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的奋斗:1600—2000

中国的奋斗:1600—2000

  • 字数: 808
  • 出版社: 当代世界
  • 作者: (美)徐中约|译者:计秋枫//朱庆葆
  • 商品条码: 9787509017531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76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1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数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从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等线索,作者细致描摹了近代中国内部社会的动荡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历经艰难险阻,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作者虽身处欧美学界,但通过本书表达的是以中国人的身份对近代中国发展进程的看法,这种表达不属于任何一家学说、一种主义,是一种折衷调和的历史观。徐中约先生以超越意识形态、阶级、党派和文化的眼光,怀抱对各色历史人物的宽容和善意之心,公平公正、客观冷静地看待历史事件,同时参考了巨量的档案文献及研究著述,以跨学科的手法,努力为读者呈现这部描述近四百年来中华民族挣扎历程的史学著作。
作者简介
作者 徐中约(Immanuel C. Y. Hsü,1923—2005),生于上海,中国近代史研究杰出学者。194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54年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主任、“教授研究讲师”、荣休教授。学问严谨,著有《中国进入国际社会的外交,1858—1888年》《伊犁危机:中俄外交研究,1871—1881年》等。 译者 朱庆葆,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江南大学党委书记,专治中国近代史和当代台湾研究,著有《鸦片与近代中国》等。 计秋枫,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专治中外关系史和国际关系史,著有《欧洲的梦想与现实》等。 审校者 茅家琦,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研究所所长、台湾研究所所长,太平天国研究专家。 钱乘旦,英国考文垂大学名誉文学博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现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国家社科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
精彩导读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1600年前后,一个新时代行将降临中国。大批西方探险家、商人和传教士首次经海路带来了新文明的种子,而已经穿越了西伯利亚的俄罗斯人则向满洲边界推进。中国内部,一场重大的转变也姗姗而来。1368年开始掌权的明王朝早已走过了巅峰时期,1急剧衰落,并且备受宦官专权、道德沦落、政治腐败、世风日下、赋税高涨、饥馑遍野等问题的困扰。这意味着中国历史又到了“改朝换代”的时候了。由张献忠和李自成率领的两支农民起义队伍,席卷大半个国家几乎达二十年之久(1628—1647),国家陷入了普遍的动荡。趁明王朝衰败和全面混乱之际,东北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部落满洲人起来挑战中央政权,并最终在中国建立了一个新王朝。 一、清朝的建立 历史上,吃苦耐劳的满洲人2是游牧民族女真族的一支,居住在今天的中国东北地区,靠渔猎为生。12世纪时其族人已建立了金朝(1115—1234),金朝曾威胁到南宋王朝(1127—1279)的生存。