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黄梅戏传播形态研究

黄梅戏传播形态研究

  • 字数: 272
  • 出版社: 中国戏剧
  • 作者: 陈继华|
  • 商品条码: 978710405449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0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黄梅戏舞台传播主体为立足点,力求将 民间组织、商帮团体和班社艺人等三大主体放在一 起进行综合考察,在兼顾黄梅戏传播个性的基础上 对戏曲舞台传播共性展开初步研究。全书运用传播 学的方法,根据黄梅戏早期传播的地理走向和传播 方式的不同分别对黄梅戏的水路传播、舞台传播、 电影传播和电视传播等方面作了一个大致的梳理, 力图阐明在不同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作用下黄梅 戏艺术形态的变化和发展,以丰富和完善黄梅戏史 研究。
目录
地方性·戏曲艺术的显性特征——序陈继华《黄梅戏传播形态研究》 绪论 一、黄梅戏发展概况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综述 第一章 黄梅戏早期名称演变与水路传播 第一节 “一戏多称”:黄梅戏的名称演变与区域传播 一、黄梅戏名称的纵向考察 二、黄梅戏早期名称与传播形态 三、黄梅戏早期名称的地域差异 第二节 早期黄梅戏的水路传播路线与花鼓采茶剧种的生成 一、“西向传播”与湖北打锣腔的生成 二、“南向传播”与赣北采茶戏的出现 三、“东向传播”与黄梅戏剧种的形成 第二章 从灯会传播到节庆展演:黄梅戏舞台传播主体的嬗变和发展 第一节 戏曲舞台传播的两点认识 一、戏曲舞台传播的基本特征 二、戏曲舞台传播主体的界定 第二节 黄梅戏舞台传播主体的主要类型 一、灯会传播与乡村草台 二、宗族传播与祠堂戏台 三、职业班社与商业戏园 四、时政助推与节庆展演 第三章 坚守与突破:两种黄梅戏电影形态的同质异构 第一节 大陆黄梅戏电影与港台黄梅调电影 一、大陆黄梅戏电影的兴起与发展 二、港台黄梅调电影的兴衰 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坚守:黄梅戏电影传播的同质化现象 一、民间故事与女性主题的融合 二、经典剧目的改编与叠合 三、黄梅戏经典唱段的“翻译”与扩散 第三节 “戏”与“影”的各自诠释 一、“以戏观影”:“影戏”传统与大陆半纪录片式黄梅戏电影 二、“以戏就影”:“港式好莱坞”与港台黄梅调电影类型 第四章 “声屏移植”与黄梅戏的广播电视形态 第一节 黄梅戏与广播电视 一、黄梅戏广播的兴起与发展 二、黄梅戏电视形态的类型 第二节 黄梅戏的音响化、音像化与歌曲化 一、黄梅戏的音响化 二、黄梅戏的音像化 三、黄梅戏的歌曲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安徽省黄梅戏传统剧目梗概 附录二 黄梅戏电视剧统计表(不含黄梅戏舞台纪录片)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