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土地政治论

土地政治论

  • 字数: 30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作者: 陈明 著
  • 出版日期: 2018-05-01
  • 商品条码: 978751540929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4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我们常常能够听到“土地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这样的说法,但细究下去,土地与政治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联,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说清楚。《土地政治论》从土地制度与政治体系、土地权力与政治治理、土地革命与政治变迁、土地冲突与政治秩序等四个方面对土地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致力于建构一套关于土地政治的认识体系,着实是一项富有意义的工作。
作者简介
陈 明 管理学博士,先后就职于农业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主要从事土地政治、产权政治及乡村治理问题研究。曾在《学术月刊》《人文杂志》《中国农村观察》等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部委委托课题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代表作有《“集体”的生成与再造: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政治逻辑解析》《“土地政治”:理论建构与实践逻辑——中国土地问题政治分析论纲》《土地冲突:公共权力失范与农民的权力建构》等。
目录
目?录 绪?论 001 一、本书写作的背景 001 二、三种认知旨趣下的土地问题研究 003 三、土地政治分析进路的提出 015 四、核心概念与逻辑结构 017 第一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020 第一节?土地权利推定的权力逻辑 021 一、契约论传统中的土地权利观 021 二、土地权利的权力逻辑:藏于契约文本的隐喻 026 三、土地权利的权力逻辑:来自社会历史的证据 029 第二节?土地权力演进的历史转向 033 一、土地权力的第一次转向:从分散到集中 035 二、土地权力的第二次转向:从整体到分化 037 三、土地权力的第三次转向:从具体到抽象 040 四、土地权力的第四次转向:从政权到治权 043 第三节?土地政治的分析框架 046 一、理论、框架与建构主义 047 二、元框架:政治学分析的基本维度 053 三、建构土地政治的分析框架 056 四、框架说明及逻辑自洽性 061 第二章?嵌入政治体系结构的土地制度 063 第一节?土地制度与早期国家的创制 064 一、土地、组织与人类社会 065 二、史前史中的公社形态及其地权结构 067 三、早期国家:地权等级形式化的归宿 072 第二节?传统国家土地制度与政治结构的因应 080 一、西欧的土地制度与封建层级政治 081 二、中国的土地制度与皇权专制政治 086 三、土地制度演化政治空间的中西比较 090 第三节?现代国家建构进程中的土地制度变动 100 一、土地制度:从传统国家走进现代国家 101 二、从“天下”到“国家”:中国现代土地制度的形成 109 第三章?影响政治治理逻辑的土地权力 113 第一节?传统国家治理逻辑下的地权运作 114 一、还原传统国家地权运作的政治场景 115 二、土地权制逻辑下的治理困局 123 第二节?嵌入乡村治理结构的土地权力 129 一、土地权力与场域—资本 130 二、土地与乡村外部权力关系 131 三、土地与乡村内部政治结构 138 四、土地权力嵌入乡村治理的理论逻辑 148 第三节?土地权力:正当性支配及其“异化” 149 一、土地权力及其支配社会学 150 二、土地权力“异化”的表现形式 154 三、传统时期土地权力“异化”的归因 158 第四章?规范政治变迁方向的土地革命 171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农民—土地问题观 172 第二节?土地与近代社会革命的接合:法国和俄国的比较 176 一、法国大革命中的农民与土地 177 二、土地改革与俄国革命的总爆发 181 三、地权关系嵌入社会革命的共通逻辑 185 第三节?中国革命中以土地为中心的政治动员 195 一、制度动员:以土地纲领建构革命领导权 196 二、观念动员:以土地均平重塑乡村秩序观 207 三、组织动员:以土地改革再造政治共同体 212 第五章?左右政治秩序建构的土地冲突 219 第一节?历史比较视野下的土地冲突 220 一、社会冲突与土地冲突 221 二、传统时期的土地冲突:生存危机引发权力争端 228 三、革命时代的土地冲突:权利建构引起社会重组 232 四、现代社会的土地冲突:权利诉求带来秩序调整 234 五、当下中国土地冲突的历史方位 237 第二节?土地冲突:公共权力失范与农民的权力建构 239 一、土地冲突的一般性逻辑:案例与情境 240 二、放纵权力:土地冲突中的公共权力失范 247 三、建构权力:农民在土地冲突中的行动取向 251 四、土地冲突中权力建构的理论逻辑 256 五、潜在问题的讨论 261 第三节?制度的非正典化:土地冲突背后的土地风险 262 一、制度化不平等:土地制度的中心—边缘结构 264 二、不确定性的扩散:制度模糊及其选择性适用 270 三、寻求土地制度自反性的终结 278 结?语?土地政治:理论建构与实践逻辑 280 一、土地政治的学理内涵 281 二、土地政治的理论确认 282 三、土地政治的逻辑指向 285 附?录?土地权利的起源、演进及其与权力的互动 290 主要参考文献 298
摘要