女真人虽然在13世纪中被蒙古人征服,但他们在明朝(1368—1644)皇帝统治下,恢复了从前的某种独立地位。明朝皇帝将他们分成了三部:建州、海西和野人。他们向明廷呈献马匹、皮草和人参等贡品,从而换取中国农产品作为赏赐。 地缘政治在女真族的后来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居住的地区位于朝鲜的北面、辽东的东面和东北面。由于汉人早已在辽东定居,因此女真人对汉人的生活和制度,透过长期的观察,有了一定的认识。3他们也逐渐受到汉人居住和饮食方式的影响。16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汉人越过边界,教会了女真人如何耕种土地和建筑城堡,由此产生的经济技术进步,大大改变了女真族以往游牧社会的特性。历史显示,这个时期有利于出现一位伟大的领袖,带领女真人走出边陲藩属的处境。4 建州女真领主因协助明朝敉平东部边境战乱有功,被明廷擢升为建州卫指挥使,钦赐姓“李”。后来明廷分建州卫为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俱受汉人驻辽东总兵官节制。1574年,左卫都督叫场及其儿子塔失(一作他失)与汉人总兵李成梁约盟,追剿桀骜不驯的右卫都督;1582年又对右卫都督之子发动了第二次讨伐,在随后的混战中,叫场和塔失被杀。此后,女真族人内部发生了激烈的自相残杀,至1583年,塔失25岁5的儿子努尔哈赤在族内争斗中得胜,赢得了继承其父都督职位的权利。6 (一)努尔哈赤的崛起 据云,努尔哈赤(1559—1626)年轻时,经常出入汉人总兵李成梁的住宅,因此对中国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产生了兴趣。这位雄心勃勃的女真族长通晓边务,决意报其父祖罹难之仇。他不动声色地推进自己的事业,但天生的机敏使他认识到当时自己的力量有限,故努力抑制住对明廷的敌意。他清楚地知道,在对明廷发动任何有计划的进攻之前,首先必须实现女真诸部的统一。通过两项精心策划的联姻安排和一系列成功的军事征讨,他的实力和地位迅速上升。一名汉人俘虏龚正陆成为他的亲信谋士,掌管文牍通信。7在这些岁月里,努尔哈赤始终对明廷表现出极大的忠诚。事实上,他在1590年亲自赴北京进贡;1592—1593年间又主动请缨,要率一军人马抗击丰臣秀吉麾下的日本侵略军,保卫朝鲜。明朝皇帝授予他令人羡慕的“龙虎将军”封号,这是女真族长获赐的最高封号。 努尔哈赤发挥早年经商的经验,垄断珍珠、皮毛和人参的贸易,打下了军事征服的经济基础。他成功地积聚起大量财富,到1599年,已充分准备好发动远交近攻式的征讨。女真诸部相继臣服。到1607年,他的地位已变得非常强大,蒙古人因此向他奉上了“昆都仑汗”(即“恭敬汗”)的尊号;1608年,他与明朝的驻辽东统帅达成正式协议,划定属下疆域的边界,并禁止汉人越界。到1613年,努尔哈赤已征服了所有女真部落,只余海西卫的叶赫一部在明军支持下与他抗衡。 作为建立新国家的一个步骤,努尔哈赤在1599年倡议创制女真文字,以替代从1444年起就一直使用的蒙文8。1601年,他建立了颇具特色的军事制度—“八旗兵制”。他属下的士卒被编入四个各有三百人的“牛录”,由四种不同颜色的旗帜作识别标志:黄、白、蓝、红。到1615年时,牛录的数目增加到了二百个9,于是又建立了另外四个旗,颜色同于旧旗,但各镶以红边,唯红旗本身则镶以白边。后来,旗的规模扩大到七千五百人,每旗设总管大臣(固山额真),下分五个扎拦(或甲喇),每个扎拦含五个牛录。 “八旗”不只是纯粹的军事组织;在这个从部落封建制向军事管理和初期国家体制转变时期,它还发挥着原始型行政单位的功效。努尔哈赤属下的每个人,除少数几个王公外,都隶属于一个旗。各旗成员的收录、纳税、征募和动员等一应事务俱由旗组织掌管。在平时,旗人及其家眷从事耕种和手工劳作;在战时,各旗便抽出一定数量的男丁由旗统率赴敌。努尔哈赤通过这一制度将人民组织成一台战争机器,显示出极高的效率。在早期征战中俘获的汉人沦为奴仆,他们虽然也按旗的方式编成团队,但并不参加实际战斗10。1634年和1642年,分别增添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使总旗数达到二十四个。 1616年,努尔哈赤宣布建立金国,自称为“天命”汗。两年后,在喀尔喀部蒙古人的支持下,他做好了进攻明廷的准备。