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孟学史

中国孟学史

  • 字数: 1105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 作者: 王其俊 编
  • 出版日期: 2012-11-01
  • 商品条码: 978753286281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046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14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孟子,战国中期有名的儒家大师,中国传统儒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在论述与品德高尚的人交友时提出了有名的『知人论世』主张。《孟子·万章下》载:『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提出的与不同范围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的修养方法,反映了孟子严以责己,奋发进取的高尚品格。
    通观《孟子》一书,孟子将身、家、国、天下及天人视为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他主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人们加强修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像妻子』,『人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孟子》所论问题甚多,像从孟子思想的内在整体联系划分,不外乎个体问题、社会问题和天人问题,孟子的思想体系就是由个体论、社会论、天人论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的系统整体……孟子所追求的个体的完善、社会的协调、天人的和谐,构成了孟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孟学概述
第一章 孟子所处的时代
第一节 战国时代的政治结构
第二节 战国时代的经济结构
第三节 战国时代的意识形态结构
第二章 孟子的生平和著作
第一节 孟子的生平
第二节 孟子的著作
第三章 孟学产生的特殊原因
第一节 邹国地理环境及家庭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坎坷经历的影响
第三节 思想渊源
第四章 孟学体系(上)
第一节 个体论
第二节 社会论(上)
第五章 孟学体系(下)
第三节 社会论(下)
第四节 天人论
第五节 孟学体系的基本特征

第二篇 先秦时期的孟学
第六章 孟子与孔子、《大学》
第一节 孟子对孔子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节 孟子与《大学》
第七章 孟子与《中庸》
第一节 人生和谐
第二节 社会和谐及天人和谐
第三节 关于思孟学派
第八章 孟子与郭店楚墓儒简
第一节 对个体的认识
第二节 对社会的认识
第三节 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第九章 孟子与荀子
第一节 对个体的认识
第二节 对社会的认识
第三节 对天人关系的认识
第十章 孟子与百家争鸣(上)
第一节 孟子与墨家
第二节 孟子与道家
第十一章 孟子与百家争鸣(下)
第三节 孟子与法家、农家
第四节 孟子与稷下学宫
第十二章 帛书《五行》、《吕氏春秋》与孟学
第一节 帛书《五行》与孟学
第二节 《吕氏春秋》与孟学

第三篇 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孟学
第十三章 西汉时期的孟学
第一节 陆贾、贾谊、韩婴与孟学
第二节 董仲舒与孟学
第三节 司马迁、刘向、扬雄与孟
第四节 《盐铁论》与孟学
第十四章 东汉时期的孟学
第一节 王充、王符、仲长统与孟学
第二节 赵岐著《孟子章句》
第十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孟学
……

第四篇 宋元明时期的孟学
摘要
    譬如就个体与社会两个不同的等级结构来看,个体结构是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个体就无所谓社会;但社会结构并不是不同个体结构的简单相加,它具有个体结构所没有的多种复杂的内部调节机制,其中,家庭结构中家庭成员的代际关系、亲缘关系的组合状况和国家、天下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结构都表现出个体结构所没有的结构特征,等等。
         孟学体系等级的多样性还表现在每一子系统内部又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等级层次,每一层次中又包括等级不同的因素和方面。譬如就个体子系统来看,它包括个体的发展、个体的需要、个体的心理、个体的本性及价值等不同的层次。其中,个体的发展是最基本的层次,它阐述了个体的发展要受形体构造、环境、教育、力行践履等多种原因的影响和制约。个体的需要和心理活动过程是个体子系统的中间层次。个体的需要是促使个体产生行为活动的原动力和普遍原因,个性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展现了个体在上述不同需要中的知、情、意等共同倾向和能力、气质、性格的差异。个体的本性和价值是个体追求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优选层次,它阐述和回答了个体在实际活动中应致力实现善的本性和崇高的人格价值,保持个体不为他人所予夺的崇高人格尊严“良贵”。这样,在个体子系统诸层次之间,表现出若干不同的等级。若进而分析,在上述每一层次中,又包括不同等级的因素或方面。譬如个体需要中的物质生活需要,人际交往的社会需要,追求真、善、美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又表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的等级顺序,等等。依据这种划分,社会子系统中的家庭、国家、天下之间以及天人子系统中的物质生活和谐、社会生活和谐、精神生活和谐的三个层次之间,都表现出由低级到高级的等级性。当然,这种结构的等级性是相对而言的。某一等级的系统相对于高一级等级的系统而言,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相对于低级的系统而言,本身又是一个高级的复杂系统。因此,每一个特定的系统对于低等级或高等级的系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