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社会医学 第2版

社会医学 第2版

  • 字数: 53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 作者: 卢祖洵,程峰
  • 出版日期: 2024-02-01
  • 商品条码: 9787117357142
  • 版次: 2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4
  • 出版年份: 2024
定价:¥7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课程体制改革与建设规划以培养医学生正确的医学观为宗旨。在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的前提下,推荐社会医学的新成果、新方法和新进展,紧密联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际及社会卫生发展变化,体现中国特色,展示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优选性、启发性和实用性。本教材在广泛吸纳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医学基本构架的完整和全面,力求创新。新版《社会医学》教材在原有16章的基础上可能增加1-2章,版面字数控制在50万以内,修改重点内容主要包括健康中国战略、大卫生和大健康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冠肺炎等新发传染的社会防控措施等。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社会医学的性质、内容与任务/1
一、社会医学的性质/1
二、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2
三、社会医学的基本任务/2
第二节社会医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3
一、与医学相关学科的关系/4
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5
第三节社会医学的发展历史/5
一、社会医学的萌芽/6
二、国外社会医学的创立与发展/6
三、我国社会医学的发展/8
第二章医学模式/10
第一节医学模式概述/10
一、医学模式的概念/10
二、医学模式的特点/10
三、医学模式的作用/11
第二节医学模式的演变/11
一、神灵主义医学模式/11
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12
三、机械论医学模式/12
四、生物医学模式/13
第三节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4
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产生的背景/14
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凝聚的过程/17
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和观点/18
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20
第四节医学模式的研究进展/22
一、高水平康强医学模式/22
二、大生态医学模式/22
三、现代整体医学模式/22
四、其他的医学模式/23
第三章社会医学基本理论/24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的社会性/24
一、健康与疾病的相关概念/24
二、健康的社会性/25
三、疾病的社会性/26
第二节医学与卫生事业的社会属性/27
一、医学的社会属性/27
二、卫生事业的社会属性/28
第三节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向性/29
一、社会经济发展是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29
二、健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30
三、社会发展目标是制定卫生发展目标的依据/30
四、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制约/31
第四节健康公平性/31
一、健康状况的公平性/31
二、卫生服务的公平性/32
三、医疗保障体系的公平性/32
第五节健康高危险性理论/33
一、高危人群/33
二、高危因素/33
三、高危环境/33
第六节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34
一、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概念/34
二、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模型/34
三、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行动框架/35
四、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价值理念/35
第七节健康社会资本理论/36
一、社会资本的概念/36
二、社会资本的健康促进功能/36
三、利用健康相关社会资本的途径和方法/37
第八节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38
一、“健康融万策”的概念/38
二、“健康融万策”在国际上的发展/38
三、“健康融万策”在我国的确立及发展/38
四、“健康融万策”理念的贯彻/39
第四章社会医学研究方法/40
第一节概述/40
一、社会医学研究的特点/40
二、社会医学研究的类型/40
三、社会医学研究的基本程序/41
四、社会医学研究的思维方法/44
第二节社会医学定量研究/44
一、定量研究特点及应用/44
二、定量研究常用的调查方式/45
三、调查问卷设计/46
第三节社会医学定性研究/52
一、定性研究的特点及应用/52
二、定性研究常用的调查方式/53
第五章社会卫生状况/60
第一节概述/60
一、社会卫生状况的含义/60
二、社会卫生状况的内容/60
三、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的意义/60
四、研究社会卫生状况的资料来源/61
第二节社会卫生状况评价指标/63
一、人群健康状况评价指标/63
二、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指标/67
第三节世界卫生状况/69
一、全球总体健康状况/69
二、全球主要健康问题/71
三、危害健康的社会因素治理情况/72
第四节中国卫生状况/74
一、中国人群总体健康状况/74
二、中国人群主要健康问题/77
三、危害健康的社会因素治理情况/80
第六章社会因素与健康/82
第一节概述/82
一、社会因素的概念和分类/82
二、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83
三、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机制/84
第二节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85
一、衡量经济发展对健康影响的指标/86
二、经济发展与健康/86
三、社会阶层与健康/88
四、社会营养与健康/89
第三节社会发展因素与健康/92
一、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92
二、社会制度与健康/93
三、社会关系与健康/94
四、社会人口与健康/96
五、社会保障与健康/97
六、科技与健康/99
七、城市化与健康/100
第四节社会文化因素与健康/100
一、文化的含义/100
二、文化影响健康的特点/102
三、各种文化现象对健康的影响/102
第七章心理、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105
第一节心理因素与健康/105
一、概述/105
二、个性心理特征与健康/106
三、情绪与健康/108
四、心理压力与健康/109
五、积极心理因素与健康/111
第二节行为生活方式与健康/112
一、行为与健康/113
二、生活方式与健康/116
三、行为生活方式与疾病/117
第三节心理、行为生活方式干预/119
一、个体干预/119
二、群体干预/120
三、不同场所的干预/121
第八章生命质量评价/123
第一节概述/123
一、生命质量研究的起源与发展/123
二、生命质量的相关概念/124
第二节生命质量评价的特征及内容/125
一、生命质量评价的特征/125
二、生命质量评价的内容/126
第三节生命质量评价量表/128
一、生命质量评价量表的分类/128
二、常用生命质量评价量表/128
