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晋阳古城晋源苗圃考古发掘报告
字数: 95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10-01
商品条码: 9787030587572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500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
¥520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2013~2015年,为配合晋阳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源镇古城营村与北街村之间的晋源苗圃内开展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发掘了东西总长1150米和南北各长280、340米的七段探沟,发现了14处建筑基址、10处夯土、2条道路、27座灶址、4处水渠等遗迹,出土了从东周至清代各类材质的遗物数千件,清晰地揭示出2500年以来此区域的文化层堆积及城市变迁状况,为进一步认识晋阳古城城市布局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发掘整理概况(1)
第二节出土器物的类型学分析(3)
一、建筑构件(3)
二、生活用品(16)
第二章第一段探沟(36)
第一节地层堆积(36)
第二节遗迹(40)
一、建筑基址(40)
二、夯土(41)
三、水渠(44)
四、灰坑(44)
五、灶址(53)
第三节遗物(55)
一、东周、汉代遗物(55)
二、北朝至五代遗物(60)
三、宋至清代遗物(98)
第三章第二段探沟(100)
第一节地层堆积(100)
第二节遗迹(102)
一、建筑基址(102)
二、夯土(103)
三、墓葬(103)
四、路(103)
五、灰坑(106)
第三节遗物(112)
一、东周、汉代遗物(112)
二、魏晋十六国遗物(115)
三、北朝至五代遗物(117)
四、宋至清代遗物(131)
第四章第三段探沟(134)
第一节地层堆积(134)
第二节遗迹(137)
一、路(137)
二、灰坑(139)
第三节遗物(145)
一、东周、汉代遗物(146)
二、魏晋十六国遗物(153)
三、北朝至五代遗物(154)
四、宋至清代遗物(177)
第五章第四段探沟(181)
第一节地层堆积(181)
第二节遗迹(184)
一、建筑基址(184)
二、夯土(186)
三、井(186)
四、灰坑(188)
五、灶址(195)
第三节遗物(197)
一、东周、汉代遗物(198)
二、魏晋十六国遗物(202)
三、北朝至五代遗物(203)
四、宋至清代遗物(241)
第六章第五段探沟(242)
第一节地层堆积(242)
第二节遗迹(245)
一、建筑基址(245)
二、水渠(248)
三、墓葬(248)
四、灰坑(251)
五、灶址(260)
第三节遗物(263)
一、东周、汉代遗物(263)
二、魏晋十六国遗物(281)
三、北朝至五代遗物(286)
四、宋至清代遗物(315)
第七章第六段探沟(317)
第一节地层堆积(317)
第二节遗迹(320)
一、建筑基址(320)
二、夯土(322)
三、灰坑(322)
四、灶址(327)
第三节遗物(328)
一、东周、汉代遗物(329)
二、北朝至五代遗物(333)
三、宋至清代遗物(360)
第八章第七段探沟(363)
第一节地层堆积(363)
第二节遗迹(368)
一、建筑基址(368)
二、灰坑(374)
三、灶址(389)
第三节遗物(391)
一、东周、汉代遗物(391)
二、魏晋十六国遗物(394)
三、北朝至五代遗物(394)
四、宋至清代遗物(448)
第九章结语(450)
一、地层概况(450)
二、主要遗迹(452)
三、出土遗物(455)
四、初步认识与未来工作规划(455)
