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可见的中国——新闻与现代世界的展开(1839-1919)

可见的中国——新闻与现代世界的展开(1839-1919)

  • 字数: 22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卞冬磊
  • 出版日期: 2024-05-01
  • 商品条码: 978757604738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4
  • 出版年份: 2024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对近代中国人而言,打开新闻纸,意味着现代世界的徐徐展开。本书以“阅读”为主要视角,切入近代中国的连续性历史——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讨论了“开眼看中国”“中西映照”“中国的一年”“世界的阴影”“乡村民族主义”等议题,展现了近代中国人借助新闻纸看到的世界、国家以及观念的变革。与“想象的共同体”不同,本书确认了报刊作为一种“可见性技术”,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扮演的新角色。
内容简介
本书用以往较少被学界关注的史料,以阅读为切口介入近代中国历史,连续性地阐述了新闻纸、读者、世界/国家的关系,可以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规范了本研究的理论视角——新闻、阅读与民族国家。第二部分包括一到四章,聚焦于1840年到1895年的阅读实践,由“开眼看中国”“打探西方”“中西映照”“从江南到京师”构成,用较为平实的语言,叙述了晚清官员群体读新闻纸的心态,包括他们为何而读、读者群如何扩大、其对西方的认知有何影响等问题。第三部分包括五到六章,聚焦于1895年到1898年。研究发现,这一时期的报刊读者群已由官员群体扩展为社会中更为普通的读书人。第四部分包括七到九章,聚焦于1902年到1919年。第七章“世界的阴影”主要聚焦一种“远距帝国主义”对晚清读书人国家想象的影响。第八章“祖国之爱”,主要选取了民族国家情感中不错烈的词语,分析了报纸上这个词语概念的流变;同时亦以晚清民国时期读书人的阅读实践为例,讨论了祖国意识在个人境遇与国家大事的共同作用下,被激发出来的历史。最后一章“乡村民族主义”初步呈现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即乡村民众如何“看见”五四运动。这个视角对以往五四研究集中于城市是一个有意义的补充。研究发现,乡村中国的民众同样感受到了“五四运动”的开展,但主要以演说、演戏与抵制日货为主,其依靠的是人际流动而不是新闻,这说明了乡村在自然状态下与国家的遥远,侧面反映出新闻纸的可见性具有的局限性。因此,本研究结语反思了新闻纸作为可见性的技术形式。
作者简介
卞冬磊,男, 1982年8月生,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硕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报刊史、媒介理论。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传播与社会学刊》等海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出版专著《古典心灵的现实转向:晚清报刊阅读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后期项目各1项;曾获江苏省社科优青、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南京大学青年五四奖章等奖励。
目录
导论可见的共同体
一、让事物可见
二、超越“想象的共同体”
三、阅读与国家
四、空间与交谈
五、近代中国的可见性
六、从可见性开始
第一章开眼看中国
一、作为新媒体的《澳门新闻纸》
二、朦胧的西方
三、互相联系的世界
四、动态中的各国
五、外部视角下的中国
六、走出想象
第二章打探西方
一、林则徐译报之后
二、两广总督的奏折
三、上海道台的探报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