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计算机网络 第3版

计算机网络 第3版

  • 字数: 643
  • 出版社: 机械工业
  • 作者: 蔡开裕 陈颖文 蔡志平 周寰
  • 商品条码: 9787111749929
  • 版次: 3
  • 开本: 16开
  • 页数: 447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全书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核心概念、基本原理、相关协议、关键技术、网络应用、网络安全、网络新技术。在内容组织上,注重原理与实例并举,并力求反映网络技术的新发展,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
作者简介
蔡开裕,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参与总参重点型号工程“北斗一号”信息处理分系统和国家863项目“互联网域间路由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等研制工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军队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和国防专利5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和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编写《数据通信原理》《分布式系统原理与设计》和国家“十一五”《计算机网络》(第1、2版)等4部教材,发表论文40多篇,培养研究生40多名。
目录
目  录<br />前言<br />第1章 绪论 1<br />1.1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1<br />1.1.1 直连网络 1<br />1.1.2 交换网络 2<br />1.1.3 互联网络 3<br />1.2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3<br />1.2.1 信息访问 4<br />1.2.2 电子商务 5<br />1.2.3 社交网 5<br />1.2.4 物联网 6<br />1.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6<br />1.3.1 个域网 6<br />1.3.2 局域网 7<br />1.3.3 城域网 8<br />1.3.4 广域网 9<br />1.3.5 互联网 10<br />1.4 网络体系结构 11<br />1.4.1 分层模型 11<br />1.4.2 网络协议 12<br />1.4.3 网络服务 14<br />1.5 网络参考模型 15<br />1.5.1 ISO/OSI参考模型 15<br />1.5.2 TCP/IP参考模型 18<br />1.5.3 两者的比较 20<br />1.6 标准化组织 20<br />1.6.1 标准化委员会 20<br />1.6.2 论坛 21<br />1.7 互联网标准和管理机构 22<br />1.7.1 RFC成熟等级 23<br />1.7.2 RFC需求等级 24<br />1.7.3 互联网管理机构 24<br />1.8 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26<br />1.8.1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26<br />1.8.2 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27<br />1.8.3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 29<br />习题 31<br />第2章 数据通信基础 32<br />2.1 引言 32<br />2.1.1 信息与数据 32<br />2.1.2 信号 33<br />2.1.3 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34<br />2.1.4 数据传输方式 35<br />2.2 数据通信基础理论 38<br />2.2.1 周期信号 39<br />2.2.2 信号频谱与带宽 40<br />2.2.3 信号带宽与数据率的关系 43<br />2.2.4 信道的截止频率与带宽 45<br />2.2.5 信道容量 45<br />2.3 传输介质 48<br />2.3.1 双绞线 48<br />2.3.2 同轴电缆 49<br />2.3.3 光纤 50<br />2.3.4 无线传输介质 53<br />2.4 编码与调制 57<br />2.4.1 数字–数字编码 57<br />2.4.2 模拟–数字编码 59<br />2.4.3 数字–模拟调制 61<br />2.4.4 模拟–模拟调制 64<br />2.5 多路复用 65<br />2.5.1 频分多路复用 66<br />2.5.2 波分多路复用 66<br />2.5.3 时分多路复用 67<br />2.5.4 统计时分多路复用 74<br />2.5.5 码分多路复用 75<br />2.6 扩频 77<br />2.6.1 跳频扩频 77<br />2.6.2 直接序列扩频 78<br />2.7 接入网 79<br />2.7.1 电话调制解调器 80<br />2.7.2 ADSL调制解调器 81<br />2.7.3 电缆调制解调器 83<br />2.7.4 FTTH 83<br />2.7.5 4G 85<br />2.7.6 5G 88<br />2.7.7 DTE和DCE 92<br />2.8 小结 92<br />习题 93<br />第3章 分组交换网 95<br />3.1 帧定界 95<br />3.1.1 字符填充帧定界法 95<br />3.1.2 比特填充帧定界法 96<br />3.2 检错编码 96<br />3.2.1 CRC 97<br />3.2.2 校验和 100<br />3.3 可靠传输协议 101<br />3.3.1 停–等协议 101<br />3.3.2 后退N 帧协议 103<br />3.3.3 选择重传协议 105<br />3.4 HDLC协议 108<br />3.4.1 帧格式 108<br />3.4.2 控制字段 109<br />3.5 PPP 111<br />3.5.1 PPP的组成 111<br />3.5.2 PPP的工作过程 111<br />3.5.3 PPP帧格式 112<br />3.5.4 PPP认证 113<br />3.5.5 PPPoE 113<br />3.6 交换 114<br />3.6.1 电路交换 114<br />3.6.2 报文交换 115<br />3.6.3 分组交换 115<br />3.7 虚电路和数据报 116<br />3.7.1 虚电路 117<br />3.7.2 数据报 120<br />3.7.3 虚电路和数据报的比较 121<br />3.8 分组交换网性能 122<br />3.8.1 时延 122<br />3.8.2 丢包率 123<br />3.8.3 带宽与吞吐量 124<br />3.8.4 带宽与带宽乘积 124<br />3.9 小结 125<br />习题 125<br />第4章 直连网络 127<br />4.1 局域网参考模型 127<br />4.2 以太网 128<br />4.2.1 CSMA/CD协议 128<br />4.2.2 帧格式 133<br />4.2.3 以太网地址 134<br />4.2.4 物理层标准 135<br />4.2.5 帧封装 136<br />4.2.6 运行参数 137<br />4.2.7 组网方式 138<br />4.3 快速以太网 138<br />4.3.1 参考模型 139<br />4.3.2 物理层标准 139<br />4.3.3 运行参数 140<br />4.3.4 自动协商 140<br />4.3.5 组网方式 141<br />4.4 千兆以太网 142<br />4.4.1 参考模型 142<br />4.4.2 物理层标准 142<br />4.4.3 运行参数 144<br />4.4.4 载波扩展和帧突发 144<br />4.5 万兆以太网 145<br />4.5.1 物理层标准 145<br />4.5.2 运行参数 146<br />4.6 40G/100G以太网 147<br />4.6.1 物理层标准 147<br />4.6.2 功能特性 148<br />4.7 无线局域网 148<br />4.7.1 IEEE 802.11体系结构 148<br />4.7.2 802.11协议栈 149<br />4.7.3 802.11 MAC层 150<br />4.7.4 802.11帧格式 157<br />4.7.5 802.11物理层 159<br />4.7.6 802.11中的高级特性 160<br />4.7.7 802.11安全 160<br />4.8 网桥与局域网交换机 161<br />4.8.1 透明网桥 161<br />4.8.2 生成树协议 162<br />4.8.3 虚拟局域网 167<br />4.9 小结 173<br />习题 173<br />第5章 网络互联 176<br />5.1 引言 176<br />5.1.1 网络互联设备 176<br />5.1.2 网络层互联 177<br />5.2 路由器 178<br />5.2.1 组成结构 178<br />5.2.2 输入端口 179<br />5.2.3 交换结构 180<br />5.2.4 输出端口 181<br />5.3 IPv4协议 182<br />5.3.1 IPv4报文格式 182<br />5.3.2 分片和重组 183<br />5.3.3 选项 186<br />5.4 IP地址 186<br />5.4.1 有类地址 186<br />5.4.2 特殊IP地址 189<br />5.4.3 DHCP 191<br />5.4.4 网络地址转换 195<br />5.5 IP报文转发 197<br />5.5.1 IP路由表 198<br />5.5.2 IP报文转发过程 199<br />5.5.3 ARP 201<br />5.5.4 MPLS 205<br />5.5.5 ICMP 207<br />5.6 路由算法和协议 213<br />5.6.1 静态路由 213<br />5.6.2 DV路由算法和RIP 215<br />5.6.3 LS路由算法和OSPF路由<br />协议 222<br />5.7 互联网路由 228<br />5.7.1 层次路由 228<br />5.7.2 边界网关协议 230<br />5.8 IPv6协议 235<br />5.8.1 IPv6特色 236<br />5.8.2 IPv6报文格式 237<br />5.8.3 IPv6地址 239<br />5.8.4 IPv6报文转发 245<br />5.8.5 ICMPv6协议 245<br />5.8.6 过渡技术 247<br />5.9 小结 249<br />习题 250<br />第6章 端到端协议 252<br />6.1 网络进程通信 252<br />6.2 UDP 254<br />6.2.1 报文格式 254<br />6.2.2 多路复用与分解 254<br />6.2.3 校验和 255<br />6.2.4 伪报头 255<br />6.3 TCP 256<br />6.3.1 服务特性 