后记(457)
插图目录
图一晋源苗圃位置示意图(2)
图二探沟发掘位置图(插页)
图三东周、汉代板瓦分型分式例图(4)
图四魏晋十六国板瓦分型例图(5)
图五北朝至五代板瓦分型例图(6)
图六东周、汉代筒瓦分型分式例图(7)
图七北朝至五代筒瓦分型分式例图(9)
图八东周、汉代瓦当分型例图(10)
图九北朝至五代莲花纹瓦当分型分式例图(插页)
图一○北朝至五代兽面纹瓦当分型分式例图(12)
图一一东周、汉代正方形砖分型例图(13)
图一二北朝至五代长方形砖分型例图(14)
图一三北朝至五代方砖分型例图(15)
图一四魏晋十六国陶罐分型分式例图(17)
图一五北朝至五代陶罐分型分式例图(18)
图一六东周、汉代陶盆分型例图(20)
图一七魏晋十六国陶盆分型例图(21)
图一八北朝至五代陶盆分型分式例图(21)
图一九东周、汉代陶瓮分型例图(22)
图二○北朝至五代陶瓮分型分式例图(22)
图二一北朝至五代陶钵分型例图(23)
图二二北朝至五代陶碗分型分式例图(24)
图二三北朝至五代陶盘分型例图(25)
图二四北朝至五代陶盂分型例图(25)
图二五北朝至五代陶砚分型例图(26)
图二六东周、汉代陶豆分式例图(26)
图二七北朝至五代瓷碗分型分式例图(27)
图二八北朝至五代瓷盘分型分式例图(29)
图二九北朝至五代瓷罐分型分式例图(30)
图三○北朝至五代瓷钵分型例图(30)
图三一北朝至五代瓷盒分型分式例图(31)
图三二北朝至五代瓷瓶分型例图(32)
图三三北朝至五代釉陶碗分型例图(32)
图三四开元通宝铜钱分型分式例图(33)
图三五乾元重宝铜钱分型分式例图(34)
图三六TG1002~TG1017北壁剖面图(37)
图三七TG1018~TG1031北壁剖面图(38)
图三八第一段探沟建筑基址和水渠平、剖面图(42)
图三九夯1~夯3剖面图(43)
图四○H1~H6平、剖面图(45)
图四一H7~H13平、剖面图(47)
图四二H14~H20平、剖面图(50)
图四三H21~H24平、剖面图(52)
图四四Z1~Z5平、剖面图(54)
图四五东周、汉代E型Ⅰ式板瓦(TG1002④a∶4)纹饰拓本(56)
图四六东周、汉代E型Ⅰ式板瓦(TG1030H20∶1)纹饰拓本(56)
图四七东周、汉代B型Ⅰ式筒瓦(TG1015⑥∶2)(56)
图四八东周、汉代B型Ⅰ式筒瓦(TG1015⑥∶2)纹饰拓本(56)
图四九东周、汉代C型筒瓦(TG1011⑤a∶1)(57)
图五○东周、汉代陶罐(TG1016H4∶1)(57)
图五一东周、汉代C型陶盆(TG1015⑥∶1)(57)
图五二东周、汉代Ⅱ式陶豆(TG1016⑥∶3)(58)
图五三东周、汉代Ⅲ式陶豆(TG1031⑤a∶1)(58)
图五四东周、汉代陶豆柄(TG1022夯1∶1)(58)
图五五东周、汉代陶鬲(TG1016⑥∶1)纹饰拓本(59)
图五六东周、汉代陶甑(TG1016⑤a∶2)(59)
图五七北朝至五代Aa型板瓦(TG1028H17∶3)端面纹饰拓本(60)
图五八北朝至五代Ac型板瓦(TG1008④a∶3)端面纹饰拓本(61)
图五九北朝至五代Ac型板瓦(TG1024H11∶2)端面纹饰拓本(61)
图六○北朝至五代Ac型板瓦(TG1009④a∶11)端面纹饰拓本(61)
图六一北朝至五代Ac型板瓦(TG1009④a∶10)端面纹饰拓本(62)
图六二北朝至五代Ba型板瓦(TG1026H16∶8)布纹拓本(62)
图六三北朝至五代B型Ⅱ式筒瓦(TG1028⑤a∶2)布纹拓本(64)
图六四北朝至五代Ab型Ⅰ式莲花纹瓦当(TG1006④a∶4)(64)
图六五北朝至五代Ab型Ⅰ式莲花纹瓦当(TG1006④a∶4)纹饰拓本(64)
图六六北朝至五代Ab型Ⅱ式莲花纹瓦当(TG1024H11∶1)(65)
图六七北朝至五代Ab型Ⅱ式莲花纹瓦当(TG1024H11∶1)纹饰拓本(65)
图六八北朝至五代Ab型Ⅱ式莲花纹瓦当(TG1029⑤a∶6)(65)
图六九北朝至五代Ba型莲花纹瓦当(TG1099④a∶2)(66)
图七○北朝至五代Ba型莲花纹瓦当(TG1099④a∶2)纹饰拓本(66)
