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三家分晋.烽火中原(上)/地图里的兴亡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作者: 风长眼量
出版日期: 2015-11-01
商品条码: 9787503188428
开本: 16开
页数: 0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
¥3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历经十余年心血,精心绘制,创意十足。精心绘制500幅春秋战国精美地形图、路线图、形势图、疆域图,打破读史无图的遗憾,回归左图右史的传统。
●获史学泰斗易先生首肯:起初策划《地图里的兴亡》这套书时,曾求教于史学泰斗易先生,获易先生肯定。这套书尝试着“打破读史无图的遗憾,回归左图右史的传统”,500幅精美春秋战国地图包括地形图、路线图、形势图、疆域图等。作为地图类出版社,地图是立社之本,中图社图书,在读者中拥有着良好口碑。故,作品破茧而出之日,我满怀热忱推荐之。
●美式笔刀,一次廓清赵魏韩三国分晋到亡于秦的兴亡之路。上迄黄帝时代,下至秦始皇,一仗一仗打,一仗一仗写,着重分析地理形势,剖析战争双方优劣、人物性格、外交利益关系,一气呵成。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本智谋书,军事战略书。
●依据正史,又不盲目跟从史书。客观看待历史事件,不神话人物,不盲从史书,理智分析每一个历史人物的真实能力。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有理有据,强烈的历史带入感,如身临其境,身临其事。
●《鬼谷子的局》作者寒川子隆重推荐!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长,战争多,长期处于冷兵器时代,地缘对中国国家的形成影响极大。要突出地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选择历史时期非常重要。《地图里的兴亡:三家分晋,烽火中原》讲述了赵国从光荣的御者,到大国上卿,再与魏、韩三家分晋,经胡服骑射,终成强国。赵国多慷慨悲歌之士,晋阳保卫战、邯郸之战,赵人不屈的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地图里的兴亡》以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制作地形图来重写春秋战国史,用美式思维将地理与历史放到同等高度。左图右史,带给读者更多独特的思考视角和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风长眼量(王昱祺),美籍华裔。不照本宣科翻译史书,主张历史地理不分家,以历史为经地理为纬,制作地形图还原历史大势,美式思维新颖解构春秋战国史。历经十多年,制作500余幅春秋战国地形图,遂成《地图里的兴亡》系列图书。
目录
1.赵氏,光荣的御者 001
2.西周灭亡,晋国两分,赵、魏家族的选择 009
3.曲沃代晋,老诸侯脱胎换骨 021
4.倾城骊姬,晋献公的桃花运 028
5.假虞伐虢,河东一统 038
6.并卫入晋,奠定大国地位 049
7.重耳出亡,艳福不浅 057
8.半分东周,春秋霸主晋文公 076
9.城濮之战,晋楚全面冲突 090
10.伯爵滑国,秦穆公的大礼 100
11.争夺河西,晋秦霸主之争 110
12.赵盾弑君,天下之大不韪 120
13.东西打通,雄霸南太行 126
14.赵氏孤儿,祖债孙来还 136
15.大国上卿,流血的仕途 147
16.赵、魏、韩抱团取暖 155
17.定都晋阳,开三百年霸业 165
18.代国多骏马,尽归赵氏 176
19.晋阳保卫战,春秋战国分水岭 187
20.三家分晋,谁的算盘更精 198
21.河西归魏,吴起镇守 208
22.中山国,魏斯的称霸蓝图 222
23.春秋霸主谢幕,晋侯的诅咒 230
摘要
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研究发展历程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多样,历史悠久,拥有着古老而璀璨的文明。如果能将祖国荡气回肠的历史与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相结合,将璀璨文明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将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古人全面研究我国的历史地理始于汉朝,个中原因之一是秦朝统一时间太短,而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各自为政,难以组织起全面有效的研究。
据述,《禹贡》成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见于《尚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古老的和拥有系统性的阐述地理观念的著作。
