436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52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力求紧密结合医学类学生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重点阐述病理生理学的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和发病时机体病理生理变化的基本过程,对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和规律将以系统-器官-细胞-分子为主线,逐步认识正常机能与疾病状态的关系,理解患病集体在生理、心理及行为等方面的改变,力求简明、易懂,同时兼顾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体现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优选性和实用性的结合。
作者简介
张根葆,男,1957年出生,皖南医学院教授,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基础医学部主任。
目录
前言(ⅰ)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内容(1)
一、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1)
二、 病理生理学的内容(1)
第二节病理生理学的性质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2)
第三节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2)
一、 动物实验(2)
二、 临床观察(3)
三、 流行病学调查(3)
第四节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3)
第五节学习病理生理学的指导思想和方法(4)
第二章疾病概论(5)
第一节健康和疾病(5)
一、 健康(5)
二、 疾病(5)
三、 亚健康(6)
第二节病因学(6)
一、 疾病发生的原因(6)
二、 疾病发生的条件(7)
第三节发病学(8)
一、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8)
二、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10)
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11)
一、 潜伏期(11)
二、 前驱期(11)
三、 症状明显期(12)
四、 转归期(12)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4)
第一节水、钠代谢紊乱(14)
一、 水、钠正常代谢(14)
二、 水、钠代谢紊乱的类型(19)
三、 脱水(19)
四、 水中毒(23)
五、 水肿(23)
第二节钾代谢紊乱(28)
一、 钾代谢及功能(28)
二、 低钾血症(29)
三、 高钾血症(32)
第三节镁代谢紊乱(33)
一、 低镁血症(33)
二、 高镁血症(35)
第四章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37)
第一节酸碱的概念、来源及调节(37)
一、 酸、碱的概念(37)
二、 体内酸碱来源(37)
三、 体内酸碱平衡代偿调节(38)
第二节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41)
一、 pH值和H+浓度(41)
二、 二氧化碳分压(41)
三、 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41)
四、 缓冲碱(42)
五、 碱剩余(42)
六、 阴离子间隙(42)
第三节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43)
一、 代谢性酸中毒(44)
二、 呼吸性酸中毒(47)
三、 代谢性碱中毒(50)
四、 呼吸性碱中毒(52)
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54)
一、 二重型酸碱平衡紊乱(54)
二、 三重型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55)
第五节酸碱平衡紊乱分析判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55)
一、 以pH值或H+的变化判断酸中毒或碱中毒(56)
二、 依据病史和原发因素判断代谢性或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56)
三、 以代偿预计值确定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或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56)
第五章缺氧(58)
第一节概述(58)
一、 氧分压(58)
二、 氧容量(58)
三、 氧含量(58)
四、 氧饱和度(59)
五、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59)
第二节缺氧的类型、原因和血氧变化特点(59)
一、 乏氧性缺氧(60)
二、 血液性缺氧(61)
三、 循环性缺氧(62)
四、 组织性缺氧(63)
第三节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64)
一、 呼吸系统变化(64)
二、 循环系统变化(64)
三、 血液系统变化(65)
四、 中枢神经系统变化(66)
五、 组织与细胞变化(66)
第四节氧疗与氧中毒(66)
一、 氧疗(66)
二、 氧中毒(67)
第六章发热(68)
第一节概述(68)
第二节发热的原因和机制(69)
一、 发热的原因(69)
二、 发热的基本机制(71)
第三节发热的时相与热代谢特点(71)
一、 体温上升期(寒战期)(72)
二、 高温持续期(高峰期)(72)
三、 体温下降期(退热期)(72)
第四节发热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73)
一、 功能变化(73)
二、 代谢变化(73)
三、 防御功能改变(74)
第五节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74)
一、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74)
二、 发热的处理原则(75)
第七章应激(77)
第一节概述(77)
一、 应激的概念(77)
二、 应激原(77)
第二节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78)
一、 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78)
二、 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81)
三、 应激时的机体功能代谢的变化(84)
第三节应激与疾病(86)
一、 全身适应综合征(86)
二、 应激性溃疡(87)
三、 应激与心血管疾病(88)
四、 应激与内分泌功能障碍(88)
五、 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89)
第四节应激的防治原则(90)
一、 避免过于强烈或过于持久的应激原(90)
二、 及时正确地处理伴有病理性应激的疾病或病理过程(90)
三、 及时防治(90)
第八章休克(91)
第一节休克的原因和分类(91)
一、 按休克的病因分类(91)
二、  按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分类(92)
第二节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其机制(93)
一、 正常微循环的结构与功能(93)
二、 休克的分期和微循环变化(94)
第三节休克时细胞损伤和代谢障碍(98)
一、 细胞的损伤(99)
二、 代谢障碍(99)
三、 酸碱平衡紊乱(100)
第四节休克时器官功能的改变(100)
一、 心功能的改变(100)
二、 肾功能的改变(100)
三、 呼吸功能变化(101)
四、 脑功能变化(101)
五、 胃肠道和肝功能变化(101)
六、 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101)
第五节休克的防治原则(102)
一、 治疗原发病(102)
二、 改善微循环,提高组织灌流量(102)
三、 改善细胞代谢,防止细胞损害(102)
四、 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102)
第九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04)
第一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104)
一、 DIC的病因(104)
二、 DIC的发生机制(105)
第二节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和发展的因素(107)
一、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107)
二、 肝功能严重障碍(107)
三、 血液的高凝状态(107)
四、 微循环障碍(107)
第三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与分型(108)
一、 分期(108)
