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从菜鸟到专业--萌新记者成长手册
字数: 158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作者: 谭峰
出版日期: 2020-07-01
商品条码: 9787511564436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190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
¥39.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本书抛弃教科书式的叙述风格,文笔优美明快,所涉内容丰富多元,几乎涵盖一名“萌新”踏入传媒圈所面对的重要向度,对初涉媒体圈的职场新人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内容简介
作者结合自己一手的从业经历,给我们讲述了职业记者最为真切的故事,颇有新意。本书可读性、趣味性、文学性、理论性兼具.是传媒人士不可错过的指南宝典。 本书蕴含了大量的新闻采访的技巧,对新闻从业者和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不无启发和参考作用。
作者简介
谭峰,时评人。曾在新华社供职;早前任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栏目主编、记者,负责国际、文化、时政等领域的新闻策划、采访、撰稿等工作。在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国际关系与大众传播硕士期间,曾远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进行国际传播课题的研究和深造。
目录
一 揭开采访的神秘面纱
采访的基本任务
采访怎样才能更“接地气”
何为多重受众
采访的开放性和对等性
理智看待名人和明星
该理性还是感性
细节的魔力
二 记者的积淀
修炼内功的“三大法宝”
记者的修养=有形积淀+无形积淀
获取他人经验,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积淀
三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用“文艺青年”的杠杆,撬动记者这一行当
跻身媒体圈的“捷径”
激情有余、专业不足的记者,是个“假记者”
好文笔,要有“新”和“奇”的大思路
四 采访的推荐秘籍
针对采访对象,调整采访计划
联系“目标嘉宾”的“妙招”:“以小见大”
采访主题确立的两个思路: “人”和“事”
采访中遇突发状况,记者如何从容“控场”
五 提问的艺术
问题好不好,要拿到现场去检验
如何避免提出“坏”问题
六 采访过程中的忌讳
采访前的准备,怎么确保万无一失
采访中容易忽略的细节
采访的后续阶段,切忌上演“虎头蛇尾”的悲剧
七 采访后,记录下自己的收获
受访者的意见、相关领导的建议,一个都不能少
记者应秉持怎样的价值取向
记者要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
优秀记者,要从哪些细微处入手
八 从“台前”到“幕后”
如何整理采访稿
四大“秘籍”,让采访的幕后工作更完美
如何将一问一答的采访录音,整理成一篇美文
九 访谈类采访的门道
学会隐藏观点和立场
营造一个好的“开场白”
不同话题衔接的技术与艺术
如何让你的访谈“不冷场”
十 朋友遍天下
记者,为什么要交朋友
抵制诱惑,学会克制
勿在“名利圈”中迷失自己
十一 离开平台,你是谁
“大记者”的大作为
记者圈里的“文人相轻”现象
记者,是一个“低门槛”的职业吗?
记者的未来在何方
十二 采访现场小记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
“崛起困境”与中国外交新特征——专访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
巴西,“多元文化和种族让我们自豪”——专访巴西驻华大使馆代办若昂·勒梅(Joao Marcos Paes Leme)
既不要沦为市场的奴隶,也不要成为市场的敌人——专访作家郭敬明
从“加法”到“减法”,勇于做自己——杨澜现场采访手记
我有梦想,所以我存在——专访国足前锋于大宝
后记
摘要
揭开采访的神秘面纱 在一些聚会上,当一些陌生朋友知道我的职业是记者时,往往会投来羡慕的眼光。在他们看来,记者应该是见识过各种大场面的“佼佼者”,可以和业界翘楚谈笑风生。在他们眼里,记者被赋予了一种超越平凡生活的光鲜亮丽的职业符号。 必须承认,相比其他职业,记者似乎是一个权利大于义务的标签,他们头顶光环,天生就和默默无闻无缘。造成这样一种“大众偏见”的原因有很多:记者的使命就是信息高地的“嘹望者”,尤其在分工精细的信息时代,大众被包围在谣言、谎言、流言的困局中,这需要记者能以更专业的角度,去伪存真、抽丝剥茧,还原出繁杂信息的真实状态。在这种迫切需求的驱使下,记者要具备冲破常规日程的魄力,冲到新闻阵地的前线。自此,记者不再是大众习以为常的自带光环的享有者,他们还要具备能够服众的专业素养。 记者这个职业,重要的素养要求有很多,比如新闻敏感度,比如政治觉悟、大局意识,比如写作功力和察言观色的素质,最能综合表现记者能力的是采访。一个采访功力不够的记者,不管他如何使尽浑身解数,也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职业记者,无法让众人信服。一个记者做采访,就像一名医生做手术、一个律师打官司,对记者的“功成名就”具有专属性的决定性和鉴别力。 采访的基本任务 对于未涉足媒体圈的朋友而言,采访某某名人,似乎是少数人拥有的权利,是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行为艺术”,和普通大众没有切实的利益关切。这是一种偏见,也是一种误解。其实,真正的采访,既包括采访名人、明星,以制造某种轰动性效应,赚够大众的眼球;还应包括对生活中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进行某种信息的采集和调查,以尽可能还原事实真相。可以说,通信技术的发展,摄像机、聚光灯等设备的广泛兴起和运用,让采访逐渐成为一种“围观”行为,充满“高大上”的色调。但采访的本质是“接地气”,它首先是一种信息的采集,是对一种不确定性的排除,即采访前的一些疑问,是否能够在采访汇总时得到尽可能的排除。 我刚踏入记者行业时,采访了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当被问到中国外交现阶段正面临哪些重大变化和挑战时,那位教授一时兴起,专注于一点,兴之所至,滔滔不绝。我当时突然想到,虽说教授谈得非常到位,但只谈这么一点,难免有些以偏盖全。因此,我继续追问道:“您刚才说得很到位。我还想知道,除了您刚才讲的这点之外,我国外交的变化和挑战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这位教授立马明白了我的意思,又开始顺着我的追问,一点点地给出答案。采访过后,我意识到,无论采访谁,都应在采访结束后问问自己:之前存疑之处,是否找到了合适的答案? 采访怎样才能更“接地气” 如果一个采访排除最初的疑问,可以打60分的话,那么一个完美的采访还应包括意义的阐释、观点的碰撞。采访中的问与答,在使信息得到分享的同时,也加大了信息高速公路上形形色色“信息车辆”相互碰撞,甚至相互冲突的风险。所以,采访不仅要让大众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还要给他们一个观点,一颗“定心丸”,让他们知道这些新闻背后,究竟有哪些实在的意义。 这也使采访走下“神坛”,记者也随之从提供问题的使者,摇身转变为附有解读义务的科普者。个性鲜明的观点诠释,让采访这一活动脱去神秘的外衣,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时的采访,脱离了不同行业信息所固有的专业性和隔离性,开始揭示出人们共同经历的东西,人们能够很轻松地从中找到与之“重叠的体验”。这些和大众发生了实质联系的采访,成为其功用性的一个大体现。 P1-3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