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五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五卷)

  • 字数: 6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 作者: 武国友
  • 出版日期: 2009-09-01
  • 商品条码: 978754365771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在以往历史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科学地回顾和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的不平凡历程,准确地把握两个时期的内在关系,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建设和发展的特点、实质及其规律性,正是为了以此为参照系,在下一个4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里,借鉴过去的经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自历史的深邃智慧。 本书共6卷,本册为第5卷。
目录
第一章  开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新阶段
  第一节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第二节  南方谈话的发表及其划时代意义
  第三节  新一轮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
  第四节  十四大及其三大历史性决策
  第五节  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
  第六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纲领的制定和实施
第二章  启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步伐
  第一节  完善承包制和试行股份制
  第二节  理顺价格和流通体制
  第三节  加快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四节  推进全方位、宽领域对外开放
第三章  治理经济软环境和改革财税金融体制
  第一节  整顿和治理市场经济环境
  第二节  按照市场取向建构新的财税体制
  第三节  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节  加强宏观调控实现经济软着陆
  第五节  制定和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第四章  着眼于跨世纪的战略发展和长远发展
  第一节  努力走出一条科教兴国之路
  第二节  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节  进行西部大开发
  第四节  制定和实施“九五”计划与2010年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第五章  加强国企改革攻坚和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发展
  第一节  面向世纪末的路向抉择
  第二节  十五大及其跨世纪发展的新部署
  第三节  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与改造
  第四节  大刀阔斧地进行政府机构改革
  第五节  坚持正确的民族和宗教政策加快民族地区建设步伐
第六章  努力化解体制机制新矛盾和来自外部的金融风险
  第一节  采取积极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第二节  扩大内需与再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
  第三节  全面启动就业与再就业工程
  第四节  加大对三农发展的政策支持
  第五节  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第七章  创新政治与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第一节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二节  提出和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
  第三节  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节  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第八章  科学治党治军和正确处理内外关系
  第一节  推进军队和国防体制改革
  第二节  拓展多边外交和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第三节  按照“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
  第四节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第九章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一节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艰难历程
  第二节  加人世贸组织的机遇和挑战
  第三节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摘要
    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媒体不断地报道苏东剧变后的状态:共产党权力被剥夺,共产党领导人纷纷落难,共产党财产被没收,原官员和秘密警察受迫害;经济呈滑坡趋势,失业人口大量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民族矛盾尖锐激化,民族冲突战火连天,国家解体……
    当然,也有人从不同角度总结苏东剧变,认为:苏联的解体是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直接结果;这些国家都没有建成一个坚强的执政党,没有一个保持高度团结统一的中央领导核心,在关键时刻,领导层的分歧导致了党的分裂,给反对派夺权提供了机会;党的主要领导人独断专行,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破坏,致使在重大政策上一再失误;当要求民主的浪潮袭来时,党又走向另一个*端,错误地接受了政治多元化理论,使各种思潮纷纷出笼,反对派组织和政党林立,走多党制议会民主道路成为一股洪流,*终冲垮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党内缺乏健全而有效的监督机制,主要是没有实际地体现全党对中央一些主要领导人的监督机制。如此等等。诚然,上述因素对于苏东剧变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人们更应该看到:苏东剧变*深层的原因还在于经济基础方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经济没搞好,体制有问题,这就使得社会主义在人民群众心中失去了吸引力,引起这些国家人民群众甚至是广大党员的强烈不满。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的悲剧,典型地呈现出这样的冲突性社会状态。
    就苏联的情况而言,它的经济体制从20世纪30年代建立之后直到解体,并未进行重大变革。其理论基础是产品经济论,即*端排斥市场调节,视商品经济为异己。其运行机制则依靠权力的指令来构建。经济结构是准军事型的超重结构。不可否认,苏联经济体制在其存在的几十年时间里起过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更为迅速,使苏联从沙俄时代相对落后的国家在几十年当中跻身于两个重磅大国的行列。从这方面讲,功不可没。然而,这一切都是在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缺乏平衡和协调的情况下取得的,缺乏创新力,阻碍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一旦权力和指令的结构发生震动,经济体制的运转便会发生震荡,导致原本已经功能衰退的经济体制失去生存能力。
    经济失败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苏联经济体制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其原有的功能逐渐衰退,致使效率低下,激励减弱,运行失灵。从苏联多年来经济发展的一些效率指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国民收人年均增长率由1951—1955年间的11.4%下降为1966—1970年间的7.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