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心脏性猝死防治.从指南到实践

心脏性猝死防治.从指南到实践

  • 字数: 252.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作者: 齐向前
  • 出版日期: 2009-11-01
  • 商品条码: 9787811166354
  • 版次: 1
  • 开本: 大32开
  • 页数: 305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2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指南由于具有指导性和权威性强的特点,一直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鉴于我国目前循证医学基础薄弱,真正以中国人为对象的大型临床试验太少,难以形成真正源于中国循证医学的临床指南。因此,借鉴国外指南,应用于国内临床实践,已成为普遍现象。
目录
第一章 心脏性猝死预防的焦点和热点
第二章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防治心脏性猝死的临床实践
第三章 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识别与教育实践
第四章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的防治实践
第五章 院外心脏性猝死的救治实践
第六章 基础生命支持的应用实践
第七章 电复律的应用实践
第八章 心肺复苏后进一步生命支持的临床实践
第九章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发心脏性猝死的防治实践
第十章 儿童心脏骤停的防治实践
第十一章 新生儿心脏骤停的防治实践
摘要
    2.充血性心力衰竭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论病因,SCD危险增加5倍,SCD是心力衰竭常见的死亡形式(30%~50%),因此减少心力衰竭患者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是降低心力衰竭死亡的有效措施。但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未见明显降低。目前认为,心肌重构会导致动作电位不均一延长,心室的电生理学异质性增加,离子通道和转运体功能表达异常,以及心肌梗死后瘢痕组织形成,这些变化为折返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电生理基础。另外,细胞间耦联减弱,钠通道功能电流所致的异常传导,以及自主神经系统的异常,均可能参与了恶性心律失常的产生。大规模临床试验显示,在冠心病导致的左室功能降低的患者中,约有50%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而在非缺血性心脏病伴有左室功能降低的患者中,这一比例稍低。在MERIT-HF试验中,所有心力衰竭患者均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的传统药物治疗,NYHAⅡ级的患者年死亡率为6%,其中60%为心脏性猝死,NYHAⅢ级的患者年死亡率增至20%,其中30%为心脏性猝死。由此可见,对于轻到中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脏性猝死是其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而与之相比,重度心功能不全患者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脏性猝死比例降低,大多数患者死于泵衰竭或心脏停搏,但由于这些患者总死亡率高,因此积极防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也能够获益。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