西汉时期,《山海经》的面世,是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研究的一个开创性壮举,是早期一部颇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经》研究了山、水、动植物、矿藏、风俗、神话等,从各个方面有秩序、有条理地记叙了各地的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东汉末期至三国时代,不知何人组织编写了《水经》。对我国一千多条河流进行了研究,只可惜作者高风亮节,连署名都没有留下。
随后的南北朝,郦道元对《水经》进行了注解,称为《水经注》。详细介绍了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等,全书三十余万字,文笔雄健俊美。
《水经注》在时间上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上下两千多年。内容包括自然、山川、历史、风俗、人物、神话等。它赋予地理描写以时间的深度,又给予许多历史事件以具体空间的真实感。
《水经注》比《山海经》更为详细,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接下来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研究进入了地图时代,虽然研究者限于条件,出品不多,流传至今的更少,但是地图时代终究还是来临了。
北宋时期,地理学家税安礼绘制《历代地理指掌图》,上自帝喾,下至宋朝,各代地图至少有一幅,多则五幅,共有图四十四幅。
下图是《历代地理指掌图》中的《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
《历代地理指掌图》是我国最早的一本历史地图集。地图作为历史地理研究的成果跃然纸上,它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清朝时期,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组织汇编了《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此地图集所标注的山脉、河流、海岸的轮廓已经接近现代的科学测绘地图。
下图是《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中的《禹贡九州图》。
此图中,黄河、长江以及海岸线,与现代测绘地图非常接近。
虽然杨守敬的地图集不包含他所处的清朝,而且限于制作条件,地图上的错误和缺陷也不少,但这本地图集仍然是旷世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制图技术比之前大为改善,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历代疆域的研究。
1980年,由程光裕教授主编并组织编写,中国台湾台北中华学术院推出了一套地图集,名为《中国历史地图》。
该地图集共绘制地图二百五十七幅,一共两册:上册为疆域篇,内容为中国历代版图,有地图五十九幅;下册为中国历代的主要城市、经济、水利灌溉、交通运输网、社会变迁、手工艺品、战争战役等内容,有地图一百九十八幅。
下图是《中国历史地图》中的《战国七雄图》。
该地图集的特点首先是全面,绘制的地图数量非常多,种类也很多;其次是美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形的特点。
198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谭其骧教授主编,地图出版社(今中国地图出版社)绘制并出版了《中国历史地图集》。
该地图集共有地图三百零四幅,地名约七万个,是目前最为详尽、细致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下图是《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西汉地图》。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地图,地名标注非常详尽,地图数量同样可观,时间跨越了中国历史的所有朝代。
历史与地图研究的成果忽然就这样涌现,两岸在这个领域不遗余力地做出贡献,令所有历史地理爱好者击掌称快!
无论是中国台湾还是中国大陆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其时间跨度的全面性、地图绘制的精准性、地名标注的详细性,都达到了靠前的高度。
这两部著作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空前巨作。历史地理的研究,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如果非要给这两套中国历史地图集挑毛病的话,那就是它们适合历史和地理的研究者,却并非适用于广大读者。这对孜孜以求学习历史地理的广大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遗憾。
如果将这两套地图集中的平面地图用地形图代替,简化地图中的元素,细化朝代疆域变迁,再配之以说明文字,那是否会有更多的读者能够读懂历史地图、爱上历史地理呢?
