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

  • 字数: 10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作者: 陈海涛 陈琦
  • 出版日期: 2017-11-01
  • 商品条码: 9787108060273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47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9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新的视角,新的媒介,新时代的敦煌艺术研究与阐释。▲ 引领读者走进一座曾令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等艺术家为之动容、潜心临摹的北魏特窟,体验敦煌艺术的永恒魅力,了解如何观看和欣赏敦煌艺术。▲ 248面全彩内文,385幅高清敦煌壁画图片及临摹线描图、示意图,扫描书后二维码,可浏览窟内全景及两部原创动画阐释影片。
内容简介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完整保存了自北凉到元代绵延一千余年的佛教石窟艺术,至今仍有492座洞窟存留壁画及彩塑。本书旨在以一座曾令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等艺术家为之动容、潜心临摹的北魏经典洞窟为例,引领普通观众去了解敦煌石窟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成就。《图说敦煌二五四窟》的两位作者陈海涛和陈琦,分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已有十余年。在以历史叙述的方式铺陈了254窟开凿的时代背景之后,他们从细读254窟南北两壁的三铺美术目前的经典壁画入手,有序地循着窟内空间展开,结合建筑形制与壁画、彩塑内容,对石窟的营建和构思做了整体解读。借助美术工作者的视角和新颖的数字动画阐释影片,读者得以更深入地去欣赏和观看,发掘一座石窟的精神内涵,体验敦煌艺术的永恒魅力。
目录
引 言第一章 背景:敦煌的艰难岁月1. 一场发生在北魏时期的朝堂议辩2. 公元5 世纪前后敦煌的历史与地理3. 莫高窟的修建与禅观第二章 南壁:萨太子舍身饲虎1. 舍身饲虎的故事与图像2. 局部一:发愿救虎3. 局部二:刺颈跳崖4. 局部三:虎食萨埵5. 局部四:亲人悲悼6. 局部五:起塔供养7. “势”之运行第三章 北壁:尸毗王割肉贸鸽1. 割肉贸鸽的故事与图像2. 局部一:试炼与考验3. 局部二:眷属的劝挽4. “势”之相合第四章 南壁:释迦降魔成道1. 降魔成道的故事与图像2. 局部一:释迦3. 局部二:魔众4. 局部三:魔女5. “势”之抗衡第五章 整窟:禅观的精神1. 中心塔柱2. 千佛3. 列龛4. 天宫、天顶5. 禅修第六章 结语:风云时代的254窟1. 北魏时代的敦煌与南朝美学的关联2. 从254 窟壁画艺术看时代美学范畴附 录 1 一座石窟的开凿过程附 录 2 《舍身饲虎》的颜料分析后 记
摘要
    引

    言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人类文化艺术的宝库,这里保存了自北凉到元代(4—14世纪)绵延一千余年的石窟艺术,中华、印度、希腊、伊斯兰等几大文明在此交融碰撞,历代虔诚的僧侣、供养人与匠师团队为它倾尽心血。漫长的时间、广阔的空间与善巧的心灵共同作用,形成了这座集壁画、彩塑、石窟建筑于一体的文化艺术殿堂。时至今日,敦煌仍有四百九十二座石窟保留有壁画及彩塑,它们集中分布在敦煌市往东南方向二十五公里,三危山与鸣沙山之间、宕泉河边一片平整的长一千七百余米、高三十余米、坐西朝东的山崖上。为了对应方便,研究人员为每座石窟都指定了编号。每年有百余万游客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旅游参观,希望一睹古代石窟艺术的风采。在敦煌研究院讲解人员的引导下,一队队游客被分组带到窟区,在崖壁蜿蜒的栈道上往来穿梭,时而会在一扇紧闭的窟门前驻足。窟门平时都是关闭的,只有当解说员用钥匙将锁打开时,观众才有机会深入到洞窟中一探究竟。入口处相对窄小,但走进一看呢,真是来到另一个世界。洞窟内的空间往往比从外面看到的要大得多,有的像一个长方形的走廊,有的像一个宽敞的大厅,有的前后左右带有套间,有的还有四方塔柱,人可绕行。