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老子真面目

老子真面目

  • 字数: 37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崇文书局
  • 作者: 董子竹
  • 出版日期: 2016-10-01
  • 商品条码: 978754034192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94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老子真面目(精)》作者董子竹认为对于《老子》全书的每个段落,不能停留在表面的哲理之上,老子思想与整个人类现在通行的逻辑理性的各种哲学理论体系,从生命观讲就不是一回事。因此,本书从“生命和宇宙”一体的角度来揭开《老子》的真面目,并提出《老子》是中华文化的母经。
作者简介
董子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践行者和传播者,对儒、释、道三家都有切身的体认和独到的见解,并对西方文化有较深入研究。人生经历传奇:年轻期间入北京的秦城监狱,于狱中向各位学术大家学西方哲学;上世纪80年代任西安市戏剧研究所副所长、西安市作家协会副;1993年在庐山东林寺出家,后任九江江矶寺住持,1998年还俗;现任南昌上市公司正邦集团高级企业顾问,指导企业的重大决策和文化建设;贾平凹小说《废都》中二号人物孟云房的原型;其子董逋(善源居士)亦曾出家,法号慧开。
已出版的著作有:与南怀瑾商榷系列《金刚经到底说什么》(2000年)、《论语正裁》(2001年)、《老子我说》(2002年);解读《圣经》系列《旧约东方解》(2007年)、《新约东方解》(2007年);国学与企业管理系列《与企业家聊国学》(2008年)、《总裁必修国学》(系列VCD);长篇历史小说《大明宫祭》(上中下三册,2015年)。
目录
总序
怎样读《道德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第四十七章、第四十八章、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第六十九章、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第七十四章、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第七十七章、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第八十章、第八十一章
书后语:中国,在《老子》文化中超越
摘要
    中国古代经典中,像《老子》**章这样以极其严密的逻辑,讲述“心”“生命”“知”的基本运动形态的文字,是极为罕见的。就是《老子》本身,后面章节的行文风格也多是对自己心灵“知”运动状态的诗一般的描绘,却没有了像**章这样层次分明的几乎是纯逻辑的语言。
    就中国古文化全体说,除了《老子》**章之外,就像《大学》《中庸》这些类近似教科书一样的经典,也都是提示人们在自我的生命活动中,即在具体“知”中,如何具体“用心”,“致良知”。从来没有如现在的西方哲学那样,把什么概念都条分缕析地讲个玄天玄地。中国古代经典永远只是讲“用心”。不是直接教你如何“致良知”,而是圣贤们通过自己对某事、某物、某人的看法,来体现自己是如何“致良知”的。庄子、孟子的主要篇章都是如此。
    这不仅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许多经典著作,就是和佛经也有极大的差别。
    《老子》不同于上述我们所说的致良知的思路。老子是在长期的智慧自来中看清了生命系统的整体面貌,《老子》前半部就是对“道”本体的运动和盘托出。
    **章的核心是围绕老子对我们自己生命的*根本的东西的体认,即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非有不可的东西,即我们的“见闻觉知”,“心”―“知”―“阿弥陀”。这个“能量”本身是如何运动的?这是《老子》**章的核心。
    何谓“道”?在这里,即在《老子》**章中,只能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一句话,它是一切一切的本源之“力”之“能”。有物混成,这个有物是一个使动句,使物有的哪个混成就是“道”。混成这个词的使用,可以查佛家《楞严经》,即一切使“物”“有”的“那个”,只能是众缘合和的“混成”。“道”即一切的生命合力的本体、本身、本来。即不落于“有”,也不落于“无”。所谓先天地生,就是说没有时空,便先有了“知”―“阿弥陀”。
    现在有许多解此经者,把“道”讲成“规律”“道路”,所以其断句是“道可道,**道”,第二个“道”就成了“言说”。人们不知,这个“言说”只是人类**的“意识”的产物,而这对于“道”本身来说,可有可没有。这就是说,“言说”“意识”不是“道”的根本本性,只是“道”的衍生物。“道”的本性只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许“生”,不许“生”是“道”的权利。道可,道非。
    那也就是说,如果光讲这个“道”字,在别的经文中是不是可以讲成规律、道路,那要另说。如果是讲此处经文,那是接近不对的。
    人们如此解,如此断句,把“道可道,**道”理解为语言难以表达的原则、规律。其*根本的原因是这些解者“人”“我”二相难弃,不由就从“我”的感官出发,也就是从个人意识出发,说“道”不可“道”,不可言说。现代人则是套用了西方文化对“哲学”的一些概念,推理出“道”是规律、道路。实际上,他们的本意是想把“道”说成是黑格尔式的“优势地位意识”。猪皮用来植人皮,这是**成问题的,下面我们会详加分析。
    “知”―“阿弥陀”―“心”的**个作用是“分别”。
    道生一,“道”的*基本表现特征就是“见闻觉知”的“心”―“知”―“阿弥陀”。在中国文化中屡经反复强调的“一”,就是对“道”启动为“见闻觉知”的初始状态的表达,也即能所不分时“知”的状态。任何“见闻觉知”都是“分别”,而任何“分别”必起自“无分别”。虽然这个“无分别”很难被觉察,但相对于“见闻觉知”的分别,则必有一个“无分别”。这个“无分别”假名为“一”,即《中庸》所谓未发之谓中。
    “道”表现出的根本之“德”,也就是生命之成为生命之根本“德”,就是“见闻觉知”,“心”―“知”―“阿弥陀”的出现。然而任何“见闻觉知”必有三个特点:
    **,必须落实为一个“分别”。也就是说“道”的整体运动一旦显相,必须落实于一个特殊的个体的“分别”。如果没有分别认知,也就没有“道”的运动,此即老子说的道之为物,在这里便是生命运动“两难”的开始。佛家讲生命的“十二缘起”的**个缘起叫“无明缘行”,也是说的这个意思。
    第二,“道”的运动一旦转化为“见闻觉知”,“心”―“知”―“阿弥陀”,必须表现为“能知”和“被知”对立、对应,也即“一生二”。正如此章的下文: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知”在未“出”之前,二者是优势地位同一的,不会有分分秒秒的异差,更没有丝毫不合拍的事。离“能知”无“被知”,离“被知”也无“能知”。更进一步说,“能知”本不可知,如“眼睛”永远看不了自己一样。但知了“被知”,也就肯定了“能知”的存在。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指的这个意思。知“被知”,即见“能知”,方为真知。
    第三,“道”的基本之“德”是什么?既然是生命之成生命之根本“德”:“见闻觉知”,即“心”―“知”―“阿弥陀”的出现,那么,“知”的**必是“知知”,即儒家说的“明明德”,佛家说的“明心见性”。
    任何一种把问题搞得玄而又玄的理论,什么神通、什么智慧、什么道德、什么理想、什么信仰、什么追求、什么幻想、什么激动、什么消沉……包括所谓“真善美”“假丑恶”。人类文化概念上一切的一切,与“道”的这个**目的都不沾边。人类摆脱不了这些观念,但用这些观念又解释不了“道”,于是想到了用“不可道”的观念套在老子头上。老子不是教授,他不言“道”,是因为他时时刻刻在“道”中,并不是“道”真不可道。所以“道可道,**道”的断句肯定不符老子的原意。《老子》**章本身就是说“道”是“可道”的。
    P8-1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