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创造力教育学

创造力教育学

  • 字数: 15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Anna Herbert
  • 出版日期: 2014-09-01
  • 商品条码: 978750976388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95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创造力与生俱来,并不依赖智商和遗传基因。尽管这些因素有助于提高创造力,但不是必要条件。《创造力教育学》作者安娜·赫伯特大量借用了拉康与弗洛伊德的理论,研究和探讨如何开发无意识的主体创造力,以及将之运用到教学中的方法。作者提出,宽松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奇思妙想的出现,但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减少控制才能有效实现;成功的具有创造力的教师能与大学话语和掌控者话语共存,创新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所有的话语中;重复与死守旧知于创新无益,死亡驱力更不利于创新;大他者是主体的创造力的核心,当我们放逐自我,创造性地聆听大他者时,主体便会侃侃而谈,成为创造力的源泉;等等。
本书属于创造力研究领域的近期新成果,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浅显易懂的案例分析,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对创造力开发感兴趣的读者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安娜·赫伯特(Anna Herbert),1964年5月29日出生于英国伦敦,5岁随父母移居瑞典,并在瑞典接受教育。先后获得英国布鲁内尔大学(Bnreel University)的心理学理学学士、瑞典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的生物心理学理学方面的教育科学理学硕士和教师学位、英国布鲁内尔大学的人文科学系心理学方面哲学博士学位。现任瑞典林尼厄斯大学(Linneus University)社会科学院心理系高级讲师,教授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哲学。目前,安娜的研究兴趣包括:老年人的创造力、后现代社会的学习变革、脑与认知神经科学,以及教育哲学。目前已在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重要论文8篇,出版专著7部。
陈峥,1978年生,湖北武汉人。2001年毕业于湖北教育学院英语系英语教育专业;2004年毕业r华屮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比较教育专业;2007年毕业于杏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教育行政与政策系,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与教学。主译与参与翻译的书籍有:Vernon F.Jones、Louise S.Jones著的《全面课堂管理》(2002)、Sam M.Intrator主编的《我的教学勇气》(2008),以及兰迪·斯通、普吕·库珀主编的《教学不孤独》(2009)。2012年出版专著《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领导与教师专业发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迈向后结构主义教育学
引言
拉康理论对我们理解创造过程有何贡献?
拉康与弗洛伊德关于意识的理论比较
神经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比较
小结
第二章符号秩序与无意识
引言
语言与无意识
法则、欲望和享乐
知识与符号秩序:意会的知识
小结
第三章做梦与创造力的主体
引言
梦的主体
故事讲述者
创造性思维与主体
小结
第四章知识、创造力和四种话语
引言
掌控者话语与癔症者话语:优秀与欲望
大学与分析师话语:多即是少
分析师与掌控者话语中的享乐与创造力
渴望知识,渴望教师:大学与癔症者话语
小结
第五章与大他者一同授课
引言
教学与凝视
课堂与梦境中的创造力之比较
认知理论、神经心理学和富有创造力的个体
小结
第六章重复和隐喻
引言
有意识与无意识的重复:掌控与死亡驱力
隐喻、认知和记忆
超越唯乐原则:创伤梦境、欲望和死亡驱力
小结
第七章小他者、大他者,伦理与创新
――自我陶醉和侵略性攻击的另一面
引言
向大他者学习:创造性聆听
自我陶醉和课堂
抑郁和矛盾心理
小结
第八章方法论
引言
艺术和方法论
自由联想、创造力练习、话语分析与解构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