是的,笔者编写本书的初衷就是把过去的地图集画得更美观、更易懂,让普通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历史地理。
笔者很清楚,以上《山海经》、《水经注》、《历代地理指掌图》、《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中国历史地图》、《中国历史地图集》,无论哪一本,其高度都是本书无法逾越的。笔者心中所祈愿的是,让更多的读者可以通过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从更宽广的角度去解读历史地理,了解我国浩瀚璀璨的文明,如此足矣。
本系列作品的结构
本系列作品《地图里的兴亡》,共计九册。
《秦,从部落到帝国》:主要描述秦国从西陲弹丸之地,在西戎的包围圈中挣扎着立国,接着兼并关中,南下巴蜀,最终统一天下。它分为上、下两册,约为三十二万字,一百余幅地图。
《三家分晋,烽火中原》:主要描述赵国从光荣的御者,到大国上卿,再与魏、韩三家分晋,经胡服骑射,终成强国。赵国多慷慨悲歌之士,晋阳保卫战、邯郸之战,赵人不屈的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分册中包含对晋国、魏国、韩国的描写。它分为上、下两册,约为三十二万字,一百余幅地图。
《齐鲁春秋,恩怨八百年》:主要描述齐国以渔盐之利崛起于东夷,统一山东半岛,更换统治层却光辉不减,尽显大国优雅风范。此分册中包含对燕国、鲁国、卫国的描写。它分为上、下两册,约为三十二万字,一百余幅地图。
《吴越归楚,另一半中国》:主要描述楚国以爵位仅为子爵起步,背负“南蛮”这个屈辱之名,却拥有当时最为广阔的国土。战败即自尽,楚人的责任感与生俱来,楚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分册中包含对吴国、越国的描写。它分为上、下两册,约为三十二万字,一百余幅地图。
《春秋战国地形图集》:《西周》篇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春秋》篇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篇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共一册,约为两万字,一百余幅地图。
为什么是春秋战国
笔者读了不少美国史方面的书籍,美国的历史总共两百多年,自立国以来就异常稳定,有时候甚至很乏味,即使是“一战”和“二战”,也不是发生在美国本土。
美国东西两头是海洋,中间是戈壁和沙漠。笔者时常设想,若是东西海岸之间有一场大战,要跨越中部的沙漠戈壁,想必也是非常精彩,这样地缘的影响就能凸显出来。
可惜,那是笔者个人的设想,美国的大多数土地,都是花钱从英、法、西班牙等国买来的。美国本土除了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之外,再也没有大战,故笔者认为地缘对美国的形成影响甚微。即使是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也已经是近代的事情。钢铁大炮、热兵器时代,地缘对战争结果的影响不明显。
美国人的战争多在海外进行,他们在本土中部的沙漠里面修建了赌城拉斯维加斯。每年各地富豪、明星和游客齐聚一堂,旅游、度假、赌博甚至嫖娼,活色生香,醉生梦死,这也是一种独特的地缘文化。
地缘对美国的形成并无特别大的影响。但是如果以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方式来书写中国历史,那中国历史不但会丰富多彩得多,也会带给读者更多独特的思考视角。
中国历史长,战争多,而且战争大多发生在冷兵器时代,地缘对中国的形成影响极大。
要突出地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选择历史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在大一统时代,许多地缘概念可以忽略,因为偌大的中国就是一张大拼图。只有在乱世,各方势力利用地形特点,与自身军力相结合进行作战,地缘的特色才能显露无遗。
可是,究竟哪一个乱世时期最能体现地缘的特点呢?
笔者认为,要体现中国的地形特色,这个乱世必须具有两大特点。
首先,这个乱世必须足够乱,也就是说诸侯数量要足够多,每个诸侯都会充分利用地势进行争霸,这样地缘影响的覆盖面才够广。因为诸侯太少的话,诸侯内部的许多险要之地,就不能发挥作用。
其次,这个乱世持续时间必须足够长。时间长了,诸侯就会对这些兵家必争之地进行持续争夺,而且这些必争之地重新经过一番组合后从属于不同诸侯,发挥的效用可能接近不同,地缘的价值也就能优选地凸显出来。
笔者以为,春秋战国接近符合“足够乱”和“足够长”的条件,这是笔者选择这段历史的主要原因。
2.西周灭亡,晋国两分,赵、魏家族的选择
历史上的三家分晋,是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不过在西周时期,赵、魏与晋国并不在同一地理单元,赵国的先祖在西周镐京为官,魏国当时叫毕国,封在关中,只有韩人是晋国宗室后代。