图七一北朝至五代Ba型莲花纹瓦当(TG1009④a∶4)(66)
图七二北朝至五代Ba型莲花纹瓦当(TG1009④a∶4)纹饰拓本(66)
图七三北朝至五代Ba型莲花纹瓦当(TG1015④a∶7)(67)
图七四北朝至五代Ba型莲花纹瓦当(TG1015④a∶7)纹饰拓本(67)
图七五北朝至五代Ba型莲花纹瓦当(TG1014③a∶1)(67)
图七六北朝至五代Ba型莲花纹瓦当(TG1014③a∶1)纹饰拓本(67)
图七七北朝至五代Ba型莲花纹瓦当(TG1009④a∶3)(68)
图七八北朝至五代Ba型莲花纹瓦当(TG1009④a∶3)纹饰拓本(68)
图七九北朝至五代Ba型莲花纹瓦当(TG1031④a∶4)(68)
图八○北朝至五代Ba型莲花纹瓦当(TG1031④a∶4)纹饰拓本(68)
图八一北朝至五代Bb型Ⅰ式莲花纹瓦当(TG1018⑤a∶4)纹饰拓本(69)
图八二北朝至五代Bb型Ⅰ式莲花纹瓦当(TG1005④a∶10)(69)
图八三北朝至五代Bb型Ⅰ式莲花纹瓦当(TG1005④a∶10)纹饰拓本(69)
图八四北朝至五代Bb型Ⅱ式莲花纹瓦当(TG1025⑤a∶3)纹饰拓本(70)
图八五北朝至五代Bb型Ⅱ式莲花纹瓦当(TG1024⑤a∶2)纹饰拓本(70)
图八六北朝至五代Bb型Ⅱ式莲花纹瓦当(TG1025④a∶1)纹饰拓本(70)
图八七北朝至五代Bb型Ⅲ式莲花纹瓦当(TG1007④a∶2)(71)
图八八北朝至五代Bb型Ⅲ式莲花纹瓦当(TG1007④a∶2)纹饰拓本(71)
图八九北朝至五代Bc型Ⅰ式莲花纹瓦当(TG1015④a∶5)(72)
图九○北朝至五代Bc型Ⅰ式莲花纹瓦当(TG1015④a∶5)纹饰拓本(72)
图九一北朝至五代Bc型Ⅰ式莲花纹瓦当(TG1016④a∶6)(72)
图九二北朝至五代Bc型Ⅱ式莲花纹瓦当(TG1016④a∶5)(73)
图九三北朝至五代Bc型Ⅱ式莲花纹瓦当(TG1016④a∶5)纹饰拓本(73)
图九四北朝至五代Bc型Ⅱ式莲花纹瓦当(TG1024④a∶1)(74)
图九五北朝至五代Bc型Ⅱ式莲花纹瓦当(TG1024④a∶1)纹饰拓本(74)
图九六北朝至五代Bc型Ⅱ式莲花纹瓦当(TG1016④a∶7)(74)
图九七北朝至五代Bc型Ⅱ式莲花纹瓦当(TG1016④a∶7)纹饰拓本(74)
图九八北朝至五代Bc型Ⅱ式莲花纹瓦当(TG1015④a∶4)(75)
图九九北朝至五代Bc型Ⅱ式莲花纹瓦当(TG1015④a∶4)纹饰拓本(75)
图一○○北朝至五代Bc型Ⅱ式莲花纹瓦当(TG1017⑤a∶3)(75)
图一○一北朝至五代Bc型Ⅱ式莲花纹瓦当(TG1017⑤a∶3)纹饰拓本(75)
图一○二北朝至五代Bd型莲花纹瓦当(TG1004④a∶4)纹饰拓本(76)
……
摘要
靠前章 绪论
靠前节 发掘整理概况
2010年,晋阳古城被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立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图版一)。为了推进遗址公园的建设,为遗址公园的保护规划提供基础资料,由山西省文物局组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晋源区文物旅游局三家单位成立了晋阳古城考古工作队。为了尽快摸清晋阳城市布局,队伍组成以后,我们即对晋阳古城西部和东部两个区域进行了考古勘探。由于西部区域地下埋藏较多的建筑材料,常规的考古勘探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在多次专家咨询会议基础上,我们使用探地雷达等物理性勘测工具和便携式地质钻机进行试验,但是都以失败告终。后来,经过多方讨论,我们选择“探井式”调查方法,即对整个西部区域进行设计规划,按照统计学的系统抽样调查原则,布设若干探井,按照探井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确定西部区域的基本埋藏情况。但是,统计学的抽样调查解决的是普遍性问题,而我们要解决的是城市详细的布局以及道路、宫殿等具体位置问题。况且,抽样方法在实际工作中面临不确定的征地问题,这些都是考古队无法解决的。经过再三斟酌,在时任所长谢尧亭的支持下,我们决定在“探井式”发掘方法的基础上,采用连续的探沟解剖模式,有效地解决西部区域晋阳城市的布局问题。
