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青少年运动员多元培养体系的协同与构建

青少年运动员多元培养体系的协同与构建

  • 字数: 251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万炳军 著
  • 出版日期: 2017-06-01
  • 商品条码: 978703051320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0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目前就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已经出现了多种参与主体,如: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家庭、普通学校、体育俱乐部及相关体育培训机构、企业、各类体育协会及组织等。这种多元的参与组织,形成了多元的培养体系,表现了各自培养体系的优势。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仍以体校为主,那么如何促进培养体系的多元化?如何发展体校培养体系的优势?如何协同各个体系的资源和力量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依据上述现实问题,本研究以协同理论为立论基础,以青少年运动员发展的现实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青少年运动员多元培养体系的协同进行研究。
作者简介
万炳军,男,陕西蒲城人,37岁,副教授,博士。2002年本科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专业为体育教育专业;2005年硕士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专业为体育教育训练学;2012年博士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专业为体育教育训练学。2015―2016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加拿大莱斯桥大学(university of Lethbridge)生物力学实验室学习一年。现任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陕西师范大学青少年体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常务)。主要从事青少年体育训练与管理研究。
先后在《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刊》、Springer PLUS、Journal of Sport Science、Journal of Human Kinetics等靠前外体育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2部。
目录
序言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当前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的瓶颈 1
第二节 当前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的研究体系述评 3
第三节 基于协同论的研究视角 7
第二章 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的梳理 17
第一节 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的历史 17
第二节 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的现状 28
第三章 青少年运动员多元培养体系协同的基础 51
第一节 运动员全面发展下多元培养体系的生成基础 51
第二节 “学、训”是运动员培养体系协同的两类基础活动 53
第三节 当前运动员学训协同的现状 57
第四章 青少年运动员多元培养体系的协同维度 65
第一节 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协同维度分类 65
第二节 青少年运动员多元培养体系协同维度诠释 67
第五章 青少年运动员多元培养体系的协同思想与原则 71
第一节 青少年运动员多元培养体系的协同思想 71
第二节 青少年运动员多元培养体系的协同原则 75
第六章 青少年运动员多元培养体系的协同目标 85
第一节 青少年运动员健康发展是培养体系运行的根本目标 85
第二节 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风险多元性 91
第三节 青少年运动员多元培养体系风险理论协同 112
第四节 青少年运动员运动损伤管理的多元协同机制 130
第七章 美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协同的借鉴与启示 133
第一节 美国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系统协同组织个案分析 134
第二节 美国青少年运动员协同培养体系启示 180
第八章 青少年运动员竞赛体系协同案例分析 189
第一节 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概述 189
第二节 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协同策略 193
第九章 青少年运动员多元培养体系协同的制度路径及模型构建 195
第一节 制度是协同运动员多元培养体系的关键路径 195
第二节 学训协同的制度批判与制度性重构 198
第三节 青少年运动员多元培养体系的模型构建 215
第十章 主要结论 225
致谢 229
摘要
    **章 绪论

    **节 当前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的瓶颈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陈镜开创造**个世界纪录、容国团赢得**个世界**,到北京奥运会51枚品牌、广州亚运会199枚品牌,中国竞技体育正在由弱到强并逐渐屹立于世界体坛之巅①。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我国在“举国体制”下建立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即专业式体校(又称“业余体校”)→省市代表队→国家队“三级训练网”体系。它为新中国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构建了我国沿用至今的训练管理和训练理论的框架与经验,在一定时期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体制的变革,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市场经济的全面引入,现有的体育“举国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现行的“三级训练网”体系受到严重的冲击,阻碍了中国竞技体育后备力量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导致有着庞大人口基数和充足后备人才库的中国出现了许多运动项目后备人才储备严重缺乏,弱势项目的基层数量严重萎缩等众多矛盾和问题②。

    目前,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为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机遇,使之出了多元化趋势:即在基础的业余体校层面上出现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俱乐部、社会力量(企业及个人)办体校等;同时在更高层次的培养系统中出现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职业化体育俱乐部、很好运动员的单飞等。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渠道日益多元化①。

    众所周知,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多元的工作,需要多个系统和部门的通力协作。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虽然出现多元化趋势,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即不同系统部门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社会保障仍有着各自的制度,仍然缺乏规范化和系统化;各体育系统之间相互割裂,相互制约的现象十分严重,从而使我国当前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链在众多环节上出现断裂,严重阻碍了竞技体育人才科学培养机制的形成。

    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在于现有制度供给不足或者制度与其相关的上位制度、平行制度、下位制度之间互相冲突、协调性缺失,使各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无法保障或制衡;不同层次培养体系之间的隔离和相互冲突,各自为战,没有真正地统筹到一个协同的、有序的大体系中,使中国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出现了各自“圈养困境”现象②。从微观层面上讲是缺乏制度性规定,从宏观层面上讲是缺乏资源共享的制度协调机制。

    为理顺青少年运动员人才培养及竞技体育事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使我国的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成为有源之水,让我国早日进入世界体育强国之列,本人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引入“协同学”这一原理,以“协同学”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开展了“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多元化的协同研究”。

