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故都学子--北平城市空间与大学场域中的学生群体(1928-1937)/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故都学子--北平城市空间与大学场域中的学生群体(1928-1937)/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 字数: 255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王丽媛|
  • 商品条码: 978752273546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5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8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从1928年国民政府迁都 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 发这一时期,北平的高等教 育事业与城市文化发展互相 促动,成为很多学子向往的 “大学之城”。北平城市空间 和大学场域中的学生群体, 在日常生活、知识接受和社 会实践等方面参与了一系列 的活动,发表了诸多的言论 。这一群体在不同的实践中 展现了多元的社会形象,但 是受限于时代环境尤其是政 治环境、教育当局、学院知 识分子和报刊舆论等外部因 素的影响,他们始终徘徊在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参与社会事务与学术独立的 价值选择之间。
作者简介
王丽媛,山东济南人。文学博士,主要关注领域为文化研究理论与20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史。现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活动空间:作为大学城的北平 第一节 从科举制中心到新文化发源地 第二节 1928年后北平“大学城”的建构 第三节 大学师生群体的城市选择 第二章 北平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都市体验 第一节 城市空间中的学生生活 第二节 “贵族化”与“平民化”之议 第三节 女学生的都市“摩登” 第三章 北平的大学场域与学生的知识接受 第一节 大学格局的重建 第二节 入学考试中的知识遴选 第三节 课程规划与学生的接受——以清华大学为例 第四节 学科教育的课外形式——以大学中的国文学会为考察中心 第四章 后五四时代北平大学生的社会实践 第一节 作为启蒙的社会调查与社会服务 第二节 民族救亡运动的兴起——以燕京大学为考察中心 第三节 从街头运动到“生活路线”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