历史是如何将晋国与赵、魏家族联系到一起的呢?故事从西周灭亡,晋国两分开始。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姬静驾崩,年仅十三岁的太子姬宫即位,是为周幽王。少年天子周幽王,即位之后头一件事情,就是为自己的好兄弟晋仇主持公道。
晋仇本是晋国太子,其父晋穆侯去世后,叔父晋殇叔篡夺国君之位,晋仇不得已逃离晋国,出奔到周朝都城镐京来寻求帮助。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晋国这个篡权的事情,对西周王朝来说,既是作为八百诸侯宗主的国事,也是姬姓家族的家事。无论是国事还是家事,晋国国君的更替,周宣王不点头,是得不到承认的。
然而周宣王的态度,并不是全力支持正统的太子一方,而是息事宁人,默许了晋殇叔的晋国国君之位。这其中晋殇叔与周宣王的私交,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晋穆侯在位的时候,经常统领本国人马,千里迢迢来到镐京,追随周宣王南征北战,纵然他们也打过千亩之战这样的大败仗,但晋穆侯与周宣王的关系可是非同一般。
晋穆侯的弟弟晋殇叔,作战勇猛,深有谋略,既是晋穆侯的得力助手,也是周宣王最为信赖的人之一。晋穆侯去世,晋殇叔篡位,周宣王与晋殇叔的私交不错,因此将太子晋仇的事情束之高阁。
晋仇的父亲晋穆侯,娶齐国公主为妻。晋国和齐国都是侯爵国,门当户对,生下两个儿子,长子即太子晋仇,另一个少子叫晋成师。
晋仇当时二十岁,未从周宣王这里得到帮助,他却并不气馁。晋仇很聪明,他借机接近周朝的太子姬宫。姬宫当时只有十岁,两人都是好战喜功之人,而且又都是王公贵族,结识之后关系密切。
三年后,周幽王即位,自然要替好兄弟晋仇讨回晋国国君之位。晋仇获得了西周一个军,一万两千五百人的兵力,以惊涛拍岸之势,杀回河东。
晋国当时的领土面积,只能说是三流诸侯,晋国军队自然不能与西周大军匹敌。更为重要的是,西周王朝就像一个黑社会老大在主持帮规,犯错的小弟除了任打任罚,根本没有反抗的勇气,晋国军队抵抗的士气不高。
在周幽王的许可下,晋仇将叔父晋殇叔斩首,夺回属于他的晋国国君之位,是为晋文侯,两个年轻人做成了一件大事。
公元前780年,周幽王正式即位第二年,在他十五岁的时候,周朝发生了一件怪事。当时岐山守臣来报:“岐山脚下的泾、河、洛三地,在同一天发生了地震!”
岐山(今陕西省宝鸡市附近),是周室的发祥地,这地方地震了,守臣当然不敢怠慢,立即上报到周幽王这里。
古代科技不发达,对于自然界的事情无法解释,只能推断是神鬼所为。周室的发祥地岐山地震了,想必神鬼欲对周朝不利,群臣都战战兢兢,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西周朝堂之上,年少的周幽王更不懂怎么回事,他故作少年老成,镇定地笑道:“山崩地震,此乃常事,何必告寡人。”周幽王显然是想把这个事件敷衍过去。
周朝有个太史的职位,专管历史、天文和历法,解释这个事情是他的职责所在,慌乱之下周幽王和群臣却没想到向太史请教。
太史伯阳父却很负责任,他觉得事关重大,于是就找到了喜欢直言进谏的大夫赵叔带,请他向周幽王进谏。
大夫赵叔带,就是此时赵氏家族的宗主,是赵氏家族的先祖。赵叔带在朝中为高官,时常能见到天子。这也说明同为嬴姓,赵氏家族此时还是强于秦氏家族。赵叔带是个忧国忧民的好官,此前他常给周宣王进谏一些好提议。
太史伯阳父郑重地对赵叔带道:“泾、河、洛三地发源于岐山,怎可地震?以前夏朝发源地伊洛河水枯竭,夏朝就亡了。商朝灭亡前,发源地的河水也枯竭了。地震之后就会山崩,河道就会堵塞,然后河水就会枯竭。我看大周朝也有亡国的危险啊!”太史伯阳父语出惊人,赵叔带听了之后惊魂不定,周朝要灭亡,那还得了,于是立即去进谏周幽王。
西周镐京王宫,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一群神采飞扬的宫女,随着乐声筑成一个大圆,大圆内又有若干小圆,纷纷做出仰胸弯腰等种种曼妙舞姿。周幽王年少,在阅女方面却是老手,深谙此道,乐在其中。
赵叔带一路大步流星入大殿,他身材特别魁伟,有种由骨子里透出来的威霸之气,声如洪钟喊着“大王,大王”,美妙的气氛被这强大气场终止,少年周幽王不太高兴,此前他并没有邀请赵叔带赴宴。
殿中侍卫皆知赵叔带是忠良,只象征性地阻拦一下。赵叔带得以将太史伯阳父的话转述给周幽王,最后还提出了自己的破解之法:“大王可即刻派军队去地震之地赈灾,减少神灵的愤怒。”赵叔带的话毁誉参半,要赈灾是对的,但是把地震说成神灵的愤怒则有些迷信。
对于只有十五岁的周幽王来说,赵叔带的进谏更多的是讽刺。他不满“神灵的愤怒”这个说法,因此心中极为不快。他这才即位两年,居然有人公然危言耸听来说周朝会灭亡。周幽王的朝堂上有两大卿士,郑桓公和虢公鼓。(郑桓公和虢公鼓的来头,在《地图里的兴亡:秦,从部落到帝国》的篇章中有详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虢公鼓作为天子的辅佐大臣,当仁不让要出来为天子撑腰,他挺身对周幽王道:“大夫叔带谤毁朝廷,妖言惑众,好一张乌鸦嘴。”
有了卿士虢公鼓支持,周幽王闷闷不乐地宣布散席,自己先退走。赵叔带想追上去进谏却被侍卫拦住,众大臣不欢而散。
其实地震这个事情,不仅夏朝、商朝灭亡前出现过,后来赵叔带后人建立的赵国,在灭亡前也出现过,的确很难处理。
赵叔带进谏不成,只得皱着眉头回府。
年少的周幽王对于地震,无为而治,倒也不算什么大错,毕竟此前没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过了几天,岐山守臣又来报少年周幽王:“岐山再发地震,而且发生山崩,压垮了很多民居!”
