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明呓语

文明呓语

  • 字数: 198.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 作者: 陈炎
  • 出版日期: 2012-12-01
  • 商品条码: 9787532875375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62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文明呓语》是从作者陈炎教授多年来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摘取的精彩片段,并以巧妙的方式拆装组合,使之呈现为一种闪光的思想和跳跃的节奏。《文明呓语》的内容涉及文化哲学、文学艺术、思想政治、宗教信仰、思维方式、治学理念等多个方面,适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广大读者欣赏和品味,是一种有思想的随笔、有才情的文字、有胆识的学术。
目录
第一章正襟危坐的思想/1
(―)文明与文化/2
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文明价值有高低之分,文化形态无贵贱之別//文明是一元的,文化是多元的//文明的传播,文化的移植//文明的冲突,文化的代偿
(二) 东方与西方/9
对立与互补//体育与狂欢//科学与信仰//艺术与工艺//自由与个性//法律与规则//伦理与政策//历史与未来
(三) 因果与阴阳/33
思维结构:"无内容的形式"//"因果"与"阴阳"的三重差异//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兵法谋略中的"阴阳"//外交技巧中的"阴阳"//人物品藻中的"阴阳"//宗教信仰中的"阴阳"
第二章左道旁门的学术/49
(一)图腾与血缘/50
图腾崇拜:自然与血缘的神秘统一//西方路径:自然对象的神化//
……
摘要
    (一)文明与文化
    文明是文化的内在价值,文化是文明的外在形式
    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文明是指人类借助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改造客观世界,通过法律、道德等制度来协调群体关系,借助宗教、艺术等形式来调节自身隋感,从而优选限度地满足基本需要、实现全面发展所达到的程度;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隋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
    若就不同风格、样式、特征的文化产品对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对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所提供的可能性及历史水准而言,这些文化产品所包含的文明价值是有高低之分的。但就这些风格、样式、特征与其所属的民族、地域、时代之间的关系而论,文化本身并无贵贱之别。
    譬如穿衣,我们穿的衣料能否取暖、是否舒适、可否满足人类自身的基本需要,这其问有着一个文明的问题;至于是穿西服还是穿和服、是穿旗袍还是穿超短裙,这其问又有着一个文化的问题。在前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衣衫褴褛是不文明的表现;在后一种意义上,我们却不能说穿中山装是没有文化的标志。
    譬如吃饭,我们吃的食物能否果腹、有无营养、是否卫生,这其间有着一个文明的问题;至于是吃西餐还是吃中餐,是吃法国大菜还是吃日本料理,这其间又有着一个文化的问题。在前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茹毛饮血是不文明的表现;在后一种意义上,我们却不能说吃美国快餐是没有文化的标志。
    譬如工具,我们使用的器皿会不会渗水、是不是坚固,这其间有一个文明的问题;至于是用石器还是用玉器,是用彩陶还是用黑陶,这其间又有一个文化问题。在前一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在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之间排列出一个文明的序列;在后一种意义上,我们却不能说色调单一而又质地细密的黑陶没有文化品味……
    文明是一元的,是以人类基本需求和全面发展的满足程度为共同尺度的;文化是多元的,是以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不同条件为依据的。如果我们只承认文明的一元论而不承认文化的多元论,便有可能得出“欧洲中心主义”之类的邪说;如果我们只承认文化的多元论而不承认文明的一元论,便有可能得出“文明相对主义”之类的谬论。前者企图将一种文化的模式强加给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并肆意贬低和蔑视其他民族的文化创造;后者则企图用文化模式的多样性来抵消文明内容的进步性,并以民族特色为借口而拒绝外来文明的影响和渗透。
    文明价值有高低之分,文化形态无贵贱之别
    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却有强弱之别。所谓“强势文化”就是指能力较强、效率较高,从而包含文明价值较多的文化系统。相反,所谓“弱势文化”则是指能力较弱、效率较低,从而包含文明价值较少的文化系统。譬如语言文字,这种因民族、地域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的符号系统本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其作为人类的日常交际工具和信息传递手段却有着是否丰富、是否准确、是否容易掌握、是否便于处理等等差别。从这一意义上,我们固然不能说云南纳西族人保存至今的东巴文字没有价值,但这种古老的象形文字系统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却难以发挥更大的影响。一种语言文字如此,而那种以语言文字为子系统的大的文化母系统更是如此。
