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承继的共犯研究

承继的共犯研究

  • 字数: 272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王永浩|
  • 商品条码: 978752273410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3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1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后行为者的归责,是承 继共犯的实质问题所在。对 此,应区分行为性质与责任 范围、承继共同正犯与承继 帮助犯进行讨论。承继共同 正犯与承继帮助犯的行为性 质原则上与先行为者一致, 但二者所遵循的法理并不相 同;承继共同正犯与承继帮 助犯只对自己参与“共同实 现”或“促进实现”的结果负 责,对先行为者独立引起的 加重构成、结合犯之前罪应 否定承继,但是在“同一机 会”中实现的量刑情节具有 可承继性。在此基础上,应 基于我国特殊的犯罪参与体 系以及特定个罪的“不法结 构”具体认定后行为者的责 任。
作者简介
王永浩,男,1991年生,山西娄烦人,法学博士,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刑法、比较刑法。在《刑事法评论》《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西社会科学》《科学管理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持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暨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1项,主持省部级课题多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省部级课题多项。
目录
前言 一 承继共犯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二 承继共犯研究现状简述 三 本书的创新点 第一章 承继共犯的实务动向与裁判规则之考察 第一节 德国、日本司法实践中的承继共犯 一 德国承继共犯实务状况 二 日本承继共犯裁判实务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审判实践中的承继共犯 一 中国大陆司法实践的考察及剖析 二 中国台湾地区的相关判例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承继共犯的构造与类型 第一节 承继共犯的基本构造 一 承继共犯时空双维结构之勘定 二 承继共犯与无事前通谋共犯的构造之辨 第二节 三重视野下的承继共犯类型之划分 一 参与类型视野下的承继共犯:承继的共同正犯与承继的帮助犯 二 行为结构视野下的承继共犯:单行为犯与复行为犯中的承继共犯 三 罪数论视野下的承继共犯:单纯一罪与包容一罪中的承继共犯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承继共同正犯的学说流变及立场抉择 第一节 共同正犯基本理论框架之勾勒 一 共同正犯的处罚根据 二 共同正犯的本质 三 正犯与帮助犯的界分 四 共同正犯的成立条件 第二节 承继共同正犯的传统学说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 传统肯定论之评析 二 传统否定论之介评 三 传统中间说诸面相之考评 第三节 承继共同正犯理论的新发展 一 域外的理论发展与评判 二 我国的理论发展与检讨 第四节 限定肯定立场之新探:构成要件评价承继说 一 构成要件评价承继说的理论可能性 二 构成要件评价承继说的初步展开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承继帮助犯之理论争议 第一节 帮助犯基础理论轮廓之掠影 一 帮助犯的处罚根据:混合惹起说的证成 二 帮助犯限制从属性之确证 三 帮助犯的成立条件 第二节 承继帮助犯的学说透视与检讨 一 承继帮助犯全面肯定说的批驳 二 承继帮助犯全面否定说的反思 三 承继帮助犯部分肯定说的张扬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刑法语境下承继共犯的归责 第一节 我国的犯罪参与体系 一 分裂与融合:我国犯罪参与体系的理论争议述评 二 重塑区分制共犯体系之新尝试:“半实质化正犯”概念的提倡 第二节 承继共犯的归责路径之展开 一 承继共犯的成立条件 二 承继共犯责任的具体认定:以典型个罪为中心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