我们很初的规划是在东西和南北方向各布两条探沟,形成一个“井”字形,东西向“北探沟”西起晋阳古城西城墙东侧墙基,穿越“小殿台”,向东过古城营村“大殿台”南,再向东至新晋祠路,全长3090米;东西向的“南探沟”西起晋阳古城西城墙东侧墙基,向东穿越侨友化工厂南,再向东至新晋祠路,全长2800米;南北向的“西探沟”自唐城公路南侧,过古城营村奶牛场西侧,向南至南城墙,全长2851米;南北向的“东探沟”自唐城公路南侧古城营村内,经古城营村,过明太原县城,至南城墙,全长2940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征地遇到了很烦,除太原市园林局晋源苗圃是国有土地外,其他区域根本无法协调(图一;图版二)。为了方便工作,先实施设计探沟调查方案的一部分,即整个调查探沟缩短为较短的“一横两纵”形状(图二)。因此,2013 ~ 2014年对晋阳古城西部区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仅有且只有于晋源苗圃区域内。
本区域的考古工作除前期做了部分勘探外,主要以试掘为主。在实际工作中,为防止塌方,我们将所有探沟都以10米为一段,作为一个探沟的编号,东西向的以单数开头,南北向的以双数开头,以便在整理时方便识别资料。在遇到现在道路无法完成发掘时,我们就以道路为界,分置不同的发掘段,每一段单独组织管理。每一段的长短并不固定,按照当前田野中实际的道路分划,南北向的探沟分别为独立的2段,东西向的这条探沟较长,分为5段。因此所有探沟共分为7段,也就是本报告中的第二至八章的内容。每一段探沟的位置、长度和发掘面积在相关的章节里都有详述。每一个单独编号的探沟,都是一个独立的发掘单位,在探沟的右侧发掘至晚唐五代文化层时,为了尽可能地保护遗迹,我们停止发掘右侧,仅对探沟左侧进行发掘,除遇到重要遗迹外,我们尽量将左侧发掘至生土。所以,文中所说的发掘面积仅是探沟开口的面积,发掘的深度也是左侧发掘很深的深度(图版三,1)。
图一 晋源苗圃示意图
发掘工作2013年开始,2014年结束,历时近两年。前后分为两个阶段。靠前阶段为2013年8 ~ 11月。当时,为了尽快完成山西省文物局交代的任务,考古工作队在当时代所长张庆捷的帮助下,组织了四个考古队对该区域进行试掘。四个考古队的组成如下:
靠前队,队长李永敏,发掘区段为靠前段探沟;
第二队,队长吉琨璋,发掘区段为第六段探沟;
第三队,队长韩炳华,发掘区段为第二至五段探沟;
第四队,队长薛新明,发掘区段为第七段探沟。
按照发掘计划,每个考古队须在11月底完成20条探沟的发掘。实际上2013年共发掘探沟80条。201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领导班子重新调整,发掘计划做了修改,联合考古队解散,很后未完成的工作由原来的第三队继续完成。
2014年3 ~ 11月,是第二阶段发掘。这次发掘主要人员有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韩炳华、石力和赵辉,山西大学武艺晶、刘威、张恒、徐雅婧、李菲,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陈璇等。这一阶段共发掘探沟40条,另外,还在靠前阶段靠前、二和四队发掘不清楚的地方重新进行了解剖。至2014年底,两年共计发掘探沟178条,发掘长度1780米(图版三,2;图版四)。
