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电路分析基础 第2版

电路分析基础 第2版

  • 字数: 548
  • 出版社: 机械工业
  • 作者: 李丽敏
  • 商品条码: 9787111754176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6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电路绪论开篇,每章都配有标注重难点的知识图谱展示知识脉络,应用案例强调了理论联系实际,每节都有思考与练习,每章以本章小结、能力检测题结尾。除绪论外,本书分为15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电路定理、一阶电路、相量法、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三相电路、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拉普拉斯变换、网络函数、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二端口网络、非线性电路简介。配套内容与本书完全一致,包含全部例题和能力检测题解析的多媒体PPT课件;64个微课动画视频;含10套试题及标准答案的试题库;配套教学大纲、授课方案、授课计划书、电子教案、仿真软件Multisim 14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等立体化教学资源,有超高附加值。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高职高专院校电类及相关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有关专业研究生报考人员的复习参考书,同时还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李丽敏老师长期从事电路、数电、模电的教学工作,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她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为本书的质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0章绪论1 01电路理论发展简史及研究热点1 02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概述及知识体系2 03电路分析基础学习方法及学习建议4 第1章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5 11实际电路和电路模型6 111实际电路6 112电路模型7 12电流、电压及其参考方向9 121电流9 122电位、电压和电动势10 13电功率和电能12 131电功率12 132电能13 14电阻元件13 141线性电阻13 142短路与开路15 143功率与电能15 15独立电源16 151电压源16 152电流源17 16受控电源19 161受控源19 162受控源的注意事项20 17基尔霍夫定律21 171几个有关的常用电路术语21 172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21 173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22 18应用案例23 本章小结24 能力检测题25 第2章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28 21电路的等效变换28 211一端口网络等效29 212电路的等效变换29 22电阻的等效变换30 221电阻的串联30 222电阻的并联31 223电阻的△等效变换32 23独立源的等效变换34 231电压源的串联和并联34 232电流源的串联和并联35 233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其等效 变换35 24含受控源一端口网络的等效36 241受控源的串、并联及等效变换37 242输入电阻38 25应用案例39 本章小结40 能力检测题42 第3章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46 31电路的拓扑图及电路方程的独立性46 311网络图论的初步知识46 312KCL、KVL的独立方程数48 322b法和支路法49 3212b法49 322支路法49 33网孔电流法50 331基本的网孔电流法50 332特殊的网孔电流法52 34回路电流法53 35节点电压法55 351基本的节点电压法55 352特殊的节点电压法56 36应用案例60 本章小结61 能力检测题62 第4章电路定理66 41叠加定理67 411叠加定理的简介67 412齐性定理的简介69 42替代定理70 421替代定理的简介70 422定理的应用71 43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72 431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简介72 432定理的证明73 433定理的应用74 44最大功率传输定理78 45特勒根定理79 451特勒根定理的简介79 452定理的验证80 453定理的应用81 46互易定理81 461互易定理的简介81 462定理的应用82 47对偶原理83 48应用案例85 本章小结86 能力检测题87 第5章一阶电路92 51动态元件93 511电容元件93 512电感元件95 52动态电路的方程及其初始条件97 521动态电路的方程97 522动态电路的初始条件98 53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100 531一阶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100 532一阶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103 54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104 541一阶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104 542一阶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105 55一阶电路的全响应107 551一阶RC电路的全响应107 552一阶RL电路的全响应108 553直流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108 56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和冲激响应110 561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111 562一阶电路的冲激响应113 57应用案例116 本章小结117 能力检测题120 