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有为有守 : 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

有为有守 : 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

  • 字数: 509
  • 出版社: 上海人民
  • 作者: 许纪霖 著
  • 商品条码: 9787208186644
  • 版次: 1
  • 页数: 624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1895—1949年间中国知识分子的人际交往、私人脉络、团体组织以及与城市公共媒体的关系,是一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史。本书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笔墨介绍了梁启超、陈独秀等众多著名知识分子的社会交往,亲疏聚分。 当科举和门第嬗变为学校和文凭,以儒家文化为共同价值观的思想框架逐渐解体。从朦胧且短暂的新文化联盟,到各种各样的主义与流派,聚散分群的近代知识分子群体构成了近代中国耀眼的知识光谱。 在这样一个大转型时代,知识分子身处都市并接受了新式教育,作为思想文化的主体,他们承担着启蒙大众的使命,而作为启蒙者,他们自身又面临着从传统向现代怎样的转型?
作者简介
许纪霖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瞿 骏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宋 宏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王晓渔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王儒年 中国药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唐小兵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储德天 上海教育出版社副编审 郑志峰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目录
初版序言(2008) 一、都市空间网络 二、管理型公共领域与批判型公共领域 三、都市知识分子的特征 四、知识分子共同体与公共交往 第一章 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 一、从“士绅社会”到“知识人社会” 二、“知识人社会”的公共网络:学校、社团与传媒 三、为何重建社会重心失败? 第二章 士人、城市与权力:清末沪上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一、日常生活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私谊网络 二、认同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会社网络 三、政治变迁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集会网络 四、印刷与权力:清末知识分子交往的传播网络 第三章 岂有文章惊天下:五四时期京沪知识分子的公共生活 一、从上海到北京:《新青年》知识群体与北京大学 二、从政团到社团:《改造》派知识群体的凝聚与介入 第四章 分歧与底线:1920年代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一、 1920年代前中期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二、 1920年代后期上海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第五章 疏离与融合:1930年代的知识分子与上海地方社会 一、“左联”知识分子:居无定所的漂泊者 二、“开明书店派”知识分子:植根上海社会的文化移民 三、上海地方名流:跻身城市精英的另类知识分子 第六章 十字街头的象牙塔:1930年代北平知识分子的交往世界 一、胡适派学人群与北平自由知识分子的交往网络 二、传统、现代交往的双重面相与京派文人的交游网络 三、《大公报》与北平知识群体的媒介网络 第七章 地缘、学缘与惯习: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共同体 一、联大的公共空间 二、联大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与自我认同 第八章 重建社会重心:战后知识分子的同人群体 一、储安平与《观察》群体 二、《时与文》群体 三、胡适与《独立时论》群体 四、吴景超与《新路》群体 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