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1200-1860年)东方战争:装备.作战技能和战术/图解世界战争战法

(1200-1860年)东方战争:装备.作战技能和战术/图解世界战争战法

  • 字数: 22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 作者: 迈克尔·哈斯修 克里斯托尔·约根森等
  • 出版日期: 2010-01-01
  • 商品条码: 978722704416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5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卷的时间跨度从13世纪蒙元扩张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记述了东方各国军队的战法。本书探讨了运用现成技术打赢战争的战术和战略,分析了这些武器的发展是如何改变作战方式的。有20幅彩图和一些黑白线图。
作者简介
克里斯?麦克纳布(Chris McNab),英国有名军事史作家,资深编辑,威尔士大学阿伯斯威斯大学荣誉文学士、文学与历史哲学博士,现已出版超过85部著作,其中包括《视觉历史:刀剑》《视觉历史:枪》《军服视觉百科全书》《越战图史》《20世纪小型武器大全》《私人安全手册》等。
目录
摘要
    士兵和平民
     “足轻”和武士之间的社会、文化的差异随着1591年的《身份统制令》变得更大。该法令是16世纪日本社会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决策之一。法令产生的背景是丰臣秀吉(1536~1598年)权势的崛起。作为一个前“足轻”的儿子,他是织田信长(1534~1582年)手下军事指挥官中一颗升起的新星,他最终成为日本的统一者和统治者。1588年,丰臣秀吉开始在日本采取步骤以改变权力结构。他发布“刀狩令”,要求日本农民上缴拥有的所有武器。由此而产生的一个最重要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名们可以组成自己军队的人数被极大的缩减,这样就把已经在他们掌控下的职业士兵之外的潜在兵员缩减到最小。但是,一个获胜的大名却可以把战败一方的“足轻”纳入到自己的阵营中:这样就使一个大名在每次获胜后都变得更加强大。
     对于那些已经在服役的“足轻”来说,“刀狩令”可提升他们的地位,而《身份统制令》愈益加快了这一趋势。丰臣秀吉在这一法令中宣布,今后一个农夫将不能冀望于从事任何其他职业,包括成为一名“足轻”。同样,一名“足轻”或武士也不能再成为一名农夫。对于任何试图要超越这个新建立的社会秩序的人,则设立了严厉的惩罚措施。《身份统制令》让长期以来存在的、谁在战争时期耕种土地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切实解决。对一个农民来说,他能够从事的专享一项军事职业就是后勤――为士兵驮运装备的驮夫。反过来说,“足轻”也就自然而然地上升为和武士一样的军事阶层。
     《身份统制令》对于造就日本社会职业的士兵阶层产生了一定作用。在此之前,一个大名要想召集人马并武装他们,只需要动员他自己的武士家臣就可以了,而这些人又根据其拥有的财产与等级,带来相应数量的士兵。斯蒂芬?特恩布尔对这一体系进行了解释:
     “需要提供的部队数量及其装备取决于武士登记在案的财富,而财富的多少则是根据他所拥有米田的估算产出来衡量的。传统上,这种资产以‘石’来计算。‘石’指大约―个人一年所需进食的米量……武士从而准确地知道自己应当带多少人去参加战斗。其中一些人是通常与他有亲属关系的武士。剩下的则可能是半武士或是没有长期家庭联系的农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意征兵已不再普遍,一个家庭只向一个特定武士服役的传统也就产生了。”
     但这并不是说在《身份统制令》之前就没有常设的“足轻”部队。许多大名都拥有常备的个人护卫部队,成员都是拥有相当作战经验且受人尊重的战士。其中一些部队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一些最重要的首领手下有数千人。另一方面,也存在着“足轻”的快速反应部队,他们可以在数小时内召集起来应对突发危机,比如说敌人人侵。武田信玄(1521~1573年)就创立了在容易观察到险情的地标物上设立烽火的一套烽火报警体系。当某个烽火点燃时,邻近的烽火看护者就会点燃自己的烽火,这实际上是发出农夫或士兵们应当立刻行动并向各自指挥官报到的信号。 组织和机动
     对东方世界步兵的战略战术的全面介绍,来自于中国伟大军事思想家之一的孙子(公元前544年~公元前496年)。尽管《孙子兵法》编撰于公元前四五世纪,但是却对此后至少1000年里的亚洲军事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在应仁战争期间,武士们有时候会聚集在一起阅读该书中的某些章节,以增加他们的军事素养。当然,《孙子兵法》教义不太可能被简化到为步兵中那些不识字平民所熟知的程度,但其中所阐述的原则却能够对他们在战场上的部署产生影响。
     结构和控制
     《孙子兵法》中清楚阐明了成功军队的其中一个要素,就是对某一部队或阵形里的各种要素进行良好组织和适宜控制的必要性。古代把一群人划分为不同等级体系有其严格的界定:
     “一人为单,两人为俩,三人为仨,仨俩为伍,两伍为什,五什为队,两队为卒,两卒为营,两营为团,两团为群,两群为旅,两旅为军。每级有上下。治众如治寡。”
     此时军队的结构与今天并无重大不同。当今军队所面临的挑战,在距离遥远的情况下,如何调控各种技术装备以及人力。而对于历史上的亚洲军队而言,他们在绝大多数时间面对的一项挑战,就是经常要在相对狭小的地域中控制数量庞大的人员。总而言之,面对时常会出现的能导致正在作战的军队出现混乱的情况,同样可以乘机取胜。
     对庞大的步兵部队进行控制,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每个士兵在指挥体系中有一个清晰的位置,并能够据此在战场上引导自己。考虑到第一点,尽管不同的军队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地区特色,但孙子所列出的划分原则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军队,而士兵们所持的武器往往就决定了其在军队和战场中的位置。因此,18世纪的中国军队和15世纪相比,虽然使用武器(步枪和火炮)部队的地位更加突出,但两者却在结构上有着相似之处。
     P15-1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