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刘诗白选集(第一卷):国际资本主义研究

刘诗白选集(第一卷):国际资本主义研究

  • 字数: 27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刘诗白
  • 出版日期: 2022-02-01
  • 商品条码: 978722012581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刘诗白是我国有名的经济学家,其很多前瞻性的预测如今都已成为现实。 2.刘诗白对我国转型时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本书系统性地呈现了刘诗白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本书为《刘诗白选集》的第一卷《国际资本主义研究》。收录了论文7篇、专著2部,大多为刘诗白先生早年思想,论述了其对国际资本主义的研究成果,指出了很多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问题,如过度金融化、金融危机、凯恩斯主义的破产、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等,并针对国际资本主义的特点,为我国经济以及东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反映了其对国际经济运行规律的深入了解与洞察。在对国际资本主义研究的基础上,刘诗白还指出了社会主义相对资本主义的优越之处,比如在核能的运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广阔道路。
作者简介
刘诗白,理论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财经大学名誉校长,《经济学家》杂志主编,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副主席(1993—1997年)。
目录
论文
论资本主义农业之发生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农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吗?
克服了重农学派的错误与局限性的科学论点
凯恩斯主义的破产
危机、调整与东亚经济的重振
金融危机防范与东亚经济重振
论过度金融化与美国的金融危机
专著
原子能利用上的两条路线
第一章 原子能利用方法的发现及其意义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无限广阔的道路
第三章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根本障碍
第四章 反对原子武器与氢武器生产,为和平利用原子能而斗争是世界人民的迫切任务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及其危机
引言
第一章 垄断前的资本主义时期的殖民制度
第二章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与殖民剥削的加深
第三章 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危机及其解体
摘要
     第一章 封建社会的农业 农业是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在古代和封建社会中,工业的组织以及与它相配合的所有形态,多多少少是与农业具有相同的性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世纪的社会接近是依照着农业生产的形式而塑立起来的。它是在历史上出现了500年左右(有些地方还不止)的庄园制度的基础,而使那隐藏着野蛮与残酷的封建社会的躯壳,不断地一代代地再生产出来。 封建的农业生产是以生产者的不自由为特征的。当时的农民是事实上的土地的私有者和简陋的生产工具的所有者,即如同马克思所说“正如蜗牛和它的壳一样”。而地主要在这种情况下去榨取封建的地租,自然是“只有靠超经济的强迫才能办到”(马克思)。这种超经济的强制关系,便在农民与地主的身份上表现出来。农民是领主的隶属者及人格上的依存者。这残酷而苦痛的关系,更由政治上的等级制度而巩固起来。当此种依存达于顶点时——即农奴制度下面,封建的农奴与古代社会中的奴隶,其命运的悲惨是相去不远的。 封 建 社 会 里 , 作 为 生 产 单 位 的 是 封 建 庄 园 。 此 种 庄 园 是 由村落共同体发展而来的,在德意志则表现为原始的马克思共同体Markgenossenschaft,在俄罗斯则表现为密尔制度Mir Opschatschina。这些原始的氏族的农业组织,在封建关系的开展中,有的乃渐渐地形成了庄园的形态,而为构成封建社会的细胞。庄园制度一般的特征是其自给自足性,各个闭塞的村落之间,互不往来。最初,连道路都没有,庄园内各农家除了生产食粮外,还得自己建筑房屋,制造家具,鞣制皮革,加工制造亚麻皮毛等衣着原料,等等。这种自然经济的统治特别盛行于封建制的初期A. D. 5~10世纪时代。 庄园制度下的农业行敞田制Open field system ,此名的由来是因为当时的田亩在耕种时广延全村,收获后便任其敞露,任人畜践踏。耕地与耕地之间,无较为的篱防和沟渠以为界限,这是与近代农耕用篱笆围定疆界截然不同的。牧场也是同样,只在草长时栏住,草收割后便作为公共牧场。 敞田制原有两种形态,其一是粗放农耕extensive cultivation 或名“wild field grass husbandry”,此制下耕地不定于一地,每年收割后就另择别的土地。这是一种原始的农业状态,根据Caesar和Tacitus的记述,在纪元前50年左右为日耳曼人采用。另一种则为集约农耕intensive cultivation,这即是在一定土地上年年耕种。原来extensive cultivation 只能行于游牧部族,因为他们能够自由地迁徙,同时又有广大的空旷之地存在。可是一旦定居开始,而土地也多为其他种族所占据时,农耕乃不得不限于其既有的地亩了,在封建庄园内,大体是行此种制度的。 但是土地的自然性质是有一定的限度的,继续不变地长期在一块土地上耕种(注一),土地的沃度便会渐次耗竭,因此,为补救这土质的耗竭,乃有休闲制度的发明,即是将土地分成几块,轮流耕种,这样,休耕的土地便会渐次恢复其生产力。欧洲当纪元800~1300年时,为此制最流行的时代。日耳曼人在踏上罗马社会的废墟时,尚有他们原始的火耕制,随即是伐林制,但他们也很快地采用了休耕制。 休耕制中又分为两田制two field system和三田制three field system ,两田制是将土地分两次轮耕,耕地或全种小麦,或是一半在秋季种以冬季谷物,如小麦wheat或裸麦rye,另一半春季种以大麦barley或燕麦oats。在三田制下,即将田分成三块,一块种冬谷,一块种春谷,其他一块休闲。三田制的益处在于能使同量的耕作中,产出更多的谷物。 13世纪时Walter of Hanley在Husbandry一书中论到三田制的优点,他说倘使有160英亩的土地,在二田制下则一年耕作的总亩数是240亩(休闲地耕二次,其余种植的80英亩耕一次),而谷物总量只是80亩所产。 又设有土地180英亩,行三田制,则一年耕犁面积仍然是240英亩(两块种植地各为60英亩,而休闲地为120英亩)。但是收获物已经是120英亩的产物了。对Walter of Hanley这种说明,Maitland 曾在其Domesday book and beyond 中有所批评,而以其过于理想。不过三田制较之二田制的节省劳动力确是毋庸置疑的了,而事实上,三田制是封建时代下农作进步的一个阶段,直到19世纪尚普遍存在于各地。 不论耕作是三田制或二田制,庄园内土地的分划仍然是不变的,一村的耕地,分为若干地段furlong,每furlong又分为若干条地strips,条地的面积不一,有一英亩的acres,也有半英亩的。阔度都是4杆rods,最初分派土地在英国为120英亩,称为hide,但后来减成hide 的1/4。在德意志正常的标准是40英亩(Tagwerk)。亥特原系由4码宽的条地组成,因为是要适合8个耕畜耕作而计算得的宽度。码地virgate则为每一条地的宽度为一码,便于双牛耕作者,各条地间的区划为适于耕畜的转弯,往往舍直线而采S形。 农民所有的条地是散在村落各地,而不在居宅附近,就是领主土地也不在一处,这种分散杂处的农地分配,形成中世纪农业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