再往上看,窟顶也各有不同,的是平顶,有的是穹顶,有的是四坡顶,有的还结合了人字披顶。环顾四周,与窟外满眼单调的黄色砂石岩壁形成鲜明对比,窟内从下到上、从四壁到建筑构件都布满了装饰。由于修建时代和修建者不同,每座石窟形成了不同的色调,有的是土红色调,有的是石青色调,有的是石绿色调,也有的是年久氧化变色后的暗郁灰色调,而在整体的色调下,又尽是生动细腻的色彩搭配变化,让现代专业的美术家、设计师也连连称绝;每座窟内又充满了丰富的图案和形象,有佛,有菩萨,有神兽,有人,有动植物……众生以不同的方式组织穿插在一起,在荒凉寂静的幽暗洞窟中化现出一幅幅蕴含灵性与生机的画面。被眼前这一切所震慑的观众,在惊叹之余,或许也会感到有些茫然无措,面对铺天盖地的图像,眼睛不知该从哪里看起,该如何去欣赏、理解这些图像的含义。它们为何出现在这里?描绘了什么?又想向观众传达怎样的信息?人们不禁想要去解开这些千百年来留下的谜题。如果要把这四百九十二座石窟都带领大家看一遍,那真是项太艰巨的任务,远远超出了一本书的容量和我们的能力。这本不厚的小书希望做到的,是特别引导读者走进其中的一座石窟,让我们的目光定下来,静静地、仔细地去欣赏一铺壁画,进而可以有序地循着古代画师的营造方式去观看同一石窟内的其他两铺壁画,再进而能够与窟内的其他图像、塑像结合起来,理解它们的整体意涵和主题。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可以超越一般常见的知识性介绍,使读者和观众更深层次地领会这些纷繁图像背后的精神与思想,更具体地体验到敦煌石窟的创建者构思每座石窟时的匠心和意图,我们深信,这些正是莫高窟留给后世的很宝贵的财富。我们将要选出的,是修建于北魏时期的第254号洞窟。它正处于崖壁中间,采光良好,受流沙与潮湿影响较小。在它周围,分布着莫高窟修建时代较早的一批洞窟,有名的北凉275窟就在其北面不远处。由此可见,这一带也是被很初的营建者所相中的黄金位置。由于年代久远、保存完整、艺术价值珍贵,254窟很少对公众开放,希望通过这本小书,通过我们的讲解和描述,可以使您领略它的精粹。推开窟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庄严伟岸的交脚佛像,他稳坐在中心塔柱正面的圆券龛下,面朝东方。清晨初升的阳光透过门楣上方的明窗,正好照落在他的身上,也使得整窟前室的光线比其他窟更明亮,而且散发出深邃的蓝紫色调。高敞的窟内空间布满各类图像:前室南北两壁的中下段,绘有四铺表现释迦本生、佛传故事的精彩壁画;中上部的阙形龛、列龛里塑有犍陀罗风格的禅修佛像;环绕四壁,绘满排列整齐、榜题名号的千佛形象;中心塔柱除了正面的主尊,其余三面都是双层龛,也塑有佛像及菩萨像;后室窟顶绘有平棋藻井,前室的人字披顶则利用竖条形的分割,绘制了三十四位天人菩萨,每人手中都持有一支曼妙的植株。其他还有天宫伎乐、地神、说法图、白衣佛等,几乎所有的空隙都填满图像,仿佛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容纳下一个宇宙。敦煌壁画在现代印刷品中往往被单独截取,实际上它们当年都不是纯粹为了审美目的创作,而是与整窟的建筑、塑像和图像共同作用,构成一座佛教宣教修行的殿堂。本书主要解读的一铺壁画——《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就位于254窟南壁中段,它被认可为中国美术目前的一件绝世佳作。不过很可惜,关于它的作者和具体的创作背景,都已随着大漠黄沙湮没在历史中,很多也只能根据目前有限的资料来冒昧揣测。但这并不妨碍艺术本身强大的感染力,无数观众为之动容,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等许多有名艺术家,都曾在这幅作品前潜心临摹。一千五百年前的画师,是如何以他真挚深沉的情感和高超的技艺,紧紧抓住观众的目光,进而深深地触动人心?他通过画面想要表现怎样的内容?这幅壁画与整窟其他的丰富图像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它们是在怎样的情境中被组织在一起?这些都是我们将要去探讨的话题。在进入画面的具体分析之前,有一点需要特别提请读者注意:敦煌的艺术与它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若能不局限于目光所见,增加对古老文明的感受和理解,那么这些流传千年的遗迹便不再缄默,从而开始它独特的诉说。因此,为了更好地认识理解这铺壁画和这座洞窟,让我们做好准备,穿越时光隧道,去开启一场心灵的探寻旅行……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