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4年第1期)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4年第1期)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丁小浩、杜育红、林璐等
  • 商品条码: 9771671946249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1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世界学术中心作为一种现象早已为学者所关注,贝尔纳、汤浅光朝、本戴维以及我国学者赵红洲的研究早已为学界所熟知,但这些主要属于科学史和高等教育史研究。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一历史议题获得了现实意味。对世界学术中心的研究视野似乎从历史转向了现实。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世界学术中心的形成与转移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有必要将历史性问题转换为理论化问题来进行讨论。   学术中心转移理论与日本渊源甚深,这一理论的早期提出者之一汤浅光朝即为日本科学史学者。最近二十年来,日本科技界多次获得诺贝尔奖,引起世界瞩目,学界因而也在讨论日本是否已成为当今的世界学术中心。黄福涛的论文指出,日本在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虽已取得显著成就,但未能跻身“全球学术中心”,并从历史局限性、政策与制度障碍、文化与社会特性、学科结构与全球参与、人口与社会挑战等方面分析了其中原因。   孙烈等人的论文通过比较贝尔纳、汤浅光朝、本戴维对科学“中心”的阐释,梳理“科学中心转移”的相关概念及其学术史,特别关注了在我国影响甚大的汤浅光朝关于学术中心转移的理论。该文从科学史的角度对“汤浅学说”进行了批判性反思,指出其立论前提、统计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认为世界“科学中心”应该是多中心的图景。   与孙烈等人关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学术中心转移理论不同,沈文钦的论文将世界学术中心及其转移这一理论命题向前推到20世纪初期并向后延伸至当代,试图重构世界学术中心理论的起源、形成与当代演变的历史脉络,提出学术中心转移命题萌芽于20世纪初欧美各国的科学比较与竞争,表现为“科学领导权”之争,到20世纪60年代逐渐成型,并分析了不同学科学者对学术中心转移问题的当代讨论。 世界学术中心或科学中心是一个涉及科学史、高等教育学、科技政策、地理学、区域研究乃至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的研究领域。本专题中的三篇文章虽然未能覆盖所有这些方面,但都是从新的角度对这一议题进行了开拓性研究。
作者简介
陈洪捷,北京大学文学学士(德国语言文学),北京大学教育学博士(高等教育学)。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原理、研究生教育、德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史等。洪堡学者,在多所德国大学做过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大学中国博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主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成员,欧美同学会德奥分会副会长,蔡元培研究会秘书长。
目录
黄福涛 为何日本未能成为全球学术中心 ——从诺贝尔奖成就看其局限 孙烈 文恒 樊小龙 “科学中心转移”规律:质疑与反思 沈文钦 世界学术中心及其转移:一个理论命题的起源与当代发展 闵维方 教育强国建设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 马莉萍 郑翔睿 知识诚可贵还是分数价更高 ——精英大学本科生选课动机研究 科尔亚·布里迪斯 离开学术界? ——基于追踪调查的德国博士职业状况分析 张乐 德国博士制度改革运动与现代博士制度的普鲁士诞生 涂端午 彭千容 焦艺鸿 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内涵、指标与路径 王慧敏 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解码 ——学术史视域下的《美国学院和大学史》 刘振天 周子怡 教育评价悖论:表征、成因与化解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