整理工作从2013年至2017年3月,共分为三个阶段。靠前阶段为2013年,主要整理人员为韩炳华、赵鹏飞、张立强、牛秀平以及山西大学本科生孙科科、尹嘉琦和研究生张梦杰、张晶莹和王瑞钢。主要工作为清洗陶片、选择标本、修复器物和核对资料。第二阶段为2016年3 ~ 8月,参加人员有韩炳华、赵鹏飞和山西大学研究生张梦杰、张晶莹和王瑞钢。主要工作为器物分类和遗迹核对。第三阶段为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参加人员为韩炳华和赵鹏飞;主要是核对器物图片和线图,并结合很新发掘的二号建筑基址,重新审查探沟发现的遗迹、当时的地层以及出土遗物的类型和年代,形成初步认识,撰写完成报告。
第二节 出土器物的类型学分析
晋阳古城晋源苗圃内考古工作自2013至2014年,共进行了两次探沟试掘,这两次探沟试掘是对晋阳古城埋藏情况一次又一次的深入认识,对于进一步了解城市布局和重要遗迹现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两次试掘出土了大量遗物,加之以前“一号建筑基址”出土的遗物资料,晋阳古城出土遗物种类已很丰富、涵盖类型比较全面,能够较全面地反映当时手工业产品的制作方法、制作工艺以及社会生活状况。
为了方便对出土遗物的描述,我们对出土器物进行类型学分析。
一、建筑构件
建筑构件主要有板瓦、筒瓦、瓦当、砖等。
(一)板瓦
1.东周、汉代板瓦
东周、汉代板瓦出土数量较多,截面呈弧形,凸面饰绳纹,凹面饰布纹、方格纹、菱形网格纹或戳点纹等。根据板瓦的制法、端面、凸面与凹面纹饰细部特征的不同分为五型(图三)。
A型 手制,瓦体薄。凸面饰竖向细绳纹,瓦头绳纹被抹平;凹面为素面,瓦端呈圆形且微上翘,侧棱外切(标本TG1089H70∶1)。
B型 手制,瓦体薄。凸面饰竖向粗绳纹,瓦头绳纹被抹平,瓦体部有带状抹平痕;凹面为戳点纹,瓦端齐平(标本TG1067⑥∶7)。
C型 模制,瓦体薄。凸面饰斜向粗绳纹,瓦头绳纹被抹平,瓦体部有数条横向带状绳纹被抹平;凹面为素面,瓦端呈尖圆形且上翘(标本TG1109⑤a∶4)。
D型 模制,瓦体薄。瓦下端捏成花边状,凸面饰绳纹,凹面饰方格纹或菱形网格纹。根据绳纹粗细分为二式。
图三 东周、汉代板瓦分型分式例图
Ⅰ式 粗绳纹(标本TG1116H103∶3)。
Ⅱ式 细绳纹(标本TG1109⑤a∶3)。
E型 模制,瓦体薄。凸面饰绳纹,凹面饰方格纹、菱形网格纹或布纹。根据绳纹粗细分为二式。
Ⅰ式 粗绳纹(标本TG1068H51∶1)。
Ⅱ式 细绳纹(标本TG1112H99∶4)。
2.魏晋十六国板瓦
魏晋十六国板瓦出土数量较少,截面呈弧形,瓦体较厚,凸面饰绳纹、篮纹或素面拍印文字,凹面饰布纹。纹饰相对于汉代趋于简单,根据凸面纹饰分为三型(图四)。
图四 魏晋十六国板瓦分型例图
A型 绳纹板瓦,模制,瓦体厚。凸面饰成组状绳纹,凹面饰布纹(标本TG1113H101∶1)。
B型 文字板瓦,模制,瓦体厚。凸面拍印竖向阳文,文字内容有“杏瓦作”“瓦作”等;凹面饰布纹,有明显褶皱痕迹,瓦端齐平(标本TG1114H101∶8)。
C型 篮纹板瓦,模制,瓦体厚。凸面饰段状斜篮纹,篮纹有粗篮纹和细篮纹两种,凹面饰布纹,瓦端齐平(标本TG1114H101∶13)。
3.北朝至五代板瓦
北朝至五代板瓦出土数量很多,截面呈弧形,均为模制。根据板瓦形制分为三型(图五)。
A型 花边板瓦。根据花边和制作工艺不同分为三亚型。
Aa型 单层花边,凸面为素面,凹面为布纹(标本TG1067H49∶9)。
Ab型 单层花边,凸面和凹面均为青掍磨光(标本TG1079⑤a∶1)。
Ac型 双层花边(标本TG1080⑤a∶6)。
B型 普通板瓦。根据制作工艺不同分为二亚型。
Ba型 凸面为素面,凹面为布纹(标本TG1115④a∶1)。
Bb型 凸面和凹面均为青掍磨光(标本TG1004④a∶5)。
图五 异型板瓦,板瓦凸面上端有一横向凸棱(标本TG1037H36:3)
C型 异型板瓦,板瓦凸面上端有一横向凸棱(标本TG1037H36∶3)。
(二)筒瓦
1.东周、汉代筒瓦
东周、汉代筒瓦出土数量较少。根据制法、纹饰、瓦舌的不同特征分为三型(图六)。
A型 手制,瓦舌较长,瓦舌上有被抹平绳纹痕迹,凸面饰竖向细绳纹,凹面素面,侧棱外切,切痕较宽(标本TG1064⑥∶1)。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