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

  • 字数: 500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作者: (美)列文森|译者:季剑青
  • 商品条码: 978710116209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572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约瑟夫·里奇蒙德·列文森(Joseph Richmond Levenson,1920-1969)是美国历史学家 ,也是继费正清之后对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产生了深 远影响的代表学者。《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是 一部思想史著作,分为三卷,相继出版于1958、 1964、1965年,1968年出版合订本,是列文森的代 表作。该书从哲学思想、官僚制度、政治文化、社 会心理和理想人格等层面,生动分析了儒家文化的 精神特质以及儒家社会与政治的本质特征,重点论 述了儒家文化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与命 运,洞见迭出。全书以其宏大的架构和所讨论的问 题的重要性,成为中国研究领域无法回避的经典巨 著。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命题,如传 统与现代、历史与价值、保守与激进、东方与西方 、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等,在本书之后的众多甚至 是任何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中,都可见 到对这些问题或明或暗的回应。列文森的价值早已 超出了著作本身,他的思考与写作方式,他提出问 题的角度,至今仍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学人。
目录
译者导言 总序 第一卷 思想连续性问题 前言 导论:特殊和一般的历史求索 第一部分 早期现代中国思想文化的色调 第一章 清初思想中经验主义的流产 1.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2.科学与清代的经验主义:它们相合的程度 3.科学与清代的经验主义:它们的非同一性 4.骚动和稳定:对之前一个论断的回顾 5.结论 第二章 明代和清初社会中的业余理想:来自绘画的证据 1.社会与艺术中的明代风格 2.学者反学院主义的悖论 3.折中主义与鉴赏力 4.结论:作为业余理想之腐蚀剂的现代化 插曲:儒教以及它与道家的联系的终结 第二部分 中国文化的现代变形:思想选择的张力 第三章 中国本土选择中的折中主义 1.时间的考量变成空间的考量 2.曾国藩的折中主义 3.“中国”在普遍价值判断上遭受的侵犯 第四章 体和用 1.合理化 2.谬误 3.“体用”概念哲学意义的弱化 4.拒斥“体用”和拒斥革新:倭仁 5.拒斥“体用”和寻求新的合理化:经典的认可 第五章 今文学派和经典的认可 1.给中国历史注入新价值:康有为 2.今文经学认可的失效 第六章 现代古文经学对今文维新学说的反对、反动和革命 1.反动的古文经学的攻击 2.革命的古文经学的攻击 3.经书与历史 第七章 民族主义在脱离过去中的作用 1.对满族的攻击 2.文化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争取忠诚上的竞争 3.传统被重新整合入民族主义 第八章 对普遍有效性的强调:(1)维护传统 1.“择东西之精华” 2.蔡元培的例子 3.“物质”与“精神”:“体用”合理化方案的末路 第九章 对普遍有效性的强调:(2)攻击传统 1.儒教、基督教以及中国的选择 2.反传统主义对民族主义的压力 3.民族主义面对的社会压力:既要推动传统的僵化, 又要否定传统的僵化 4.对传统精神中创造力僵化的指控 第十章 共产主义 1.共产主义对痛苦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吸引力 2.残余的传统主义 3.对传统主义的让步:理性的策略还是情感的投入? 4.阶级分析 5.“反传统主义—本土主义”的融合 第十一章 西方列强与中国革命:文化变革的政治面向 结语:新词汇还是新语言 1.欧洲和中国的词汇变化:艺术与观念 2.语言的变化和连续性问题 注释 参考文献 第二卷 君主制的衰败问题 前言 第一部分 残迹的意味:最后的儒教与君主制(I) 第一章 君主制神秘性的丧失 1.作为喜剧人物的洪宪皇帝 2.晚清:儒教被重新界定为现代思想的对手 3.民国:儒教与君主制观念的窄化与交织 第二部分 张力与活力 第二章 儒教与君主制:基本的对峙 1.张力的记录 2.与封建主义的关系 3.与法律的关系 4.异族征服的因素 第三章 儒家官僚制人格的演变 1.贵族制、君主制与官僚制:三重奏的三个乐章 2.作为君主抑制贵族制的工具的官僚制 3.作为君主抑制官僚制的工具的贵族制 4.儒家官僚阶层的反抗 第四章 儒家内部的基本对抗 1.内与外 2.私与公 3.家庭与宗族 4.个性与学术 5.先例与法规 6.自由与监督 第五章 儒教与君主制:专制控制的限度 1.道德主义 2.忠诚 3.恐怖 4.权力的馅饼 5.“太极” 6.普天之下 7.朋党 8.德性、权力与无能为力 9.国家与皇室 第三部分 张力线的断裂 第六章 官僚制长期不为社会革命所动:儒教的作用 1.君主与人民 2.“寄生虫”效应 3.智识劳动的重要性 第七章 官僚制的脆弱之处:思想上的受攻击点 1.太平天国对儒家当权者的抨击的新鲜之处 2.儒家内在性学说的关键特质 第八章 太平天国对儒家之“天”的冲击 1.“传统的”叛乱者:与太平天国在观念上的分歧 2.太平天国的“天”与权力的超验氛围 3.《圣经》作为经书之接替者的意义 4.太平天国与儒家的关系 5.太平天国的平等主义 6.太平天国的独特冲击在心理上造成的反响 7.儒教与官僚制功能的分离 第四部分 意味的残迹:最后的儒教与君主制(II) 第九章 时代错置的形成 1.革命的名与实 2.形式与内容 3.残余的君主制和日本人支持的意图 结语:日本和中国的君主制的神秘性 注释 参考文献 第三卷 历史意义问题 前言 第一部分 脱离历史 第一章 微弱的生命:廖平与儒教和历史的分离 1.生平 2.原创性问题 3.从典范到预言 4.从预言到终结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