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新质生产力(创构中国动力实现阶跃式发展)

新质生产力(创构中国动力实现阶跃式发展)

  • 字数: 181
  • 出版社: 中译
  • 作者: 贾康//苏京春//彭若飞|
  • 商品条码: 978750017944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1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数字化的时代 背景,从创新发展、全要素 生产率和经济动力转换视角 使读者更好地认识“什么是 新质生产力”,进而将“新质 生产力”概念条理化地依次 分解到组织方式、产业链和 供应链、绿色发展、数实融 合、新型举国体制等多个更 为具体的维度,并特别强调 和展开阐述了在改革深水区 攻坚克难的制度创新对于发 展新质生产力的龙头作用, 系统性地从新质生产力的内 在构成到外部条件结合等方 面综合分析到底是哪些层面 的创新及其有机结合构成了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实基础 ,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认知 下一步推动配套改革、创新 发展、生产力跃升的基本思 路与多个重点要领。
作者简介
贾康,经济学家,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曾长期担任财政部科研所所长。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1988年入选亨氏基金项目,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多次受党和国家领导人之邀座谈经济工作。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北京、上海、福建、甘肃、安徽、西藏、广西等多地人民政府特聘专家、顾问或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十多家高校特聘教授。 2015—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2021年与刘薇合著出版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获评“2021年度中国好书”和全国党建精品教材。 苏京春,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秘书长,“2016年度中国好书”作者。 彭若飞,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特邀成员。
目录
第一章 新质生产力内涵与体系:以“创新”促“质变” 第一节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 第二节 新质生产力的内涵 第三节 打开发展新质生产力新局面的创新体系 第二章 新质生产力与全要素生产率 第一节 经济增长视角下的新质生产力 第二节 全要素生产率与“新质”学理内涵的第一阶段 第三节 全要素生产率与“新质”学理内涵的第二阶段 第四节 全要素生产率与“新质”学理内涵的第三阶段 第五节 全要素生产率与“新质”学理内涵的数据要素观察 第六节 全要素生产率变迁与新质生产力 第三章 新质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创新 第一节 从半导体概念到“硅谷的故事” 第二节 “互联网+”创新的风起云涌及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急起直追 第三节 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核心驱动 第四节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曙光:从“工业4.0”到生成式人工智能 第四章 新质生产力与组织方式创新 第一节 通过生产组织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二节 商业模式创新 第三节 平台经济的价值变迁:从经济价值到社会价值 第四节 平台经济体现新质生产力价值创造能力的飞跃 第五章 新质生产力与产业链、供应链优化 第一节 完整的产业链配套是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底气 第二节 供应链是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血脉 第三节 优化供应链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 第六章 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 第一节 新质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的关系 第二节 绿色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 第三节 推动绿色发展的政策保障 第四节 财税政策提升ESG表现及助推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新质生产力与“数实融合” 第一节 理论视角对数字化企业平台的认知:从原理到功用 第二节 实践视角对企业平台的认知:从传统到数字化 第三节 理论抽象范式:数字化企业平台分析框架的提出 第四节 案例考察:从分析框架看美国数字化企业平台成功经验 第五节 中国数字化企业平台可探寻路径 第六节 支持数字化企业平台发展思路和要领探讨 第七节 新时代中国在“微笑曲线”上的位移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智造 第八章 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 第一节 非竞争性要素、新动能与新质生产力 第二节 在改革深水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是可带来“最大红利”的“关键一招” 第三节 创新发展作为“第一动力”的逻辑内容 第三节 数字技术下经济社会的价值变迁 第九章 新质生产力与新发展格局和新型举国体制 第一节 有为、有限政府与有效市场:打造内循环为主体的内外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 第二节 新供给经济学对于经济循环内生动力的解说 第三节 内循环内生动力的客观来源:中国经济社会的“成长性”——独特的“巨国模型”及其潜力空间 第四节 人才和成果转化 第五节 收入分配与新质生产力激励机制的优化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