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以公益为志业 陈越光慈善文化言语集

以公益为志业 陈越光慈善文化言语集

  • 字数: 23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陈越光
  • 出版日期: 2020-11-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2206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以公益为志业——陈越光慈善文化言语集》是“传一文存”(当代中国公益人文选)之一。 陈越光先生长期担任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在学术出版、文化思考、人文教育、跨文化交流等众多方面涉猎甚深,也深切了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历史与现状,著有《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谦卑》等,是一位受各方关注的社会文化事业推动者、文化学者。与此同时,他自20世纪90年代初参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工作至今,已在中国公益慈善领域深耕三十载,是中国当代公益慈善领域的资深实践者。 尤其是在其担任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的三年时间里,他着重致力于推动中国公益慈善行业在慈善文化、理论研究和行业伦理等方面的建设,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念上,都起到了一定的创导作用。他关于慈善文化诸多问题的敏锐觉察和探讨,例如“公益何以为志业”“慈善文化的定义与结构”“慈善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公益实践与理论本土化转型’,“公益与商业关系的问题意识”“科学精神与慈善文化”“公益慈善组织的责任伦理”,等等,无不深切关系当代中国公益慈善的实践深化与创新发展,同时又是值得理论研究界进一步挖掘的学术题目。
作者简介
陈越光先生,目前任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敦和基金会理事长,西湖教育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西湖大学校董;被聘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人文高等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等。 陈越光先生为20世纪80年代有广泛影响的“走向未来”丛书和杂志副主编;先后担任中国妇女杂志社编委兼总编室主任,《中国残疾人》杂志常务副总编辑,《中国农民》杂志总编辑,《中国市场经济报》总编辑,《科技中国》杂志社委会主任、主编。近期出版有个人著作《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化书院》《谦卑》,并和乐黛云先生共同主编《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文化本位》《全球治理、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 陈越光先生参与希望工程等公益事业30多年,曾任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为“希望工程30周年突出贡献者”(2019年);被媒体评为“中国十大社会推动者”(《中国慈善家》2017年)、“社会责任先锋”(《南方周末》2018年)、“十大公益人物”(凤凰网2019年)、“中国公益人物”(《公益时报》2019年)。
目录
自序:我的进退之思
上辑 承担思想的责任
以公益为志业
慈善文化的定义和结构层次
探寻第四世界国际运动的思想逻辑
为什么中国公益界有责任关注公益理论建设?
中国慈善文化研究与青年学者
在历史与文化的大视野中展开慈善研究
研究与梳理慈善史的重要性
附1 中国慈善文化论坛的文化精神
跨文化视野下的慈善文化
公益与商业:从问题走向问题的深入
科学精神与慈善文化
中国公益慈善教育的现状及发展
附2 如何更好地营造慈善文化的舆论氛围——对话中国慈善联合会副秘书长刘佑平
附3 从慈善观念之变看慈善文化的形成——对话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
下辑 丈量行动的远方
西湖大学:迎接我们心中的日出
附4 给校长优选的治校空间——《界面新闻》访谈
艺术与人文高等研究院:标注时代新的思想高度
马一浮书院:那里有热情动人的沉思
慧育中国:做社会底线的守道者
一个伟大基金会的出发点是什么?
理解敦和基金会:方向与方法,胸怀与情怀
敦和基金会团队中的责任伦理
谦卑精神的理解与践行
附5 敦和要做百年基金会,这是和使命匹配的必然——《中国慈善家》人物持写
以自己的脚步所至,走出一个远方
附6 我更愿意做一个幕后支持者——《公益时报》访谈
附7 即知即行,生命的存在不以生命的终结为终止——《儒风大家》访谈
附8 守望中国文化——《中国慈善家》封面报道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