他列举了对明朝的“七大恨”,包括他父祖的被杀、明廷支持叶赫部反对他、汉人获准屡屡侵越他的国界,以及明廷派一低级使臣前来,等等11。这种公开宣扬怨恨的行动,实际上是一种封建式的宣战。努尔哈赤迅速推进到汉人居住区的边界,攻取重镇抚顺,俘获了一名汉族士人范文程,此人改换门庭,成为他及其继承人的心腹谋士。 明廷遣辽东经略杨镐率九万士兵攻击努尔哈赤,但在抚顺以东的萨尔浒遭到惨败。歼灭明军主力后,努尔哈赤乘胜进击抗命不遵的叶赫部,于1619年9月征服了该部。在随后征讨明朝的战役中,努尔哈赤于1621年5月攻占了重镇辽阳和沈阳。稍后,在1625年,努尔哈赤将他的首都迁到了沈阳12。一年后,处在胜利顶峰的努尔哈赤率军猛攻宁远。明军守将袁崇焕用耶稣会传教士铸造的大炮一举击退了入侵者。这是努尔哈赤一生中的第一次大败,他的尊严比身体所受的伤害更重;他于七个月后去世了。 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1592—1643)继承了父亲未竟的事业,首先进攻朝鲜以巩固方,并强迫朝鲜人每年进贡银子;然后转向明廷,率军在喜峰口突破明朝的长城防线进抵北京,沿途大肆掳掠,带着丰厚的战利品返回沈阳。1631年,皇太极在沈阳按明廷的模式,建立了一套六部制的政府机构,因而大大推进了从八旗式军事管理向汉式行政机制发展的制度转变。不过,六部的结构与明朝体制有所不同—诸部不像明廷那样设尚书或侍郎。各部名义上都隶属于一名满洲亲王(贝勒)的管辖,这些亲王通常都效命疆场而不去诸部理事,部务便留归三至五名副手(承政)实际主持,副手中包括蒙古人和汉人各一名,但刑部例外,它设有两名汉人承政,可能是因为该部更需要由有经验的汉人来处置复杂的司法事务。由此便萌发了满—汉二元体制(或更确切地说是满-蒙-汉混合体制)的根源,该体制是268年里清朝行政机制的一大特点。13
目录
出版前言 i 中文版序 ⅱ 繁体版序 ⅲ 英文版第六版序 ⅴ 英文版第一版序 ⅶ 近代以为纪元表 ⅷ 货币及度量衡折算表 ⅸ 序 编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概念 2 第一编 传统制度的延续(1600—1800) 第二章 清帝国的兴盛 14 第三章 政治和经济体制 32 第四章 社会和思想状况 49 第五章 对外关系 65 第六章 国运逆转:由盛到衰 87 第二编 外患内乱(1800—1864) 第七章 广州贸易体系 98 第八章 鸦片战争 118 第九章 第二次条约安排 137 第十章 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及回民起义 154 第三编 外国帝国主义加剧时期的洋务运动(1861—1895) 第十一章 清朝中兴与洋务运动 180 第十二章 对外关系与宫廷政治,1861—1880 年 205 第十三章 外国侵占中国台湾、新疆等地与安南 218 第十四章 帝国主义加紧扩张:日本侵略朝鲜与“中国的瓜分危机” 231 第四编 维新变革与革命(1898—1912) 第十五章 1898 年的维新运动 248 第十六章 义和团事件,1900 年 269 第十七章 清末新政和立宪派 283 第十八章 晚清的思想、社会和经济变化,1895—1911 年 291 第十九章 历史透视下的清王朝 306 第二十章 革命、共和与军阀割据 313 第五编 主义与抗战(1917—1945) 第二十一章 思想革命,1917—1923 年 340 第二十二章 思潮澎湃和反帝运动中的国家统一 356 第二十三章 国民政府:挑战重重的十年,1928—1937 年 374 第二十四章 全面抗战,1937—1945 年 395 第六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 第二十五章 解放战争,1946—1949 年 422 第二十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十年 440 第二十七章 中苏分裂 457 第二十八章 “国民政府”在台湾的统治 471 第二十九章 中国“重入”国际社会 482 第三十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502 第三十一章 中国的崛起 525 审校后记 54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