256<br />6.3.2 报文格式 257<br />6.3.3 连接管理 261<br />6.3.4 差错控制 269<br />6.3.5 流量控制 272<br />6.3.6 拥塞控制 279<br />6.3.7 CUBIC算法 285<br />6.3.8 BBR算法 286<br />6.3.9 扩展 288<br />6.4 QUIC协议 290<br />6.4.1 为什么需要 QUIC 290<br />6.4.2 QUIC 核心特性 292<br />6.5 小结 298<br />习题 298<br />第7章 网络应用 301<br />7.1 客户–服务器模式和套<br />接字编程接口 301<br />7.1.1 网络进程通信 301<br />7.1.2 客户–服务器模式 301<br />7.1.3 socket系统调用 302<br />7.1.4 客户–服务器流程图 305<br />7.2 DNS 306<br />7.2.1 域名 306<br />7.2.2 域名服务器 307<br />7.2.3 域名解析 309<br />7.2.4 DNS报文 314<br />7.2.5 动态DNS 315<br />7.2.6 IPv6 DNS 315<br />7.3 远程登录协议 316<br />7.3.1 工作原理 317<br />7.3.2 网络虚拟终端 318<br />7.3.3 Rlogin 318<br />7.4 文件传输协议 319<br />7.4.1 工作原理 319<br />7.4.2 数据连接建立 319<br />7.4.3 匿名FTP 321<br />7.4.4 TFTP 321<br />7.5 电子邮件 323<br />7.5.1 组成结构 323<br />7.5.2 地址格式 324<br />7.5.3 邮件格式 324<br />7.5.4 MIME 325<br />7.5.5 SMTP 327<br />7.5.6 邮箱访问协议 327<br />7.6 万维网 330<br />7.6.1 HTML 331<br />7.6.2 HTTP 332<br />7.6.3 HTTP/2 340<br />7.7 获取网页过程 342<br />7.8 P2P 346<br />7.8.1 P2P的分类 347<br />7.8.2 P2P文件共享协议BitTorrent 348<br />7.9 网络管理 349<br />7.9.1 SNMP 349<br />7.9.2 管理员/代理模型 350<br />7.9.3 管理信息结构 351<br />7.9.4 管理信息库 352<br />7.9.5 SNMP PDU 353<br />7.10 小结 355<br />习题 355<br />第8章 网络安全 358<br />8.1 引言 358<br />8.1.1 基本概念 358<br />8.1.2 安全特性 359<br />8.1.3 网络攻击 360<br />8.1.4 安全防护 360<br />8.2 密码学基础 361<br />8.2.1 对称密钥加密 362<br />8.2.2 公开密钥加密 364<br />8.3 机密性 366<br />8.3.1 基于对称密钥加密的<br />机密性保护 366<br />8.3.2 基于公开密钥加密的<br />机密性保护 367<br />8.4 认证 367<br />8.4.1 基于对称密钥加密的<br />认证协议 368<br />8.4.2 基于公开密钥加密的<br />认证协议 368<br />8.4.3 802.1x认证协议 369<br />8.5 数字签名 370<br />8.5.1 对整个文档进行签名 370<br />8.5.2 对文档摘要进行签名 370<br />8.6 密钥分发和公钥证书 372<br />8.6.1 共享密钥分发 372<br />8.6.2 公开密钥分发 376<br />8.6.3 公钥证书 377<br />8.6.4 公钥证书的格式 378<br />8.6.5 公钥证书的用途 379<br />8.7 互联网安全 379<br />8.7.1 VPN 380<br />8.7.2 IP层安全 382<br />8.7.3 传输层安全 386<br />8.7.4 域名安全  387<br />8.7.5 电子邮件安全 392<br />8.7.6 Web安全 393<br />8.8 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 398<br />8.8.1 防火墙 398<br />8.8.2 入侵检测系统 401<br />8.9 DDoS攻击及其防范 403<br />8.9.1 DDoS攻击 404<br />8.9.2 DDoS攻击防范 406<br />8.10 小结 407<br />习题 407<br />第9章 软件定义网络 409<br />9.1 SDN概述 409<br />9.1.1 SDN出现的背景 409<br />9.1.2 SDN体系结构 410<br />9.1.3 SDN相关标准 411<br />9.2 SDN数据平面 413<br />9.2.1 SDN数据平面体系结构 413<br />9.2.2 OpenFlow网络设备 414<br />9.2.3 OpenFlow协议 423<br />9.3 SDN控制平面 424<br />9.3.1 SDN控制平面体系结构 425<br />9.3.2 OpenDaylight 428<br />9.3.3 REST 430<br />9.3.4 控制器间的合作和协调 433<br />9.4 SDN应用平面 436<br />9.4.1 SDN应用平面体系结构 436<br />9.4.2 SDN中的抽象 437<br />9.4.3 SDN典型应用 439<br />9.5 小结 446<br />习题 44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