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乞丐到研究生导师--八十岁月印记

从乞丐到研究生导师--八十岁月印记

  • 字数: 239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 作者: 陈界
  • 出版日期: 2017-06-01
  • 商品条码: 978750296546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5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从乞丐到研究生导师--八十岁月印记》简要地记述了作者陈界一生的经历并总结了其人生感悟,主要包括三个大的方面:一是苦难的童年少年;二是幸运的青年壮年;三是幸福的晚年。着重反映作者在旧社会是一个饱经磨难的穷苦孩子,到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小学读到北京大学毕业,后参军从事军事医学图书情报事业,到退休后20年仍执着追求、痴心不改,在事业上多有所成。书后附有媒体对作者的报道和部分亲朋、战友、同仁对作者的评价,还收录了近200幅照片。内容真实,语言朴素简练,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本书对一般读者尤其是对广大的图书情报信息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励志作用。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我的母亲
一、神奇的乡村
二、七岁当丫鬟,十九岁嫁个赌徒
三、父亲常病早亡,家道中落
四、要饭时被狗咬,挥泪为我疗伤
五、穿的问题也这么难
六、决心让我读书
七、送子参军
八、善待儿媳,为孙辈们操碎心
九、两次来京
十、回乡探母
第二篇 我的苦难
一、大难不死
二、日本鬼子来了
三、去苦株山当佣人
四、去小山庙喝粥
五、挑水掉进井里
六、学裁缝挨师傅一尺子
第三篇 我的求学路
一、读了一年公办学校
二、陈光祥老师免费让我读私塾
三、在补习班一边做饭一边读书
四、读高小时跳班
五、去广西全州寻求读插班生
六、考取零陵二中
七、高中进入省重点
八、在这里要提三个人
第四篇 考入北京大学
一、走进北京大学
二、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
三、从班文娱委员到系团总支副书记
四、参加建国十周年游行和天安门广场联欢晚会
五、去良乡劳动参加整社
六、加人中国共产党
七、北大毕业
第五篇 入军事医学科学院
一、从军洗礼
二、下连当兵
三、初入军图
四、去上海交大进修
五、为科研提供图书情报服务
六、“”中挨批判
第六篇 到计划处六年
一、随工人调查组对全院科研进行调研
二、到野战部队调查冻伤防治
三、在计划处值班一年
四、从事科研计划管理工作
五、从事科研协作管理工作
六、其他
第七篇 在领导岗位十六年
一、何部长要我回去挑担子
二、把丢了的业务捡起来
三、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
四、抓紧业务干部的培训和引进
五、参加全国医学图书情报工作会议筹备
六、承办全军医学图书情报干部培训班
七、把停订和损毁的书刊设法补齐
八、认真抓好图书馆现代化建设
九、主编全军医学外文期刊联合目录
十、研究生导师
十一、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第八篇 参与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图书馆
一、筹建的背景和组织领导
二、提出新馆的设计资料
三、两次向总后首长汇报设计方案
四、对新建馆内部设备经费的调研和申报
五、参与对工程实施质量监督
六、制定新馆的规章制度
七、两馆合并成解放军医学图书馆
第九篇 “当专家”
一、创办《医学图书馆通讯》杂志
二、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和情报学教研室副主任
三、任高级职称评委
四、参与成果鉴定
五、不断地辛勤笔耕
六、应邀去70余个单位讲学
第十篇 创建全国医学文献检索教学研究会
一、大环境小气候
二、积极筹备
三、成立大会
四、积极开展医学文献检索教学研究
五、在《医学图书馆通讯》杂志中设立“文献检索与教学”栏目
六、绞尽脑汁筹措经费
七、当顾问
第十一篇 退休后继续为图书情报做贡献
一、继续在编辑部工作
二、继续负责研究生教学和编写教材
三、编写医学图书情报专著
四、长篇传记诗摘录
第十二篇 退休生活
一、在回聘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很愉快
二、去外地疗养
三、坚持读书看报
四、坚持锻炼身体
五、娱乐活动
六、回乡探亲访友
七、旅游
八、享受天伦之乐
第十三篇 我的结发妻子
一、出生在一个秀丽的小山村
二、高小同学一年我们相知
三、堂兄牵线我们相爱
四、喜结良缘
五、被错误处理回家
六、一家团聚
七、落实政策,放下包袱
八、退休后的幸福生活
九、家庭成员
第十四篇 几点感悟
一、对事业要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二、要勤奋,不要懒散
三、对读者要热心认真,不要冷漠敷衍
四、对机遇要紧紧抓住,不要轻易放弃
五、多干点实事,少想点名利