朝堂之上,少年周幽王想了想,随即将心中所想毫不掩饰地说了出来:“民居坏了一定有很多美女无家可归,寡人登基不久,后宫佳丽不足,尔等去把这些无家可归的美女招来,充实后宫!”
朝堂之上的赵叔带忍无可忍,心想都山崩地裂了,还想着美女,他直言不讳进谏道:“大王,山崩地裂不是好预兆,何况还是在岐山这个王业的发源地,当下应该派人去救助难民,以安民心。现在去寻找美女,不如寻找贤人来出谋划策,看能否消除我朝的隐患。”
所谓忠言逆耳,周幽王很不高兴叔带的进谏,虢公鼓上奏:“今时不同往日,我朝早就迁都镐京,千秋万岁!那岐山早就被我朝放弃,岐山地震跟我朝并无关系。叔带久有慢君之心,借端谤讪,还望吾王详察。”
少年周幽王的确不喜欢赵叔带,虢公鼓的话正中下怀,他立即免去了赵叔带的官位,请其回归霍太山的封地。
赵叔带还不死心,他去找太史伯阳父:“天子不理山崩地裂的事情,如果周朝与夏朝、商朝一样,周朝什么时候会亡国呢?”
伯阳父语不惊人死不休:“最多十年,周朝必亡,镐京必毁!”
太史伯阳父这个人不简单,与其说他会预测,还不如说他的逻辑分析能力特别强。他除了预测周朝十年内灭亡,镐京十年内毁灭,还帮助郑桓公谋定过发展战略,成功帮助郑桓公不战而取十座城邑。
赵叔带知道太史伯阳父的能力,他相信伯阳父不会看走眼,于是带着赵氏宗亲,回到了河东的霍太山祖居地。临行前赵叔带叹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周朝两大卿士郑桓公和虢公鼓,既是托孤重臣,又是家族长辈,他们对周幽王的培养很到位,为周幽王订下一份理想的婚约,娶申侯的女儿为妻。
申侯就是南阳的申国国君,申国得周宣王重点照顾,实力非常强劲,西周与申国再次结成亲家,有利于西周的稳定繁荣。
周幽王与许多天子一样,爱江山也爱美人。他娶了申侯的女儿为王后,生下太子姬宜臼,日子过得非常美满紧凑,可是周幽王并不满足于这些。
当远在汉中的褒国不再纳贡时,周幽王统领西周大军,翻越秦岭痛殴了褒国一回,迫使褒国献出美女褒姒。
后来在褒姒身上,周幽王收获了爱情,他废除申王后和太子姬宜臼,还将太子姬宜臼送到其外祖父的申国,立褒姒为王后。
如果说地震是天灾,这次周幽王废王后和太子,真的是埋下了亡国的人祸祸根。过了几年,周幽王与褒姒玩出“烽火戏诸侯”的游戏。接着申国和犬戎出兵西周,周幽王向天下诸侯发出勤王的号令。
晋国的宫殿花园之中,晋文侯手负背后,凝神静思,十二年前的往事浮现眼前。当时的周朝镐京东郊,晋文侯亲手接过少年周幽王手中的虎符,与弟弟晋成师统领西周大军,杀回晋国,去收复本应该属于自己的国土和荣誉。
随后在晋国发生的夺位之战,刀光剑影,与叔父的军队血战,让晋文侯深切地体会到周幽王对自己的恩德。
十二年过去,晋文侯终于有机会报答周幽王,他接到勤王令之后,立即整军待发。过了几日,晋军准备好进发之时,忽然传来噩耗:骊山之战,周幽王战死!正应了太史伯阳父那句话:“最多十年,周朝必亡。”此时距离岐山地震,刚好是九年,不到十年。晋文侯并没有因为突发事件而放弃勤王,这场战争不仅是周幽王个人的战争,而且是姬姓家族的生死存亡之战。
与晋文侯持同样想法的,还有姬姓的卫国和郑国,三路大军陆续开拔。
就在此时,从战场逃回虢国的虢公鼓,以公爵的身份,立在虢国的姬余臣为天子,是为周携王。周携王是周幽王之弟,具备法理上的继承权。
三路勤王大军,在必经之路的虢国会合之后,先去拜见周携王。
虢国临时修筑的天子宫殿之内,周携王立于庭中,身旁是从骊山逃回来的虢公鼓。周携王身前,卫武公、晋文侯、郑国太子郑突,三人分立。卫武公是侯爵,但是资历老,位居中央。晋文侯也是侯爵,在左侧靠后一个身位。郑国太子郑突,其父也不过是伯爵,在右侧落后三个身位。