第四节生命质量评价量表的构建/133
一、选择量表/133
二、建立新量表/134
第五节生命质量评价的应用/135
一、人群健康状况的评定/135
二、疾病负担的评估/135
三、卫生方案的选择/136
四、卫生服务效果的评价/136
五、卫生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决策/136
六、健康影响因素与防治重点的选择/137
第九章健康管理与健康危险因素评价/139
第一节健康管理及其工作模式/139
一、健康管理的含义与特点/139
二、健康管理的产生背景与发展/140
三、健康管理的组织形式及其工作模式/141
第二节健康危险因素及其评价方法/143
一、健康危险因素的概念、特点及分类/143
二、健康危险因素评价/145
三、个体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方法/146
四、人群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方法/153
第三节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方法的应用/154
一、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应用范围/154
二、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的应用前景/156
第十章卫生服务研究/158
第一节概述/158
一、卫生服务研究的概念与目的/158
二、卫生服务研究的分类/158
三、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159
四、卫生服务研究的方法/160
五、我国卫生服务研究进展/161
第二节卫生服务的需要、需求和利用/162
一、基本概念/162
二、卫生服务需要的测量与分析/163
三、卫生服务利用的测量与分析/164
四、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指标的应用/166
五、影响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的因素/166
第三节卫生资源/167
一、卫生人力/167
二、卫生费用/168
三、卫生技术/169
第四节卫生服务系统评价/170
一、卫生服务综合评价/170
二、卫生服务绩效评估/172
第十一章社会卫生政策分析/174
第一节概述/174
一、卫生政策的本质与功能/174
二、卫生政策分析的框架和要素/175
第二节卫生政策分析方法/176
一、卫生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177
二、卫生政策目标确定的分析方法/178
三、卫生政策备选方案的分析方法/180
四、卫生政策实施过程的分析方法/180
五、卫生政策效果评价的方法/182
第三节卫生政策分析过程/182
一、卫生政策的制定/182
二、卫生政策的实施/184
三、卫生政策的评价/185
四、卫生政策的终结/186
第十二章社会卫生策略/188
第一节全球卫生策略/188
一、人人享有卫生保健/188
二、初级卫生保健/189
三、联合国发展目标/191
四、全球健康城市策略/192
第二节中国社会卫生策略/193
一、中国卫生工作方针/193
二、中国初级卫生保健策略/194
三、健康中国战略/195
四、我国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策略/198
五、国家基本医疗卫生制度/199
第三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策略/199
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99
二、我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策略/200
三、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202
第十三章家庭保健/204
第一节家庭因素与健康/204
一、家庭类型/204
二、家庭结构/205
三、家庭功能/206
四、家庭关系/206
第二节家庭健康研究的理论基础/207
一、家庭研究理论/207
二、家庭健康模式理论/208
三、家庭生活周期理论/208
第三节家庭保健内容/211
一、家庭保健的概念和特点/211
二、家庭保健目的和工作机制/211
三、家庭保健形式/212
第四节家庭健康评估/216
一、家庭健康评估的概念/216
二、家庭健康评估的情境/216
三、家庭健康评估原则、条件和程序/216
四、家庭健康评估内容/217
五、家庭健康评估工具/217
第十四章社区卫生服务/221
第一节概述/221
一、社区的概念、要素和类型/221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和特性/222
三、我国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必要性/223
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概况/224
第二节社区卫生服务内容、方式和组织机构/226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和提供者/226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226
三、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方式/227
四、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机构/227
五、社区卫生服务的网络建设/229
第三节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230
一、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机制/230
二、社区卫生服务的双向转诊机制/230
三、社区卫生服务的家庭医生签约机制/231
四、社区卫生服务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232
五、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模式/233
第十五章弱势群体的社会医学/236
第一节妇女群体的社会医学/236
一、妇女的生理、心理特点/236
二、妇女群体的主要社会卫生问题/237
三、影响妇女健康的社会因素/238
四、提高妇女健康的社会卫生策略/238
第二节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医学/240
一、儿童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240
二、儿童青少年的主要社会卫生问题/240
三、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社会因素/242
四、提高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社会卫生策略/243
第三节老年人群的社会医学/243
一、老年人群的生理、心理特点/244
二、老年人群的主要社会卫生问题/244
三、影响老年人群健康的社会因素/246
四、提高老年人群健康的社会卫生策略/247
第四节残疾人群的社会医学/247
一、残疾人认知和情感特点/248
二、残疾人群的主要社会卫生问题/248
三、影响残疾人群健康的社会因素/249
四、提高残疾人群健康的社会卫生策略/250
第五节流动人口的社会医学/251
一、流动人口的概念和特征/251
二、流动人口的主要社会卫生问题/252
三、影响流动人口健康的社会因素/252
四、提高流动人口健康的社会卫生策略/253
第十六章社会因素相关疾病的防控/255
第一节概述/255
一、社会因素相关疾病的含义/255
二、社会因素相关疾病的特点/256
第二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56
一、概述/256
二、社会危害/257
三、预防与控制/258
第三节新发传染性疾病/259
一、概述/259
二、社会危害/260
三、预防与控制/261
第四节自杀/262
一、概述/262
二、不同人群自杀的社会根源/263
三、预防与控制/265
第五节吸毒/267
一、概述/267
二、社会根源/269
三、预防与控制/269
第六节意外伤害/270
一、概述/270
二、常见意外伤害的社会根源/271
三、预防与控制/273
第七节性传播疾病/276
一、概述/276
二、社会根源/277
三、预防与控制/277
推荐阅读/280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28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