    怀特把文化看成是一个能获取能量的系统,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文化随着每年每人利用能量的增加而演化,从而满足着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尽管从环境保护主义的立场上看,这种观点似乎是值得商榷的,但人类迄今为止的文明发展和文化创造却很难提出反面的例证。
    在世界一体化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彼此影响和相互渗透并不总是自愿的,更不是等值的。在这一过程中,  “强势文化”常常居于知名品牌和支配的地位。这种影响和渗透自然有其好的一面,它使得居于劣势地位的“弱势文化”不得不改变其固有的状态,以提高其文明含量。因此可以说,这种优选化的历史过程,也正是人类文化不断提高其内在的文明总量的过程。但是,这种影响和渗透也有其坏的一面,它使得不同民族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别越来越小,文化面貌日渐趋同。因此可以说,这种优选化的历史进程,也正是人类文明不断减少其外在的文化差异的过程。
    16世纪,英语还只是居住在英格兰岛上的几百万人的母语,而时至今日,世界上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口已达到3.75亿之多,优选有3/4的邮件是用英语书写的,而靠前互联网上的英语信息更是高达90%以上。不难想象,在英语成为世界语言的过程中,人类的交往获得了很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有多少个比云南纳西族更为不幸的民族文化连同它们的语言文字一同消亡了。  今天,全世界有多少人穿着西服,系着领带,开着丰田牌轿车,来到星级化管理的写字楼里,坐在由IBM公司生产的电脑面前,使用着由微软公司开发的wINDOws系统呢?或许,这一数量与优选的文明总量成正比,但却与优选的文化总量成反比。
    尽管美国人为印第安人设置了保留地,尽管中国人为纳西古乐建立了民乐团,尽管各大旅游区都有所谓民族村之类的保留项目,但要把各个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真正保留下来,使其不在优选化的历史浪潮中被淹没,又谈何容易呢?
    迄今为止的历史似乎表明,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是以文化方式的趋同为代价的。换句话说,我们不仅在开垦荒地、建造工厂的过程中灭绝着自然界的稀有物种;而且在殖民统治、市场经济的进程中灭绝着人类社会的稀有文化。也许有,优选化的历史运动大功告成了,那么文化的概念会不会螺旋式地回到旧石器时代,再一次与文明的概念相重叠呢?
    文明是一元的,文化是多元的
    好在不同文化圈之间的影响和渗透并不总是单向的。尽管文化有强弱之分,但不仅弱势文化要从强势文化那里学习很多东西,强势文化也要从弱势文化那里汲取必要的营养。
    美国学者罗伯特?路威曾随手抓了一张欧洲人的菜单进行研究,分析的结果使人大吃一惊,菜肴中的四分之三原料都是从外地引进的:在哥伦布出世以前,欧洲的厨师们根本就没有见过番茄、土豆、四季豆、玉米和菠萝蜜,这些都是从美洲新大陆引进的。至于饮料:1500年前,欧洲人不知道什么叫做可可,什么叫做咖啡,什么叫做茶。前者是西班牙人从墨西哥带来的,中者很初只生长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至于后者嘛,熟悉鸦片战争的人都知道它是怎样从中国被运到欧洲去的。如此说来,如果没有对外的贸易或掠夺,没有文化的交流和渗透,欧洲人的餐桌上便只剩下三样东西:面包、白米布丁和牛奶。
    反过来,如果我们看一看中国人自己的餐桌,也会发现比200年前丰富了许多,那上面不仅有烧饼、油条,也有面包、果酱,不仅有中国的老白干,也有德国的啤酒和法国的香槟。毫无疑问,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交流无论对东方人还是对西方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它纵然不能增加已有文化圈之间的差异并突出其特色,但却使我们原有的文化形态更加丰富,从而享受的文明质量也随之提高。
    在引进外来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或许日本的经验值得注意。在当今世界上,似乎没有哪个东方国家比日本的西化程度更高了;然而与此同时,恐怕也没有哪个东方民族比日本更善于保存传统文化了。一方面,日本人不遗余力地引进西方文化;另一方面。日本人又在十分顽固地维护着自己的民族传统。于是,在这个太平洋的岛国上,随处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奇妙的文化景观:西式的摩天大厦与和式的木制建筑同时并存;西服、革履与和服、木屐并行不悖;既可以发现握手的场面,也可以看到鞠躬的情景;既有地球上速度很快的电气火车,又有世界上节奏很慢的茶道仪式;既可以观赏到标准的芭蕾舞、西洋歌剧,又可以欣赏到传统的能乐、狂言;不仅旅馆、饭店,就连厕所也能够分出“西式”与“和式”两种。真可谓是泾渭分明、并行不悖……
    说到底,文化只是文明的外在形式。因此,凡是具有文明价值的文化产品,无论东方西方,都可以兼收并蓄,为我所用。P2-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