    “协同学”是德国功勋科学家哈肯(Haken)提出的一种可以广泛应用的现代横断科学③。依据“协同学”的原理,探索当前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中以“三级训练网”为核心的复杂系统,研究每一层次培养体系子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自组织形成过程;探索以制度为核心的序参量及其他因素的“涨落”“相变”规律,为青少年培养体系多元化由“无序盲目性”自组织向“有序性”的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希望通过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多元化的协同研究,找出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中各子系统的相关性,从理论上构建出符合我国体育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公办体育运动学校为骨干,以少年儿童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学校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后备人才培养机构为基础的,职责清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充满活力的政府知名品牌下充分市场化、多元化的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

    第二节 当前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的研究体系述评

    一、 国内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研究

    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作为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体育学界研究的热点。国内学者对青少年运动员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对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建议,形成了很多共性认识。研究多集中于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管理、制度和法规、训练、文化教育和投入几个方面,关注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文化教育弱化、训练存在不科学性、管理机制存在缺陷、投入降低等现象,也不乏对单项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如网球、篮球、足球和田径等项目。

    对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研究多基于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对现有的“三级训练网”存在问题的探讨。阳艺武等人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及思考——兼论“体教结合”与“教体结合”模式》一文回顾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演变:全运会选拔模式、政府知名品牌型培养模式、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模式、“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模式,并提出了后备人才培养回归教育系统机制①。唐建倦先后研究了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激励机制、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①②。诸多学者在研究中都提到了在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中,存在文化教育弱化、不同层次利益主体冲突、管理政事不分、投资渠道单一、软硬件资源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训练科学化程度低、竞赛体制不合理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对于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研究有以下趋势:①回归教育。如,谭晓缨《构建我国教育系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的理论研究》一文的主张③;曹灵等在《我国大中小学很好体育后备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的观点④。②多元化,培养体系的多元化、投资的市场化及多元化、运动员保障的多元化等。如,张贵敏等人在《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型》一文中提到“实现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投资主体的多元化”⑤;马志和等人在《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创新》一文中提到的“政府知名品牌下的市场化”⑥。③以人为本。众多研究中提及注重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中的运动员的主体化,以青少年自身的发展为出发点。④优化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竞赛体制。《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为“推进竞赛体制改革,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增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晨能力”;第十九条“改革和完善运动竞赛体系”指出“建立符合青少年成才规律的分层次、分等级的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制度”;第二十四条“实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夯实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基础”指出“加强对青少年体育竞赛和注册工作的管理”。

    众多学者在研究我国青少年竞赛体制时,研究分析了现有体制的优缺点。如,韩鲁安等在《浅论竞赛制度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一文中讨论竞赛制度之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其弊端,提出了相应建议⑦;王建利的《青奥会对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启示》一文,程序等人的《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发展现状与焦点问题》一文均指出了青少年赛事体制上的“唯品牌论”等问题①②;吴贻刚等的《论我国青少年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及原则》一文,翁志强的《我国青少年业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体制的形成特点、面临的问题及改革对策研究》一文都提出了以“横向联系”为结构关系的青少年竞赛体制改革建议③。

    二、 国外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研究

    对于国外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竞技体育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欧盟各国、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对于美国的研究,以及中外的比较研究。

    王芬等人的《借鉴经验、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中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比较及启示》一文,对中法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进行了对比研究,得出“人才的全面发展”理念④。贾佩丰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世界体育强国很好运动员培养模式研究》中总结出了美、德、意三国运动员培养的共性:①具有优势政府监管的学院培养模式、俱乐部培养模式及职业化培养模式;②政府知名品牌的体校培养模式、军队培养模式、政府部门从属俱乐部培养模式⑤,洪晓彬博士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美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模式研究——以游泳项目为例》中,对美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培养的相关法律法规、管理机构和竞训特点进行了分别论述,指出其特点和优点⑥。还有许多研究对中外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指导思想、运动员文化教育、训练、管理、保障和投资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借鉴意义的建议①。

    Karen Petry等人指出,欧洲运动的特点不同于美国的职业运动,欧洲是草根途径,比赛的举行与各州的活动或商业行为没有任何联系。欧洲体育运动的运行主要依靠非职业的、不收费的自愿者来完成。对于他们来说义务参加体育运动管理是为了消磨时间,是一种为社会做贡献的途径。②

    Jaeyong Chung对韩国运动员的培养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韩国于1998-2003年开始使用市场干预的模式管理体育运动,但是运动员的学生兼任身份并没有改变,并对提高民族荣誉的国际比赛给予强大的支持。目前,运动员的学生身份这一现状带来的弊端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质疑,韩国的体育政策、制度亟须改变。③

    Kalliopi研究得出,澳大利亚国家体育学院是该国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桥梁和中间力量,成立于1981年,是一所接近由政府来投资建设和管理的学院④。在体育学院机构设置中,设立了专门机构负责在全国范围内挑选有运动天赋的运动员到国家体育学院来训练。其主要职责是充当政府机构间的联络人,促进体育活动参与度,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提高体育行政管理水平,提高教练员水平和组织进行体育科研工作⑤。

    国内对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研究较为宽泛,存在诸如“墙养模式”、“培养体制”、“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概念和研究范围上的模糊,研究内容多集中于运动员学习、训练、竞赛和管理、法规制度、保障机制和投资等方面。本书对于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研究着眼于对各培养体系的分析,从其概念出发,在我国当前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下的“三级训练网”基础之上,伴随着青少年运动员培养的多元化趋势,以“三级训练网”的“专业式体校(业余体校)——省市代表队——国家队”三个层次为蓝本,引入“协同学理论”,把每个层次作为整个培养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进行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间的深入分析研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