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城市群与产业用地转型

城市群与产业用地转型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作者: 李晨曦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10020317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青年学者李晨曦的新作,内容翔实,富有逻辑,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造诣。书中,作者用具体的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城市用地对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辅以多幅图、表,使本书的论点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对专业研究者理解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做出产业用地配置规划具有参考价值。此外,本书采用32开本,四色印刷,装帧设计简洁大方,这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内容简介
产业发展需要布局在土地上,而不同产业用途的土地供应也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方向。促进产业用地的协调发展和优化,是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城市群与产业用地转型》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具体实例为切入点,利用不同模型,分析和总结了城市用地对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揭示了城市群产业用地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上的协调关系。作者指出了优化配置城市用地的重要性,并结合目前存在的问题,从产业转移、产业用地利用和土地利用规划三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设性意见。
作者简介
李晨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土地资源与城镇建设管理研究所副所长,陕西省旅游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资源环境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等。主持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联合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四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等重量、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SSCI、SCI、CSCD等学术论文二十余篇。2020年受邀担任学术期刊SAGE Open论文编辑,2021年受邀担任学术期刊PeerJ-the Journa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编委会成员、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副主编。
目录
绪论1
一研究背景1
二研究意义3
三文献综述4
(一)产业转移研究进展4
(二)产业用地研究进展12
(三)研究述评22
四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23
(一)研究目的23
(二)研究内容24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5
(一)研究方法25
(二)技术路线26
六本章小结28
第一章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29
一基本概念29
(一)京津冀城市群29
(二)京津冀协同发展30
(三)产业转移30
(四)产业用地30
二理论基础33
(一)投入产出理论33
(二)工业区位论34
(三)中心地理论35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36
三本章小结37
第二章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38
一研究区概况38
(一)地理位置38
(二)自然条件38
(三)社会经济条件39
(四)土地利用结构40
(五)土地利用变化特征42
二数据来源45
(一)遥感影像数据45
(二)产业用地数据46
(三)社会经济数据46
(四)投入产出表数据47
(五)公路交通网络数据47
三本章小结48
第三章京津冀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转移特征及其路径分析49
一研究方法50
(一)投入产出表50
(二)区域间投入产出表52
(三)D3数据可视化方法56
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转移特征58
(一)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转移总体特征58
(二)京津冀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转移总体特征59
三京津冀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转移路径分析60
(一)京津冀区域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转移路径分析60
(二)京津冀区域内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转移路径分析64
四京津冀产业转移特征与《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对比分析65
(一)《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规划情况65
(二)京津冀产业转移情况——以河北定州经济开发区为例66
五本章小结68
第四章京津冀产业用地与公路交通网络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69
一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构建70
(一)耦合度70
(二)协调度71
(三)耦合协调度71
二产业用地利用效益评价及其耦合关系72
(一)评价体系构建原则73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74
(三)指标标准化及权重确定79
(四)产业用地利用效益评价结果84
(五)产业用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耦合协调关系85
三公路交通网络可达性评价86
(一)可达性评价方法86
(二)公路网络可达性评价结果93
四产业用地利用综合效益与公路交通网络可达性的
耦合协调关系94
五本章小结96
第五章京津冀产业用地需求预测与调控分区研究98
一产业用地需求预测方法98
(一)经济相关预测法99
(二)分类规模预测法99
(三)数学模型预测法100
二产业用地需求预测模型构建101
(一)灰色关联分析法101
(二)GM(1,1)预测模型102
(三)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103
(四)预测精度检验方法105
三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107
(一)变量选取107
(二)数据处理107
(三)灰色关联度分析117
四产业用地需求预测结果119
(一)GM(1,1)模型预测结果120
(二)RBF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结果123
(三)模型精度检验126
五产业用地调控分区127
六本章小结129
第六章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规划情况130
一产业转移规划情况130
二产业转移用地情况131
第七章京津冀典型地区产业转移工作进展134
一北京市134
(一)土地规划134
(二)土地供应135
(三)用地管理136
二天津市137
(一)规划编制与实施137
(二)交通、生态以及产业合作138
(三)非首都功能承接138
(四)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139
三河北省139
(一)工作进展情况139
(二)产业转移用地政策141
第八章京津冀产业转移用地调研报告152
一北京市京津冀产业转移用地情况专题152
(一)土地利用管理形势分析152
(二)京津冀产业转移用地情况162
二天津市京津冀产业转移用地情专题168
(一)土地利用管理形势分析168
(二)京津冀产业转移用地情况171
三河北省京津冀产业转移用地情况专题179
(一)土地利用管理形势分析179
(二)京津冀产业转移用地情况185
第九章京津冀产业用地调控对策190
一产业转移与产业用地存在的问题190
(一)外延扩张的发展观念根深蒂固,与产业转移的初衷背道而驰190
(二)产业规划缺少协调统筹,产业转移用地疏解和承接底数不清191
(三)产业转移承接平台设置与实际用地需求不符,导致粗放圈占192
(四)产业转移政策供给不足,土地粗放利用问题突出193
二产业用地调控对策194
(一)基于产业转移的调控对策194
(二)基于产业用地利用的调控对策196
(三)基于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控对策197
第十章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199
二可能的创新点201
三不足与展望202
附录204
参考文献20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