二、 分型(108)
第四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109)
一、 出血(109)
二、 器官功能障碍(109)
三、 休克(109)
四、 贫血(110)
第五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110)
一、 防治原发病(110)
二、 改善微循环(110)
三、 重新建立凝血与纤溶的动态平衡(111)
四、 维持和保护重要器官的功能(111)
第十章缺血再灌注损伤(112)
第一节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影响因素(112)
一、 原因(112)
二、 影响因素(113)
第二节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113)
一、 自由基的作用(113)
二、 钙超载(116)
三、 微血管损伤和白细胞的作用(118)
第三节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119)
一、 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119)
二、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120)
三、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120)
四、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121)
第四节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121)
一、 减轻缺血性损伤,控制再灌注条件(121)
二、 改善缺血组织的代谢(121)
三、 清除自由基(121)
四、 减轻钙超载(122)
第十一章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123)
第一节细胞信号转导的概述(123)
一、 细胞信号转导的过程(123)
二、 细胞信号转导的调节(126)
第二节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机制(128)
一、 信号异常(129)
二、 受体异常(129)
三、 受体后信号转导通路成分异常(131)
第三节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131)
一、 信号转导系统减弱与疾病(132)
二、 信号转导过度激活与疾病(134)
三、 多个环节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134)
第四节细胞信号转导异常性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136)
第十二章细胞增殖异常、凋亡异常与疾病(138)
第一节细胞增殖异常与疾病(138)
一、 细胞周期的概述(138)
二、 细胞周期的调控(139)
三、 细胞增殖调控异常与疾病(140)
四、 调控细胞周期与疾病的防治(141)
第二节细胞凋亡异常与疾病(142)
一、 细胞凋亡的概述(142)
二、 细胞凋亡的特征(142)
三、 细胞凋亡的生理意义(143)
四、 细胞凋亡的过程(144)
五、 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145)
六、 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146)
七、 细胞凋亡的调控异常与疾病(147)
八、 调控细胞凋亡与疾病的防治(148)
第十三章心力衰竭(150)
第一节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与分类(150)
一、 心力衰竭的病因(150)
二、 心力衰竭的诱因(151)
三、 心力衰竭的分类(152)
第二节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154)
一、 心脏本身的代偿方式(154)
二、 心脏以外的代偿调节(156)
三、 神经体液的代偿反应(157)
第三节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159)
一、 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机制(159)
二、 心肌收缩性减弱(160)
三、 心肌舒张功能异常(163)
四、 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164)
第四节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165)
一、 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变化(165)
二、 肺呼吸功能的变化(167)
三、 其他器官的功能变化(168)
第五节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169)
一、 防治原发病,消除诱因(169)
二、 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心功能(169)
三、 改善组织供氧和心肌代谢(170)
第十四章呼吸衰竭(171)
第一节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171)
一、 呼吸衰竭的病因(171)
二、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172)
第二节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机能代谢变化(182)
一、 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182)
二、 呼吸系统变化(183)
三、 循环系统变化(184)
四、 中枢神经系统变化(185)
五、 肾功能变化(186)
六、 胃肠道变化(186)
第三节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186)
一、 积极防治原发病(187)
二、 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肺通气,降低PaCO2(187)
三、 提高PaO2(187)
四、 改善内环境和支持重要器官功能(187)
第十五章肝功能衰竭(189)
第一节肝功能衰竭的病因与分类(189)
一、 病因(189)
二、 分类(190)
第二节肝功能衰竭对机体的影响(190)
一、 物质代谢障碍(190)
二、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191)
三、 胆汁排泌功能障碍(191)
四、 凝血功能障碍(192)
五、 免疫功能障碍(192)
六、 生物转化功能障碍(193)
第三节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193)
一、 肝性脑病的概念(193)
二、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194)
三、 肝性脑病发生的常见诱因(198)
第四节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198)
一、 消除诱因(199)
二、 降低血氨(199)
三、 增强正常神经递质的功能(199)
第五节肝肾综合征(199)
一、 概念及分类(199)
二、 肝肾综合征的发生机制(200)
第十六章肾功能衰竭(202)
第一节肾功能衰竭的基本发病环节(202)
一、 肾小球滤过功能障碍(203)
二、 肾小管功能障碍(204)
三、 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205)
第二节急性肾功能衰竭(205)
一、 病因与分类(206)
二、 发病机制(207)
三、 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学基础(209)
四、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原则(211)
第三节慢性肾功能衰竭(212)
一、 病因(212)
二、 发病过程(212)
三、 发病机制(213)
四、 机能及代谢的变化(214)
第四节尿毒症(217)
一、 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217)
二、 发病机制(219)
三、 防治尿毒症的病理生理基础(220)
第十七章高血压(222)
第一节高血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22)
一、 原发性与继发性高血压(223)
二、 急进型与缓进型高血压(223)
三、 收缩期与舒张期高血压(224)
第二节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224)
一、 原发性高血压(224)
二、 继发性高血压(229)
第三节高血压对机体的影响(231)
一、 对心脏的影响(231)
二、 对脑的影响(232)
三、 对肾脏的影响(232)
四、 对视网膜血管的影响(233)
第四节高血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233)
一、 预防(233)
二、 治疗(233)
中英文对照词汇表(235)
参考文献(23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