六、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去
七、学习,学习,再学习
附录
附录一 媒体登载
附录二 战友寄深情,亲朋书厚意
摘要
    在黑暗的旧社会一个无依无靠的女人,带着四个小儿女守寡是件多么艰难的事情,新中国成立后母亲曾多次回忆起新中国成立前的苦日子说:“有人说黄连苦,可是我比黄连还要苦几分。”父亲去世后,家里还剩下2.6亩田,1亩地,3间瓦房。为了养儿女,她使出浑身解数,想尽了办法,吃够了苦头,一家五口仍然是吃不饱穿不暖。那2.6亩自己没有能力种,租给人家种,收的粮食只够吃3~4个月,到了年终就断粮了,母亲只好卖田,一直到1949年,先后卖了4次,就剩1亩了,还卖了1间房。有一段时间,我们村立了集市,还开了赌场,母亲做起了小买卖,去10多里的地方挑些梨来卖;买些谷芽糖和芝麻,炒一炒混合在一起切成片卖;用花生米与面粉掺和做成一个个圆饼再油炸了卖;做饭菜卖;还卖茶水。我和哥哥都跟着母亲做,总是起早贪黑,很辛苦,勉强能维持生活。可是不到一年,不知为什么这个集市被取消了。家里生活越来越困难,母亲只好采些野菜回来放些米粉和在一起吃,凡是能吃的野菜我们都采回来吃了。过去人们只做猪饲料人不吃的如和家菜、戊菜、慈姑菜等都采回来煮熟,连油盐都没有就吃了;我是从来不吃蘑菇的,可是接连两餐没吃东西,实在饿得慌,母亲将干蘑菇煮了给我一些,我没办法,闭着眼睛把它吃了;田里的稻子正在灌浆,还未成熟就拉回来,碾细后与壳一起做成糊糊吃下去,可是拉大便成了大问题,非常困难,真是难以忍受,我弟弟拉不出来难受得哭喊,母亲只好用一根小木棍一点点地帮他将大便抠出来。很多日子母亲向别人借粮食,有的借一担,秋收时要还两担,为了不让孩子们挨饿咬着牙也要借。记得1948年春天,母亲去东西坊村一个姓杨的地主家借了50斤稻谷,秋收后母亲挑70斤,我挑30斤一起去还债。能借给你已经不错了,有些人同情我们,借一斗还一斗,或还一斗半,我们非常感激,有的根本就不借。有一天,我们两餐没吃了,等母亲借米回来,可是让我们大失所望:母亲只拿回来一些鸡公苋和马齿苋,我们虽然不高兴,但知道母亲已经走投无路,没说什么吃光了。
     1946年2月母亲将4岁的妹妹以40斤稻谷卖到鲁家村一个农民家当童养媳。后来母亲带着哥哥砍柴挑着去12里远的方坪村去卖,经过几次结识了该村的一个寡妇,她家只有她和一个20岁的儿子,而且还会编竹席,家有良田数亩,可说衣食无忧。当她了解到我母亲的处境后,深表同情,并以较高的价买下柴,还给每人一碗糯米酒酿吃。还特别提出来认我母亲做“老伙”,母亲高兴地对她说:“我算是遇到贵人啦!”其时正当稻田中耕除草之际,她对我母亲说:“你母子帮我耗几天田(中耕除草),我供你们吃饭,还给工钱怎么样?”这对我家来说实在是求之不得的事,就满口答应了。当即她就带母亲和哥哥去她家田里耗。两人干了半天,她很满意,让他们接着耗。母亲看了看西斜的太阳,对她说:“老伙,我两个小儿子在家等我回去给他们做饭吃,否则他们今晚就要饿肚子。”她说:“好吧!明天干脆把你两个小儿子都带来,你俩耗田,两个小儿子就在这村或附近讨米要饭,晚上就都住在我家。连干几天,省得你们跑来跑去。”次日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起床吃早饭,然后母亲、哥哥挑着柴,我带着弟弟,一家四口迎着初升的太阳高高兴兴地出发了,其心情真有点像走亲访友。到母亲的老伙家后稍作休息,老伙就安排母亲和哥哥去耗田,然后叫我带着弟弟去要饭,并嘱咐我们几点注意事项,我和弟弟对她感到有几分亲切,我点点头,一手拿着个袋子一手牵着不到3岁的弟弟,挨家挨户地乞讨,每到一家门口先站着,然后说:“打发点,可怜可怜我们给点吃的吧!”有的给我们一点,我们就高兴地离开去另一家,但有些人不肯给,还有冷眼歧视赶我们走的。有时我俩还特担惊受怕,尤其是还未到人家门口,狗就狂叫起来,怕狗咬我们,吓得只好退缩,另走他家。
     第二天,我们实在不愿意去了,可母亲说:“不去怎么办?我拿什么给你们吃?还是要去!小心点!”我们只好离开母亲又去了。接连几天,还算幸运,没出什么事。母亲惦记家里的事,回去三天后又返回来,一家四口重复以前的做法。在这里又待了10来天,母亲和哥哥找不到事情做了,我们就在母亲的带领下一起去要饭,附近的村庄要遍了,就去较远的村子,后来走得更远些,越往后要饭就越困难了,去了多次的人家一般都不肯再给了。更惨的是我在马家湾村要饭时,到一家门口,一条狗向我扑来咬了我的脚和屁股两口,鲜血直流,我哭天喊地,母亲看见我的伤口,极不忍心地哭着说:“哎呀!这怎么办?”后来她向一个农民要来两个酸辣椒往我的伤口上擦,我痛得更加厉害了,哭喊声更高了。妈妈安慰我说:“儿子没关系,过几天就会好的。”不久,母亲就带着我们回家了,还说:“这就是我们的命,太苦了!”就在回家的路上,我们顶着烈日走到李家村旁的一棵大枫树下,母亲停下来叫我们坐在树荫下休息,然后她含着泪水无奈地哽咽着说:“儿子,以后你们三人在家自己过吧,我要出去了(改嫁),我实在没有法子可想了,只好把你们丢下。”兄弟三人听了号啕大哭起来,好像天崩地裂了。哥哥一边哭一边说:“妈妈,你不要出去,你出去了我们怎么办?就真成了没妈的孩子了,你就带着我们在家,再苦再累我们也不怕,也要跟着你到老,养你到老。”我们三兄弟哭得更伤心了,母亲也哭了,停了一会儿她说:“傻儿子,不要哭了,我不出去就是了,无论怎么样,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不会离开你们。”过了一会儿,我们擦干眼泪往回走。此后,又过了十来天颠沛流离的生活,稻子也近熟了就再也没听她说“要出去”的话了。
     P6-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