礼毕,年轻的周携王道:“卫侯,一定要为我兄长报仇啊!”
八十多岁的卫武公并未说话,虽然这把年龄了,卫武公却并不糊涂。
四十多年前,卫武公杀死大哥篡位,随后把卫国治理得繁荣昌盛。当周厉王遭遇国人暴动的时候,卫武公又在镐京执政了几年。等到周厉王客死他乡,卫武公立周宣王为天子,周宣王也就是周携王的父亲。这几十年卫武公为卫国谋取的利益自然不少,现在卫武公最关心的事情,是眼前这个周携王,是否是个“懂事”的天子。
如果抛却君臣不说,单就姬姓家族内部而言,卫武公可是周携王的曾祖父辈分的,在家族中享有德高望重的族长地位。
卫武公不答话,表达出一种不满的情绪,按他的想法,周携王应该先感谢三位勤王的诸侯,再感谢自己多年来为其祖父和父亲的付出,然后提出反攻镐京成功后的报答条件,最后才是要求三位诸侯出兵镐京。
身侧后的晋文侯,见卫武公不答话,清楚卫武公心怀不满,不管怎么说,这次会面是姬姓家族内部事务,不宜僵持不下,晋文侯拱手道:“大王,若我等继续出兵,与敌死战,必有损失,还望大王发布诏书,事后重赏有功之将士,这样才能人人争先,个个效命……”
“寡人明白,晋侯不必担忧赏赐。”周携王挥手打断晋文侯的话,表达他对出师未捷先讨封赏的不满。
晋文侯欲言又止,周携王无礼对待他们这些勤王诸侯,令他不满,只是恩人周幽王的仇,他的确想报,于是压下火气,不再作声。
扑通一声,郑国太子郑突忽然跪倒在地,泣不成声,他现在除了为父报仇,再没有第二个想法。
这场天子与诸侯的会面,气氛不太和谐,但卫武公还是决定继续领兵东进,因为姬姓家族内部的事情他不能不管。晋文侯也决定继续进兵,因为周幽王对他的恩泽让他永世难忘。已经是实质上的一国之君的郑突,就更不用说了,他恨不能杀光对手。当勤王大军抵达镐京附近,申侯派出的使臣也到了,原来申侯也立自己的外甥姬宜臼为天子,是为周平王。
周平王年少,申侯就做主,劝犬戎回到高原,同时许诺,只要勤王大军同意立周平王,将给予非常丰厚的报酬。具体报酬是什么,在《地图里的兴亡:秦,从部落到帝国》一书中有详细描述,总之报酬非常丰厚。三位姬姓诸侯以及秦人,都点头同意,改立周平王,并护送周平王到洛邑。
公元前770年,勤王大军转而护送周平王到洛邑,途经虢国,在周携王和虢公鼓的眼皮底下路过。周朝正式迁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建立东周,西周从此成为历史。
由于周朝东迁,关中一下子空虚起来,犬戎联盟的各个部落肆虐关中,许多诸侯国苦不堪言,也被迫跟随周朝东迁,这其中就包括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先祖毕国。
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弟弟姬高在毕地,因此姬高又称毕高,其爵位为侯爵。
毕地在毕方故地(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北抵泾阳县泾水南岸,南达渭水,地面平坦,土壤肥沃,是关中平原富庶之区。
与提前十年东迁的赵氏家族不同,毕氏家族在中原并没有根据地,只得追随周平王一起东迁。此时宗主毕万还是个小孩,在族中元老的保护下,带着部分族人,万里迢迢,从西部一路迁居到中原洛邑。
毕氏家族虽然是侯爵,却没有侯爵待遇,由于周平王年少,朝政被郑武公把持。堂堂侯爵毕万,在洛邑过得非常狼狈,正所谓“虎落平阳被犬欺”。
