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语词中的历史与风景:中国新诗的基本问题

语词中的历史与风景:中国新诗的基本问题

  • 字数: 285
  • 出版社: 中国青年
  • 作者: 张桃洲|
  • 商品条码: 978751537021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3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1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新诗话语的研 究视角,全面考察新诗生成 和发展的语境,认为作为新 诗语境的各种场域之间的复 杂运作,深刻影响了新诗的 文本构成和历史进程。本书 将与新诗语境密切相关的“ 视角转换”、跨语际翻译、 宗教文化、政治维度、“地 下写作”状态、现实与时代 、身体书写、历史叙述、阅 读与接受及诗歌教育等视为 新诗的基本问题,并分别进 行深入探讨;指出研究新诗 语境的意义在于,在消除以 往研究中某些似是而非、不 证自明的判断或成见的同时 ,以一种求真态度回到新诗 “起源”,回到新诗生成和发 展的复杂情境。
作者简介
张桃洲,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与评论、中国现代文学及思想文化研究。出版《现代汉语的诗性空间——新诗话语研究》、《语词的探险:中国新诗的文本与现实》等论著。获首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二届“教育部名栏·现当代诗学研究奖”等。
目录
导论 新诗话语的历史内涵与理论资源 上篇 话语的新诗观 一、诗歌史的遗产 二、新诗作为话语 三、语境的深层考察 下篇 现代诗学的基本问题 四、对“自明性”的抵制 五、重新回到起源 六、新诗的“问题”链 第一章 “沪杭道上”——中国新诗的视角转换 一、诗人的观看:视点和感受力 二、震惊体验与“透视”能力 三、“向内转”与写物方式的迁移 四、诗歌中的“慢”:对速度的抑制 第二章 “汉英之间”——跨语际的诗意迻译及其回响 一、“翻译腔”:直译与异质性 二、新诗遭遇语言欧化的辩难 三、句法、语感和现代意识 四、译诗的文化政治与新诗自我建构 第三章 或隐或显的投影——早期新诗中的宗教印痕 一、作为新诗文化资源的宗教 二、个体“积习”与书写“本色化” 三、情理冲突与主题路向的选择 四、别样的抒情质素和语式 第四章 粲然的普罗米修斯之火——漫议新诗的政治维度 一、初期新诗的政治意识与革命诗歌的幽婉情调 二、形式与时代的张力:现代主义的政治内蕴 三、政治抒情诗的参差和叛逆诗学的政治特征 四、底层写作:诗歌重返现实的政治性限度与可能 附章:重构新诗研究的政治学视野——王东东《年代的诗歌与民主》序 第五章 谁的“地下诗歌”?——潜在写作的内在局限 一、文学史概念:“潜在写作” 二、写作空间分类学与“对抗”的神话 三、“地下诗歌”中的个性与共性 四、对差异、繁复的重新探询 第六章 轻盈与涩重——新诗的身体叙写 一、身体的现代发现及其话语场景 二、“肉感”、脆弱性和残缺自我 三、“镜式”景观与他者的目光 四、“用身体写作”:性别突围与重构 五、疾病的隐喻与语词风格学 第七章 诗人的“手艺”——一个当代诗学观念的谱系 一、从“手艺”到“手艺” 二、“手艺”:形式意识及其辩难 三、“手艺”:诗人作为工匠的自我认知 四、“手艺”:建立技艺的诗性拯救维度 五、技术时代的诗歌处境及反思 第八章 黑暗中的肖邦——如何通过诗歌透视时代? 一、诗歌面对时代“召唤” 二、“上楼”与“下楼”的处境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