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山的那一边

山的那一边

  • 字数: 336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英]李德·哈特
  • 出版日期: 2014-04-01
  • 商品条码: 9787208100855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162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5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李德·哈特在第二次大战之后所写的本书,书中的大部分素材来自于他对某些在英国的战俘--德国将军们的采访记录。本书视角独特,为读者展现了由德国优选指挥部的将领们所描述的一场希特勒战争。
作者简介
李德?哈特爵士(Basil H.Liddell Hart,1895-1970),英国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生于法国巴黎。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任步兵团军官,并曾在战斗中负伤。后来加入英国皇家军事教育协会。一战结束后,先后服务于《英国每日电讯报》(1925-1935)和《英国泰晤士报》(1935-1939),从事军事记者工作。李德?哈特同时也是有名的军事战略家,在军事学上提出了“间接路线”的观念以及涵盖军事以外领域的“大战略”概念,同时他也是现代战争“装甲兵”作战的鼓吹者。李德哈特与克劳塞维兹同时被誉为西方战略思想史中的两位现代战略大师。主要著作有:《大战略――间接路线》、《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沙漠之狐隆美尔》等。1966年被英国皇家授予爵士勋章。
目录
初版序言
本版序言
部分 希特勒的将领
章 自寻死路的分裂
第二章 泽克特打造国队
第三章 布隆贝格和弗里奇时期
第四章 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时期
第五章 古德里安将军――初期胜利的
第六章 “阳光下的战士”――隆美尔
第七章 阴影下的军人
第八章 “老卫兵”――伦德施泰特
第二部分 走向战争
第九章 希特勒的崛起
第十章 装甲部队的崛起
第三部分 德国将领眼中的战争
第十一章 希特勒如何打败法国和拯救英国
第十二章 兵临敦刻尔克时下令“暂停进军”
第十三章 法国战事的终结和德军首次受挫
第十四章 哑火于地中海
第十五章 希特勒入侵苏联
第十六章 何以兵败莫斯科
第十七章 兵败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
第十八章 兵败斯大林格勒之后
第十九章 红军
第二十章 盟军进攻意大利
第二十一章 诺曼底失陷
第二十二章 西线指挥部眼中的刺杀希特勒密谋
第二十三章 希特勒孤注一掷――第二次阿登战役
第二十四章 希特勒――一位年轻将领的看法
结论
德军不错将领列表
译名对照表
战争是政治的破产(译后记)
摘要
    战时发生的一切在当时看来和在战后往往迥然不同,战后通常可以看得更清楚。领导人物的形象变化之大尤其如此。的公众形象在战时常常失真,而且随着胜负的潮起潮落而沉浮。
     战前,尤其是一度征服西方之时,希特勒形同巨人,他身兼拿破仑的战略、马基雅维里的狡诈和穆罕默德的激情。德军次在俄国受挫,希特勒的形象就开始减色。至二战行将结束时,希特勒被视为不懂军事的鲁莽汉,他那些疯狂的命令和愚笨无知大大成全了同盟国的胜利。德军的一切灾难均归咎于希特勒,德军的一切成就则归功于德军总参谋部。
     对希特勒的这种描述显然是不真实的,尽管其中也不乏某些真实之处。希特勒决非一个愚蠢的战略家,恰恰相反,他聪明过人,当然他也逃不脱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命运。
     他擅长出其不意,在战略心理方面堪称大师,并将战略心理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早在战前,他就曾告诉同伙如何在挪威发动大胆的突袭,一举占领挪威,如何将法军诱离马其诺防线。他比任何将领更清楚,怎样才能兵不血刃,先期挫败抵抗力量,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他洞悉对手的心理,将其玩弄于股掌之中,战略艺术运用之妙堪称少有。