序?言 在我们身边,常常能够听到“土地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这样的说法。但细究下去,土地与政治之间究竟有何种关联,也许不少人能够说出一些,但又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明白。即便是在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对于这一问题也是只言片语的思考多、系统严整的研究少。 多年来,人们一遇土地纠纷、土地冲突,就会将其背后的成因归于土地财政。其实,土地财政的背后是土地政治。在一定历史时期,多数国家都会有自己特定的土地政治。如果我们有点历史眼光,再做点横向的比对,也许对自己的问题能看得更清楚一些。 当今时代,按照经济学的一般认识,农产品不符合公共品的定义,大略属于私人物品,农业生产也就属于私人经济部门。进一步说,作为农业基本生产要素的土地,也应被看作私人物品。而政治属于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领域的问题,所以,土地,特别是农村土地,按理说不应该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个说法对于今天欧美诸国,是有道理的。所以,一些西方观察家常常不大懂得中国目前存在的土地问题。 然而,土地政治在许多国家历史上却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历史可以从多个角度划分,例如,从以经济为主的角度看,人类历史可以划分为地本主义、资本主义和人本主义三个阶段。土地曾经不仅仅是农业要素,还是人的载体,是政治家生存的基本依凭。古代政治家攻城略地、征讨挞伐,无不以圈占土地为快。到后来,农业效率提高,工商业人口壮大,国家财政不再依靠农业收入,社会便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再后来,贸易条件的建立不再依靠军事力量,自由贸易原则占了上风,技术优势成为决定贸易条件的主要因素,历史便转变到人本主义时代。这样的转变过程,有的国家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 地本主义时代玩的是土地政治,常发生在今人看来很不文明、很残酷的事情,欧美国家也不例外。美国人当年对美洲大陆印第安人的屠戮人所共知,那些罪行在美国的历史博物馆也有反映。美国白种人之间在土地的抢夺上也是滥用公权、弱肉强食。记得有一则史料,说的是美国政府官员徇私舞弊、抢占“公地”的故事。19世纪前半期,美国法律规定,覆水土地的价格要低于可耕地的价格;定义覆水土地的办法是看船只能否从水面通过。买地人给官员好处以后,便随便找一只叫作船的东西,利用雨季,由人推着船在一片可耕地上面走一遭,官员便把这片可耕地记载为覆水土地,廉价出卖给申请人。 我曾用较长时间研究了一批苏格兰土地文献,体会到那里土地政治的残酷。15世纪前,苏格兰高地还是某种部落社会结构,部落人把他们的首领看作领袖和父亲,虽然古代文献不足以反映当时的具体社会结构,但在土地方面没有明显的私有产权是肯定的。苏格兰归拢于英格兰之后,一切土地归国王所有。但是,我们知道,这种归王室所有的土地,如果没有监护或代理,与公共土地没有什么区别。如果这种土地又是有价值的,甚至有很高的价值,就必然会被盗取,至于谁来盗取,用什么方法盗取,取决于具体的社会条件。从18世纪开始到19世纪,这些公共土地就被地主侵占。有权势的人或其他地主可以伪造文件,证明某块土地是自己所有。在这个过程中,律师起到了使土地加速转移给地主的作用,因为穷人没钱,请不起律师。说起这段历史,阿伯丁大学的布赖登(Bryden)教授有直言不讳的批评:那土地是偷窃的! 这种偷窃还算是“文明”的。专门研究苏格兰历史的亨特(Hunter)教授说得精辟:在英国(主要是指英格兰人)的殖民历史上,如果一个社会阻碍了它的“发展”,那就要毁掉它——对爱尔兰和北美的殖民,后来对苏格兰,都是这样的情况。18世纪后半期,南部社会对羊毛和海藻灰(用来做生产肥皂和玻璃的辅料)的巨大需求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英格兰人为了养羊,开始在苏格兰高地驱赶本土百姓,一些居民的房屋被摧毁,成为流离失所的难民。1821年以后,牲畜的价格和海藻灰的价格大幅度地下降,人们生活无着,大部分家庭主要以土豆为生,人口开始过剩。要命的是土地不增加,而“驱赶”运动变本加厉。最终,在1845—1850年,苏格兰高地的西北各县因土豆感染病毒减产而发生了大饥馑,大量人口死亡。 历史翻过一页,美国人开始保护印第安人,甚至保护他们的语言;英国人也在北部地区发动了土地改革,有了一些保护穷人的立法…… 说这么多,是希望强调每个国家的土地政治都有着特定的形态,要揖别土地政治,就必须深刻研究本国土地制度的历史与现实。陈明的这部新作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出发,致力于建构一套关于中国土地政治的认识体系,着实是一项富有意义的工作。 本书通过对土地权利和土地权力概念的历史考察,提出了“土地政治”这一理论命题,并且从嵌入政治体系结构的土地制度、影响政治治理逻辑的土地权力、规范政治变迁方向的土地革命、左右政治秩序建构的土地冲突四个方面对土地政治的论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在结语中,作者指出土地政治是一个以特定时空的社会历史形态为依凭的具体的、历史的概念,不同时空中的土地政治有着不同的形态。在一般性的社会历史图式中,土地政治经历了从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的变迁,但当下中国的土地政治处于前近代和后现代交错的格局之中。 诚然,拿中国现阶段历史与欧美历史的地本主义时期相比是不恰当的,但土地对于发展的重要性却十分相似。中国的发展不仅借助了所谓的人口红利,也借助了土地红利。直到现在,地方土地财政的基础仍是商品住房用地,而不是工业项目用地。农民低价卖地,城里人高价买房,一起补贴了工商业项目用地的低价、无价乃至负价。 我与陈明虽无师生之名,却有师生之谊。数年前,他还在农业部工作时,曾经申请到我所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他顺利通过了学术考核,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正式进站,不过在这之后我们之间的合作研究非但没有中断,反而愈加密切。陈明对学术研究抱有巨大热情,这促使他放弃了公务员身份,选择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专门从事研究工作。这是我起初没有想到的。得知他的这一决定,我既为其放弃“仕途”感到惋惜,同时也为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感到欣慰。陈明是一个勤奋的青年学者,有着不错的学术功底,在农业部五年的工作经历让其对农业农村领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假以时日,他一定能够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学者,一定能够做出更多有深度的研究。 陈明自己说,土地政治问题他关注了十年之久,但当这本书即将付梓之际仍旧感到惴惴不安。其实,如此宏大复杂的命题,凭一人之力做到如此深度已经殊为不易了。相信关注和从事土地问题研究的学者,读读此书一定会有所收获。 党国英 2018年9月于北京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