这时候赵氏在霍太山,毕氏(后来的魏氏)在东周洛邑,都不在晋国范围内,他们是怎么进入晋国,以至于几百年后占据三家分晋中两个席位的呢?三家分晋中的韩人又来自何处呢?接下来我们看看晋国的对外关系。
晋国所处的河东,诸侯林立。晋国的爵位虽然是侯爵,但与周围的杨、荀、韩等诸侯一样,并无特别突出之处。
晋国的南方,还有两个公爵诸侯,其中虢国还扶持着一个周携王。东周洛邑周平王方面,最担心的就是这个并立的周携王。
东周有八军共十万人,理论上足可将虢国灭国,但是周平王年少,东周的军队掌控在郑武公手里。郑武公有自己的算盘,郑国在中原的领土并不大,急于扩张领土,对周朝二王并立的局面视而不见。
从法理上讲,周平王背负着弑父的恶名,其在姬姓家族和天下诸侯眼中的公信力,并不比公爵虢国扶持的周携王高,当初若不是申侯给这些勤王诸侯开出丰厚的条件,历史上的周平王恐怕就不会存在。
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能有二君,东周王朝二王并立,这对周平王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周平王需要帮手,乐意成为帮手的,正是晋文侯。
晋国在勤王事件中获得了在河东地区的有限开火权,可以教训同等爵位和爵位低于自己的诸侯,但是绝不能以下犯上,去攻打高自己一筹的公爵国虢国。如果有周天子授意,晋国入侵虢国,就是绝对正义的。通过这么一次军事行动,可以给晋国在河东地区立威,也可以获得东周更多的政治支持,两全其美。
无论是晋文侯还是其弟晋成师,对入侵虢国都很有兴趣。他们进行了周密的规划,厉兵秣马,并获得河东地区诸侯的暗中支持。
几年之后,晋文侯与晋成师兵分两路,翻越中条山,对虢国来了个“假虞伐虢”。历史上晋国有两次大规模的“假虞伐虢”,这是第一次,第二次时晋献公直接灭亡虢国。
虞国和虢国,是西周初年仅有的两个姬姓公爵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虞国的领土大概缩水了一半,而这失去的一半领土,正是被虢国所占据的。虽然虞国的领土是先被戎人占领,再由虢国攻占,但不管过程怎么样,结果就是虢国占据了虞国黄河以南的土地。
“假虞伐虢”,晋国在得到虞国的首肯之后,开动隆隆大军。
虢国的防御部署,主要在“1崤函通道”以东设防,那里是后来秦国有名的函谷关所在,重点防御东周军队。
当晋军连续跨越韩国、虞国攻入虢国之时,虢国没有采取任何应急措施。
这一战,晋文侯做得很,杀死周携王,结束东周前十年的两王并立局面,改变了历史进程,晋国的政治地位再次提高。
可以预见,如果晋国在河东进行扩张,周平王并不会过多干涉。在这种极为有利的情况下,晋文侯与晋成师谋划,尽快对附近的韩国进行兼并。
此韩国非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而是西周时期分封的韩国。当初周武王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到河东,建立韩国,爵位是侯爵。无独有偶,晋国的先祖恰好也是周武王的儿子,爵位也是侯爵。晋国与韩国,各方面渊源差不多,可谓兄弟之国。
到晋文侯时期,晋国与韩国受封已经三百年,论实力晋国略强,特别是在晋文侯时期,锐意进取的晋国,与暮气沉沉的韩国形成鲜明对比。
在周王朝经历“烽火戏诸侯”、“周平王东迁”等一系列大事的时候,韩国选择了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公元前757年,就在灭掉周携王两年后,晋文侯对韩国下手了。