     希特勒常常与他的军事专家意见相左,而事实又往往证明他是对的。专家的失策反衬出他的高明,使其威望与日俱增。这样的结果致使军事专家在后来说话没有分量,哪怕他们对战况的看法更为正确。在俄国的战役中,希特勒的缺点压倒了他的天赋,一错再错导致了有效失败。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要忘了,身为战略指挥家的拿破仑也曾为自己的胜利而陶醉,在同样的地点,犯下了同样的致命错误。
     希特勒的致命伤在于他拒绝"止损",在胜利的机会日趋渺茫之时,仍然执迷于进攻。但这显然也是次世界大战时协约国将领福煦(Foch)、黑格(Haig)和德国优选司令部的决策者兴登堡(Hindenburg)及鲁登道夫(Luden-dorff)很大的失策。这些人都是职业军人。德军在法国的溃败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希特勒犹豫不决,迟迟不肯批准从法国及时撤退。这种态度也与当年的福煦如出一辙。关键的区别在于当年身处战场的法军将领(并非比较高明)对福煦并不俯首听命,而在1944年和1945年,德军将领却不敢违抗希特勒的命令。
     正是通过探究这种对希特勒的恐惧和德军优选司令部的内部矛盾,我们才能对德军战略计划受挫的原因做出真实的解释。希特勒的战略直觉和德军总参谋部的战略运筹结合在一起,本当产生压倒一切的力量,但是双方冲突所产生的致命矛盾却成了他们对手的大救星。
     总参谋部体制下所产生的老派将领在战争中自始至终是德国战略思想的执行者。但是在捷报频传的日子里,他们的作用并没有被充分认识,等到战争的格局发生逆转,他们才进入公众的视线,并被同盟国的人民视为真正可怕的大敌。在二战的很后一年,德军总参谋部的代表人物伦德施泰特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无论在战事方面,还是在推翻纳粹的政变问题上,人们常问的不是希特勒将如何干,而是伦德施泰特会有何作为。
     人们曾把德军将领视为千人一脑、铁板一块,具有惊人的政治能量。这种印象说明了为什么同盟国方面一直指望德国将领会推翻希特勒,但这种指望很终落空。它也说明了公众为什么坚信德军将领和希特勒一样可怕,应对德国的侵略行为负责。这种看法若是指次世界大战尚情有可原,如今早就过时了。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德军将领所起的作用甚微,其作用很多就像一个失灵的刹车。
     战争开始时,德军将领的效能对希特勒的成功贡献颇大,但他们的作用被希特勒的成功所掩盖。当希特勒头上的光环黯然失色时,在外部世界的眼中,这些将领的作用开始凸显,但实际上他们在自己国家里却已经是力不从心了。
     这种情况是由一系列原因造成的。这些将领代表着保守的秩序,这种传统对新一代毫无感召力。新一代德国人是在革命精神和对国家社会主义狂热的信念中长大的。将领们的任何行动,若是要反对现政权,尤其是反对擅长蛊惑民众的元首,都难以得到部下的效忠。军事将领一向对公众事务颇为疏离,希特勒又狡猾地使他们对国政民情懵然无知,致使其行动受到牵制。另一个因素是,他们严守军纪,对自己在国家元首前作的效忠誓言难以释怀。一个自视甚高的军人却违背誓言岂非荒唐可笑,这是一种保证真实的情感,也是致使其缩手缩脚不敢犯上的很为冠冕堂皇的理由。当然,大难临头,却置同胞和国家的优选利益而不顾,这通常是因为一己私利从中作祟。从希特勒崛起到德国失败的12年里,德军将领始终力图排斥来自外界的干扰,为保持其在军事领域的专业话语权而作出不懈的努力。然而,是追逐个人的野心还是割舍一己私利,这对矛盾构成了他们致命的弱点。
     斗争的阶段以军方的保证优势而告终,但这种优势是通过希姆莱(Himmler)才间接地确立的。希姆莱利用希特勒的恐惧,促使希特勒一举剪除了罗姆(Roehm)上尉和其他褐衫队(Brownshirt,冲锋队又称褐衫队,德国纳粹党的武装恐怖组织――编者注)的骨干。虽然并不能肯定后者是否真的要推翻希特勒,但他们欲篡夺军权是确凿无疑的。这股势力被消灭以后,希特勒变得更加倚仗将领的支持,后者也得以在军界重树自己的优选威望。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