第6章相量法123 61正弦量123 611正弦交流电路123 612正弦量及其三要素124 62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126 621复数表示法及运算法则127 622相量表示法128 623正弦量运算的相量形式129 63电路定律的相量形式130 631电路基本元件的相量形式130 632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132 64应用案例133 本章小结134 能力检测题135 第7章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138 71阻抗和导纳139 711阻抗和导纳139 712阻抗、导纳串联与并联及其等效 互换141 72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142 73正弦稳态电路的功率145 731瞬时功率145 732平均功率(有功功率)146 733无功功率146 734视在功率147 735复功率148 74功率因数及其提高149 741功率因数的定义149 742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149 743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149 75最大功率传输150 76串、并联谐振151 761串联谐振152 762并联谐振153 77应用案例155 本章小结155 能力检测题158 第8章三相电路162 81三相电路162 811三相电源163 812三相电路的连接164 82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165 821对称三相电路的计算方法165 822应用举例166 83不对称三相电路的概念168 831负载不对称三相电路168 832相序指示器169 84三相电路的功率及测量171 841三相电路功率的计算171 842三相电路功率的测量172 85应用案例174 本章小结174 能力检测题176 第9章含有耦合电感的电路179 91耦合电感180 911耦合现象180 912耦合电感的伏安关系181 92含有耦合电感电路的计算183 921耦合电感的串联183 922耦合电感的并联184 923去耦等效电路185 93空心变压器186 931空心变压器的电路模型186 932空心变压器的等效电路187 94理想变压器188 941理想变压器的理想化条件188 942理想变压器的主要性能188 95应用案例191 本章小结192 能力检测题192 第10章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195 101非正弦周期信号196 1011产生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原因196 1012谐波分析法196 102非正弦周期函数分解为傅里叶级数197 1021非正弦周期函数的傅里叶级数197 1022非正弦周期函数的频谱201 103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202 1031非正弦周期函数的有效值202 1032非正弦周期函数的平均值202 1033非正弦周期电流与电压的测量203 1034非正弦周期函数的平均功率203 104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计算205 105应用案例207 本章小结208 能力检测题209 第11章拉普拉斯变换212 111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基本性质212 1111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213 1112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213 112拉普拉斯反变换216 1121求拉普拉斯反变换的方法216 1122部分分式展开法216 113运算电路220 1131基尔霍夫定律的运算形式220 1132电路元件电压、电流关系的运算 形式220 1133运算电路模型222 114应用拉普拉斯变换法分析线性电路223 1141运算法和相量法的比较223 1142运算法的应用223 115应用案例227 本章小结227 能力检测题228 第12章网络函数231 121网络函数的定义232 1211网络函数的定义及分类232 1212网络函数的性质233 122网络函数的零点和极点235 1221零点、极点的定义235 1222零点、极点分布图235 123零点、极点与冲激响应236 1231零点、极点与冲激响应的关系236 1232网络函数的零点、极点与系统 稳定性之间的关系236 124零点、极点与频率响应238 125卷积239 1251卷积的定义239 1252卷积定理及应用240 126应用案例241 本章小结241 能力检测题242 第13章电路方程的矩阵形式245 131割集246 1311割集的定义246 1312基本割集247 132关联矩阵、割集矩阵和回路矩阵247 1321关联矩阵247 1322割集矩阵249 1323回路矩阵251 133回路电流方程的矩阵形式253 1331复合支路253 1332支路方程的矩阵形式253 1333回路电流方程的矩阵形式254 134节点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256 1341支路方程的矩阵形式256 1342节点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256 135割集电压方程的矩阵形式258 136状态方程260 1361状态变量和状态方程260 1362状态方程的列写方法260 137应用案例262 本章小结264 能力检测题264 第14章二端口网络266 141二端口网络的定义266 1411一端口网络266 1412二端口网络267 142二端口网络的方程和参数268 1421导纳方程和Y参数268 1422阻抗方程和Z参数270 1423传输方程和T参数271 1424混合方程和H参数273 143二端口的等效电路275 1431Z参数等效电路276 1432Y参数等效电路276 144有载二端口网络和特性阻抗277 1441有载二端口网络277 1442二端口网络的特性阻抗278 145二端口网络的连接279 1451二端口网络的级联280 1452二端口网络的并联280 1453二端口网络的串联281 146应用案例282 本章小结283 能力检测题285 第15章非线性电路简介288 151非线性元件289 1511非线性电阻289 1512非线性电容291 1513非线性电感291 1514忆阻器292 152非线性电阻电路的分析294 1521解析法294 1522图解法(曲线相交法)294 1523小信号分析法295 1524分段线性化法299 153非线性电路的混沌现象301 154应用案例302 本章小结303 能力检测题303 参考文献30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