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英国文学趣味观念探源

英国文学趣味观念探源

  • 字数: 289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何畅|
  • 商品条码: 978752273422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2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趣味”一词自滥觞以来 便引起了广泛讨论。它不仅 是西方思想史和文化史的重 要概念,也频繁出现在美学 、文学、伦理学、哲学、社 会学、马克思主义批评,乃 至心理学和现代神经学等众 多领域。尤其在进入20世纪 以后,伴随着加达默尔、布 迪厄、伊格尔顿、阿甘本、 桑塔格以及阿伦特等现当代 思想家对该词的关注,有关 “趣味”观念的讨论经久不衰 ,使该词逐步成为现代批评 体系中的核心词汇。本书以 观念史的研究方法,再现“ 趣味”观念在英国文学中的 发生与流变。
作者简介
何畅,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出站博士后,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文学和西方文论。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青年项目各一项,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两项。代表著作:《环境与焦虑:生态视野中的罗斯金》,在国内外权威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趣昧”观念的来龙去脉 第一节 “趣味”观念的词源追述 第二节 “趣味”观念在18世纪的情感转向 第三节 融人文化批评传统的“趣味”观念 第四节 “解构”还是“回归”:现代性语境下的“趣味”观念 第二章 情感·文雅·习俗:沙夫茨伯里的趣味观 第一节 “趣味”与“知音之耳” 第二节 “作家”与“文雅哲学” 第三节 “为什么一个人在夜里也应该真诚?” 第三章 “言不由衷”的艾迪生:《旁观者》中的趣味观 第一节 文雅写作的趣味:词语焦虑与文化共识 第二节 中国园林的趣味:从理性到感性 第三节 “欲说还休”的艾迪生:趣味变革和转向 第四章 趣味之争还是性别之争?——女性趣味的有无之辩 第一节 从“有趣味的人”到“有趣味的女性” 第二节 变迁中的18世纪英国女性气质 第三节 从忽视到共识:有无之辩及其余音 第五章 完美点与文学批评:阿诺德的“雅趣之士” 第一节 趣味:阿诺德文化蓝图的中枢 第二节 权威与标准 第三节 完美点与“雅趣之士” 第六章 道是有情却无情:罗斯金趣昧观背后的贫困美学 第一节 斯坦菲尔德的风车磨坊:次等如画趣味 第二节 风车磨坊背后的贫困美学 第三节 贫困美学的政治底色 第七章 道是无情却有情:罗斯金趣味观背后的伦理美学 第一节 特纳的风车磨坊:罗斯金论高尚如画趣味 第二节 返魅的沉思趣味:罗斯金论达尔文 第三节 慷慨的消费趣味:罗斯金论古典政治经济学 第八章 从“昧”到“味”:伍尔夫趣味观的印度底色 第一节 印度“味”论与西方“趣味”观念 第二节 伍尔夫与印度味论 第三节 感官的弥合与伍尔夫短篇中的“味” 第九章 令人不快的“好”趣昧:贝杰曼趣味观背后的国家意识 第一节 个人趣味与自我意识的膨胀 第二节 公共趣味与时代精神的形塑 第三节 好坏之辩背后的共同体意识 第十章 另一种“伊格尔顿体”:伊格尔顿的趣昧观 第一节 甄别的辩证法 第二节 走向公共精神 第十一章 从倭斯弗到严复:中西互译中的趣味观 第一节 观念层面的对话:从鉴味到“娱赏” 第二节 功能层面的对话:从公共口味到“公性情” 第三节 技巧层面的对话:从理念说到“不可象而为可象” 余谈“趣味”还是“品味”? 引用文献 跋文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