晋文侯与晋成师,这次仍然兵分两路,将战斗力远不如晋国的韩国并入晋国版图,从此确立了晋国在河东第一大国的地位。
晋国的国土变大了,晋文侯与晋成师却产生了隔阂,晋文侯逐渐发现,这个亲弟弟,性格与叔父晋殇叔非常相似,若有朝一日自己驾崩,恐怕子孙难保社稷。
晋文侯经常夜不能寐,被噩梦惊醒,流亡的日子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后来,晋文侯在晋国都城翼的西南方向修筑了一座大城曲沃,将弟弟晋成师及其一帮同党,全部迁移到这座新城,为子孙后代买了份保险。
晋成师到了曲沃,倒是不必再暗中发展自己,索性放开手脚,大肆招兵买马,网罗人才。
在“烽火戏诸侯”的前一年,赵氏家族从关中镐京胜利大逃亡,回到他们的发源地霍太山。霍太山在河东霍国附近,赵叔带领着宗室回到故土,赵氏家族何去何从呢?天下虽大,但哪儿适合赵氏家族发展呢?正当赵叔带游移不定的时候,一根橄榄枝向他伸了过来。
赵叔带的名气不小,声望很高,他此前多次直言进谏周幽王的事迹,为世人熟知,因此成了晋成师拉拢的对象之一。
站在赵叔带的角度来说,这次出仕有风险,晋成师与晋文侯的微妙关系他怎能不知,不过机遇同样存在,晋成师的能力他也是清楚的。风险与机遇并存,赵叔带最终选择了晋成师,赵氏家族的命运由此改变。
除了赵叔带,毕氏家族的宗主毕万,也是晋成师拉拢的对象。
此时晋国与东周的关系非常密切,晋成师以晋国公子的身份,在东周谋得官职,往来于晋国与东周之间,其影响力俨然可媲美晋文侯。晋成师在东周洛邑看到了毕万的处境,也看中了他作为侯爵这块招牌的价值。
青年毕万,此时空挂一个侯爵爵位,未在东周朝廷担任任何职位。他在东周洛邑只有一座普通的府邸,郊外没有田产,日子非常清贫,跟随他从关中迁来的族人也越来越少。
晋成师先用金钱解决毕万的燃眉之急,然后三顾毕府,用感情牌打动毕万及毕氏几位老族人,终于成功将毕万招揽到自己的封地上,奉为上宾。
晋成师的用意是,晋文侯是侯爵没错,但自己手下也有侯爵,那么他的身份自然水涨船高,他与晋文侯的对立中就多了几分自信。
初到晋国的赵、魏家族,什么都没有,过着半游牧半农耕的生活,这段时间的生活是很艰苦的。作为没有封地,人口也不多的外来一族,要在河东第一强国晋国立足谈何容易,赵、魏家族只能凭借其勤奋顽强,特别是在晋国对外战争中勇猛作战,这才没有被晋国林立的豪强所吞并。
斗转星移,日子一天天过去,该来的事情终究来了,所有人都必须面对机遇和风险。公元前746年,晋文侯去世,其子晋昭侯即位。
晋成师根本没有把这个侄子放在眼里,他在自己的地盘曲沃,拥兵自重,自成一国,史称曲沃桓叔。从此之后,晋国就有了以翼为都城的大宗,以及以曲沃为都城的小宗,两宗划疆而治,互相对立。
这样一来,疆土并不算大的晋国,分裂成两个诸侯国,不但力量无法叠加,而且还互相倾轧,晋国错失了东周前期一段很好的发展机遇。
时不我待,晋国陷入内乱,其他诸侯却逐渐崛起,许多小诸侯被灭,楚国、齐国、秦国等几个大国浮出水面。这三个大国,始终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春秋初期的晋国,与他们不可相提并论。
郑国方面,郑武公和郑庄公利用东周的军队四处扩张,成为春秋初期小霸的诸侯。宋国等国也兼并了一些小国,开始争霸中原。
整个中原,因为进入春秋时代而动乱不安,礼崩乐坏的时代来临。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